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集健身代步娛樂于一體的跳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健身器材,尤其涉及一種集健身代步娛樂于一體的跳車。
背景技術:
目前在市場上,有一種固定型的劃船式健身器材和自行車。公園里擺放的劃 船式健身器材只能在特定的地點使用。當下雨和天氣不好時不方便出門使用健身 器材,而這種固定型的健身器材更不方便擺放在家中。
上述產(chǎn)品在我國市場普及程度不高,其原因是-
1、 需要大面積的擺放空間;
2、 價格昂貴。
發(fā)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克服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缺點和不足,提供一種集健身 代步娛樂于一體的跳車。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xiàn)的-
將固定型的劃船式健身器材和自行車完美地結合,具體地說-本實用新型包括前支架、后支架、前轉輪、把手、鞍座、強力彈簧和后轉輪; 所述的前支架由相互垂直的橫梁和長桿組成; 在橫梁的兩端連接有前轉輪,在長桿的頂端連接有鞍座; 所述的后支架由依次連接的后橫梁、中橫梁、前橫梁、短桿組成; 在后橫梁的兩端連接有后轉輪,在短桿的頂端連接有把手,前橫梁穿過長桿 上部的小孔;強力彈簧的兩端分別與中橫梁的中點和長桿的中點連接。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
人坐上鞍座后,由于重力作用使前、后車架向下移動,而且前、后轉輪均不 能向后倒退;當前轉輪向前滾動時,強力彈簧被拉長,這時整個人的重心降低。
當人用手臂向懷里拉動把手,再借助強力彈簧的收縮力量,這時前轉輪不動, 后轉輪向前滾動,向車前靠攏,整個人的重心又隨車身上升,于是車和人完成了 第一步的起伏。
當放松手臂用力,又由于人的重力作用,使前、后車架向下移動,前轉輪再 次向前滾動,強力彈簧再次被拉長,人的重心又降低。
人再用力向懷里拉動把手,強力彈簧收縮,后轉輪前進,人的重心又升高。 如此反復操作,使跳車不停地呈起伏式前進。 本實用新型具有下列優(yōu)點和積極效果
1、 結構簡單,生產(chǎn)容易,成本低廉;
2、 可以起到全面健身作用,又賦予減肥功效;
3、 使用方便,具有極大的趣味性和娛樂性;
4、 不使用能源,安全,環(huán)保。
圖l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圖。 其中
IO—前支架,ll一橫梁,12—長桿;
20—后支架,21—后橫梁,22—中橫梁,23—前橫梁,24—短桿;
30—前轉輪; 40—把手; 50—鞍座;
60—強力彈簧。 70—后轉輪。
具體實施方式
4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詳細說明
一、 總體
如圖l,本實用新型包括前支架10、后支架20、前轉輪30、把手40、鞍座 50、強力彈簧60和后轉輪70;
所述的前支架10由相互垂直的橫梁11和長桿12組成;
在橫梁11的兩端連接有前轉輪30,在長桿12的頂端連接有鞍座50;
所述的后支架20由依次連接的后橫梁21、中橫梁22、前橫梁23和短桿24 組成;
在后橫梁21的兩端連接有后轉輪70,在短桿24的頂端連接有把手40,前橫梁 23穿過長桿12上部的小孔;
強力彈簧60的兩端分別與中橫梁22的中點和長桿12的中點連接。
二、 擴展
為安全起見,在前轉輪30和后轉輪70上分別設置有手剎裝置,其操作手柄 設置在把手40上。
所述的手剎裝置是一種常用的自行車手剎裝置。
權利要求1、一種集健身代步娛樂于一體的跳車,其特征在于包括前支架(10)、后支架(20)、前轉輪(30)、把手(40)、鞍座(50)、強力彈簧(60)和后轉輪(70);所述的前支架(10)由相互垂直的橫梁(11)和長桿(12)組成;在橫梁(11)的兩端連接有前轉輪(30),在長桿(12)的頂端連接有鞍座(50);所述的后支架(20)由依次連接的后橫梁(21)、中橫梁(22)、前橫梁(23)、短桿(24)組成;在后橫梁(21)的兩端連接有后轉輪(70),在短桿(24)的頂端連接有把手(40),前橫梁(23)穿過長桿(12)上部的小孔;強力彈簧(60)的兩端分別與中橫梁(22)的中點和長桿(12)的中點連接。
2、 按權利要求l所述的一種集健身代步娛樂于一體的跳車,其特征在于 在前轉輪(30)和后轉輪(70)上分別設置有手剎裝置,其操作手柄設置在把手40上。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集健身代步娛樂于一體的跳車,涉及一種健身器材。本實用新型的結構是在橫梁(11)的兩端連接有前轉輪(30),在長桿(12)的頂端連接有鞍座(50);在后橫梁(21)的兩端連接有后轉輪(70),在短桿(24)的頂端連接有把手(40),前橫梁(23)穿過長桿(12)上部的小孔;強力彈簧(60)的兩端分別與中橫梁(22)的中點和長桿(12)的中點連接。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生產(chǎn)容易,成本低廉;可以起到全面健身作用,又富于減肥功效;使用方便,具有極大的趣味性和娛樂性;不使用能源,安全、環(huán)保。
文檔編號A63B21/02GK201389283SQ20092008545
公開日2010年1月27日 申請日期2009年4月30日 優(yōu)先權日2009年4月30日
發(fā)明者珊 巢, 李晗逸, 溫智杰, 胡藝揚, 陳中陽 申請人:李晗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