專利名稱:斜立竹制工藝板及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發(fā)明涉及制造膠合板或由膠合板構(gòu)成的制品,尤其是屬于斜立竹制工藝板及制作方法。
背景技術(shù):
近年來,以開發(fā)利用竹子來代替木材的使用方法開始逐步發(fā)展,但使用竹片膠壓的竹板還存在許多問題,比如使用過程中經(jīng)常發(fā)生變形的情況等,這一系列問題導致了竹片應用的局限性,且應用領(lǐng)域無法推廣。經(jīng)檢索目前還未發(fā)現(xiàn)利用竹片斜立制作的工藝板。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斜立竹制工藝板及制作方法,以達到解決竹板表面紋理單一,且易變形的缺陷,擴大竹子的利用范圍。
本發(fā)明所采取的技術(shù)方案是它是由竹片制成的竹坯板通過鋸切膠壓制成的板面是由若干個形狀為正方形、長方形、菱形、平行四邊形或正方形、長方形、菱形和平行四邊形任意組合的斜柱體排列所組成工藝板。
它的制作方法是選取由竹片制成的竹坯板,將底面平放在工作臺上,采用與竹坯板表面垂直的、并與竹坯板左面成角度A的方向進行鋸切;鋸切后,修邊整理,將竹坯板左面與右面進行膠壓,形成了以鋸切面為左右兩面的工藝坯板;采用與工藝坯板鋸切面平行的方向?qū)に嚺靼暹M行鋸切,形成了以鋸切面為左右兩面的工藝條;將工藝條表面與表面相互膠壓或表面與底面相互膠壓在一起,形成的板面是由若干個形狀為正方形或長方形所組成的竹制工藝板。
它的另一制作方法是選取由竹片制成的竹坯板,將底面平放在工作臺上,采用與竹坯板表面成角度B、并與竹坯板左面成角度A的方向進行鋸切;鋸切后,修邊整理,將竹坯板左面與右面進行膠壓,形成了以鋸切面為左右兩面的工藝坯板;采用與工藝坯板鋸切面平行的方向?qū)に嚺靼暹M行鋸切,形成了以鋸切面為左右兩面的工藝條;將工藝條表面與表面相互膠壓、表面與底面相互膠壓或鋸切面左邊與左邊、右邊與右邊相互膠壓在一起,形成的板面是由若干個形狀為菱形或平行四邊形所組成的的竹制工藝板。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在于1、由于本發(fā)明是由竹片經(jīng)多層膠合后,按竹材紋理的不同角度鋸切成片狀花紋,再膠合成型,使竹板的結(jié)構(gòu)更加穩(wěn)定,不易變形2、由于本發(fā)明的竹片經(jīng)鋸切后形成多樣變化的不同表面形狀,增加了竹制品的美觀,并且紋理清晰、錯落有致、古樸典雅,是制作工藝品的極好材料,達到理想的藝術(shù)效果;3、由于本發(fā)明克服了竹制材料的局限性,并且結(jié)構(gòu)穩(wěn)定不變形,在花紋、觀賞性等方面具有獨特性,因此不僅可以在地板上使用,也可以在裝飾材料上應用。
圖1、2為垂直鋸切竹坯板示意3為形成工藝坯板示意4、5為鋸切成工藝條示意6為成品時竹制工藝板示意7、8為采用角度B鋸切竹坯板示意9為采用角度B形成工藝坯板示意10、11為采用角度B鋸切成工藝條示意12為采用角度B鋸切時成品竹制工藝板示意圖其中1、竹片 10、竹坯板 11、工藝坯板 12、工藝條2、表面 31、左面 32、右面 4、鋸切面 5底面 6、板面61、正方形 62、平行四邊形 7、斜柱體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jié)合附圖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說明。
實施例1如圖1至6所示是本發(fā)明實施例1的示意圖,實施例1的主要制作步驟是1、選取由竹片1制成的竹坯板10,將底面5平放在工作臺上,采用與竹坯板10表面2垂直的、并與竹坯板10左面31成角度A的方向進行鋸切;2、鋸切后,修邊整理,將竹坯板10左面31與右面32進行膠壓,形成了以鋸切面4為左右兩面的工藝坯板11;3、采用與工藝坯板11鋸切面4平行的方向?qū)に嚺靼?1進行鋸切,形成了以鋸切面4為左右兩面的工藝條12;
4、將工藝條12表面2與表面2相互膠壓在一起,形成的板面6是由若干個形狀為正方形61或長方形所組成的竹制工藝板。
本方案中也可以采用將工藝條12表面2與底面5相互膠壓在一起,形成的板面6是由若干個形狀為正方形61或長方形所組成的竹制工藝板。
實施例2如圖7至12所示是本發(fā)明實施例2的示意圖,實施例2的主要制作步驟是1、選取由竹片1制成的竹坯板10,將底面5平放在工作臺上,采用與竹坯板10表面2成角度B、并與竹坯板10左面31成角度A的方向進行鋸切;2、鋸切后,修邊整理,將竹坯板10左面31與右面32進行膠壓,形成了以鋸切面4為左右兩面的工藝坯板11;3、采用與工藝坯板11鋸切面4平行的方向?qū)に嚺靼?1進行鋸切,形成了以鋸切面4為左右兩面的工藝條12;4、將工藝條12表面2與表面2相互膠壓在一起,形成的板面6是由若干個相互交叉的形狀為菱形或平行四邊形62所組成的的竹制工藝板。
本方案中也可以采用將工藝條12表面2與底面5相互膠壓在一起,形成的板面6是由若干個相互平行的形狀為菱形或平行四邊形所組成的的竹制工藝板。
本方案中還可以采用將鋸切面4左邊與左邊、右邊與右邊相互膠壓在一起,形成的板面6是由若干個相互交叉的形狀為菱形或平行四邊形所組成的的竹制工藝板。
實施例3本發(fā)明的實施例3所述的竹坯板10其選取的尺寸大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即可以采用不同尺寸的竹坯板10來制作本發(fā)明的工藝板,則由于竹坯板10大小的不同,則制作出的工藝板,板面6形狀將是大小不一的菱形或平行四邊形相互交叉或相互平行所組成的,而且板面6根據(jù)需要也可以制作成不在統(tǒng)一平面的形狀。但是在制作時要滿足鋸切面4相互平行,可以相互膠壓即可。
本發(fā)明中所述板面6形狀為若干個相互交叉或相互平行的正方形、長方形、菱形或平行四邊形的調(diào)整取決于竹片1或竹坯板10的大小和鋸切角度A或B的大小,隨著角度的改變,產(chǎn)生的板面6形狀將是變化的。
本發(fā)明中所述角度A角度的取值范圍為大于0度,小于90度,最好為15-45度。
本發(fā)明中所述角度B角度的取值范圍為大于0度,小于90度,最好為15-45度。
本發(fā)明中所述的膠壓是指均勻刷膠,并用壓力機加壓,并且最好壓力機溫度為85℃-95℃。
權(quán)利要求
1.斜立竹制工藝板,其特征在于它是由竹片(1)制成的竹坯板(10)通過鋸切膠壓制成的板面(6)是由若干個形狀為正方形(61)、長方形、菱形、平行四邊形(62)或正方形(61)、長方形、菱形和平行四邊形任意組合的斜柱體(7)排列所組成的工藝板。
2.斜立竹制工藝板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2.1、選取由竹片(1)制成的竹坯板(10),將底面(5)平放在工作臺上,采用與竹坯板(10)表面(2)垂直的、并與竹坯板(10)左面(31)成角度A的方向進行鋸切;2.2、鋸切后,修邊整理,將竹坯板(10)左面(31)與右面(32)進行膠壓,形成了以鋸切面(4)為左右兩面的工藝坯板(11);2.3、采用與工藝坯板(11)鋸切面(4)平行的方向?qū)に嚺靼?11)進行鋸切,形成了以鋸切面(4)為左右兩面的工藝條(12);2.4、將工藝條(12)表面(2)與表面(2)相互膠壓或表面(2)與底面(5)相互膠壓在一起,形成的板面(6)是由若干個形狀為正方形(61)或長方形所組成的竹制工藝板。
3.斜立竹制工藝板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3.1、選取由竹片(1)制成的竹坯板(10),將底面(5)平放在工作臺上,采用與竹坯板(10)表面(2)成角度B、并與竹坯板(10)左面(31)成角度A的方向進行鋸切;3.2、鋸切后,修邊整理,將竹坯板(10)左面(31)與右面(32)進行膠壓,形成了以鋸切面(4)為左右兩面的工藝坯板(11);3.3、采用與工藝坯板(11)鋸切面(4)平行的方向?qū)に嚺靼?11)進行鋸切,形成了以鋸切面(4)為左右兩面的工藝條(12);3.4、將工藝條(12)表面(2)與表面(2)相互膠壓、表面(2)與底面(5)相互膠壓或鋸切面(4)左邊與左邊、右邊與右邊相互膠壓在一起,形成的板面(6)是由若干個形狀為菱形或平行四邊形(62)所組成的的竹制工藝板。
4.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2或3所述的斜立竹制工藝板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竹坯板(10)其選取的尺寸大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5.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2或3所述的斜立竹制工藝板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角度A為大于0度,小于90度,最好為15-45度。
6.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2或3所述的斜立竹制工藝板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膠壓是指均勻刷膠,并用壓力機加壓,壓力機溫度為85℃-95℃。
7.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3所述的斜立竹制工藝板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角度B為大于0度,小于90度,最好為15-45度。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制造膠合板或由膠合板構(gòu)成的制品,尤其是屬于斜立竹制工藝板及制作方法。本發(fā)明所采取的技術(shù)方案是選取由竹片制成的竹坯板,將底面平放在工作臺上,采用與竹坯板表面垂直的、并與竹坯板左面成角度A的方向進行鋸切;鋸切后,修邊整理,將竹坯板左面與右面進行膠壓,形成了以鋸切面為左右兩面的工藝坯板;采用與工藝坯板鋸切面平行的方向?qū)に嚺靼暹M行鋸切,形成了以鋸切面為左右兩面的工藝條;將工藝條表面與表面相互膠壓或表面與底面相互膠壓在一起,形成的板面是由若干個形狀為正方形或長方形所組成的竹制工藝板。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在于1.由于本發(fā)明是由竹片經(jīng)多層膠合后,按竹材紋理的不同角度鋸切成片狀花紋,再膠合成型,使竹板的結(jié)構(gòu)更加穩(wěn)定,不易變形、且表面形狀可以多樣變化。
文檔編號B27D1/08GK1947968SQ20061014618
公開日2007年4月18日 申請日期2006年11月21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06年11月21日
發(fā)明者郭源水, 郭章淦 申請人:郭源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