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潛水蛙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潛水蛙鞋,特別是一種潛水蛙鞋的蹼狀葉片上具有依流體力學設計的一對以上活動片體的潛水蛙鞋。
背景技術:
長久以來,一般習用或市售的潛水蛙鞋均具有鞋體以及蹼體等部份。然而,目前所見的任何習知潛水蛙鞋的蹼體部或多或少有著不同程度的若干缺陷。
請臺灣專利公報公告號第348543(以下稱為文獻1)號揭露了一種潛水蛙鞋構造,該潛水蛙鞋構造包括足套部及蹼板部,其中該蹼板部為一體成型片狀結構且與該足套部作一斜度的連接,而蹼板部的上下兩面分別具有對稱的導水立板,由此請文獻1的圖7和圖8的作用力圖,由于該潛水蛙鞋多利用水流給予蹼板部的反作用力產生推進力,同時也增加水流施加于蛙鞋兩側的吸附力,故此推進效率因而不甚理想。
此外,臺灣專利公報公告號第427172披露了另一種潛水蛙鞋構造,其主要由鞋套和鞋蹼相連體構成,鞋蹼兩側邊為斜邊,鞋蹼前端則形成為內彎邊緣,該內彎邊緣與外斜的兩側邊使鞋蹼的底面形成為杓匙凹面形狀,藉由鞋蹼底面杓匙凹面的包水作用及兩側邊可隨蛙泳前進的踢水動作而向外張的作用來增加踢水量及踢水面積,進而增強推進力,并藉由踢水的反向作用動作使鞋蹼兩側邊內縮的作用減小阻力,但是水流施加于蛙鞋的吸附力亦不能有效解除。
另外,臺灣專利公報公告號第422117(以下稱為文獻2)號以及美國專利US5746631、US6050868皆揭露一種非傳統(tǒng)槳型的潛水蛙鞋構造,包含有鞋體、具數個導流槽的鞋翼及二側具有條柱狀加力龍骨,該鞋翼沿軸方向設有一切口,將鞋翼從中央分割成左右對稱的翼片,使得該潛水蛙鞋于上下拍打水體時,在鞋翼向上提起與下踢的軌跡中,左右兩翼片均呈對稱狀,并以與螺旋漿相仿的回轉方式運動,進而產生更高的推進效率,請參閱文獻2圖5至圖7,由于上述非傳統(tǒng)槳型的潛水蛙鞋構造僅相當程度解決傳統(tǒng)槳型潛水蛙鞋只能利用反作用力來造成推進的問題,且克服用力踢動時所增加于蛙鞋兩側的吸附力,但整體結構因無法承受更長與更頻繁的使用而變形。
由上述可知,相較于傳統(tǒng)槳型的潛水蛙鞋構造,為顧及其整體結構強度必須對推進效率作適度的放棄,而若改良蛙鞋所利用螺旋漿式踢劃水體的方式能提供使用者更省力且有效的推進動力,但必須冒著整體結構強度不足,因無法承受更長與更頻繁的使用而導致外觀變形的缺陷。
發(fā)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種潛水蛙鞋,通過在蛙鞋蹼面設有符合流體力學原理的一對以上活動片體,使該潛水蛙鞋上下擺動推送水流時,能獨立且分別擺動以提供該潛水蛙鞋更大的上升力以加速水流向蹼狀葉片前緣集中的后噴出,減少流體作用于該潛水蛙鞋的阻力與擾動,可使使用者更省力且提供有效的推進動力,進而延長使用者泳動的時間與活動范圍,并大幅減少水體施加于使用者身上的負擔。
本實用新型的次要目的是提供一種潛水蛙鞋,通過活動片體結合于蛙鞋蹼面上以及設有數個肋體,達到更佳的整體結構強度,因而能承受更長與更頻繁的使用而不致外觀變形。
本實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這樣實現的,一種潛水蛙鞋,其特征在于包括一鞋體部,設于該蛙鞋的一端;一蹼狀葉片部,與該鞋體部相結合,該蹼狀葉片部以一中心線自該鞋體部二側對稱延伸至一葉片前緣,該蹼狀葉片部設有至少一第一活動片體,位于該中心線的一側且以一第一連接邊結合于該蹼狀葉片部;以及至少一第二活動片體,位于該中心線的另一側且以一第二連接邊結合于該蹼狀葉片部。
為了能更清楚地描述本實用新型所提出的潛水蛙鞋,
以下結合附圖以具體實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說明。
圖1A是本實用新型的潛水蛙鞋一側具單數個活動片體較佳實施例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1B是本實用新型的潛水蛙鞋一側具復數個活動片體較佳實施例立體結構示意圖;圖2A是本實用新型的潛水蛙鞋第一較佳實施例上視結構示意圖;圖2B是本實用新型的潛水蛙鞋第二較佳實施例上視結構示意圖;圖2C是本實用新型的潛水蛙鞋第三較佳實施例上視結構示意圖;圖2D是本實用新型的潛水蛙鞋第四較佳實施例上視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潛水蛙鞋的活動片體翻掀橫向剖面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潛水蛙鞋較佳實施例立體結構顯示水流(如箭頭所示)集中于蛙鞋上下形成平行推進水流的情形。
附圖標記說明1潛水蛙鞋;11鞋體部;12蹼狀葉片部;13中心線;14葉片前緣;15、15a、15c、15d第一活動片體;151、151a、151c、151d第一連接邊;152、152a、152c、152d第一長側邊;153c、153d第一短側邊;154、154a、154c、154d第一鄰接邊;16、16a、16c、16d第二活動片體;161、161a、161c、161d第二連接邊;162、162a、162c、162d第二長側邊;163c、163d第二短側邊;164、164a、164c、164d第二鄰接邊;17邊肋體;18主肋體;19開孔;d距離;s間距;w寬度;Θ角度。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特征在于潛水蛙鞋的蹼狀葉片部二側分別具有結合于蛙鞋蹼面上的一對以上活動片體以及數個肋體,以提供該潛水蛙鞋更大的上升力以加速水流向蹼狀葉片前緣集中之后噴出,以達到減少流體作用于該潛水蛙鞋的阻力與擾動以及更佳的整體結構強度。
以下將舉出較佳實施例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潛水蛙鞋及其使用方法的詳細手段,動作方式,達成功效,以及其它技術特征。
請參閱圖1A及圖1B所示的本實用新型的潛水蛙鞋較佳實施例立體結構示意圖。本實用新型的潛水蛙鞋1包括一鞋體部11以及一蹼狀葉片部12。該鞋體部11設于該蛙鞋1的一端,具有一容置空間(圖中未示出)可提供使用者穿戴,而該蹼狀葉片部12與該鞋體部11相結合,該潛水蛙鞋1的材質可為任何具適當彈性或韌性的材料,例如塑料、neoprene橡膠或其它常用的復合材質等,使該蹼狀葉片部12具足夠彈性以允許使用者在游泳中,擺動該蹼狀葉片部12以踢劃水體之時,提供一實質未受阻礙的水流,大幅增加流體介質在該蹼狀葉片部12正面周圍的上升力。而該蹼狀葉片部12以假想的一中心線13(即中央位置)自該鞋體部11二側對稱延伸至一葉片前緣14,以上所述僅為一般潛水蛙鞋的外觀構形,而本實用新型該蹼狀葉片部12依中心線13的二側分別設有至少一第一活動片體15以及至少一第二活動片體16,于圖1A中各為一個且為左右對稱,當然亦可是如圖1B所示左右各為二個,其它如更多個數量變形為本領域熟練技術人員能依據上述揭露而加以變化實施,仍將不失本實用新型的要義所在,亦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故在此不多加贅述。
由于該蹼狀葉片部12皆為平面造型,因而整體結構強度明顯不足,易因承受更長與更頻繁的使用而導致外觀變形,而喪失其功效,因此于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中,該蹼狀葉片部12的二側外緣還分別具有一開孔19,該開孔19可提供置入凸出該蹼狀葉片部的一邊肋體17,以提供不同需求的操作者使用,而該蹼狀葉片部12沿中心線13向二側分別具有一寬度w且凸出該蹼狀葉片部12的一主肋體18。
為了更加清楚了解本實用新型,請參閱圖2A至圖2D所示的本實用新型的潛水蛙鞋數個較佳實施例上視結構示意圖。在以下所述的本實用新型其它較佳實施例中,因大部份的組件相同或類似于前述實施例,因此相同的組件將直接給予相同的名稱及編號,且對于類似的組件則給予相同名稱但在原編號后另增加一英文字母以資區(qū)別且不予贅述。請參閱圖2A,本實用新型的該第一活動片體15位于該中心線13的一側,該第一活動片體15由一第一長側邊152與一第一鄰接邊154相連接而組成,且該第一長側邊152鄰靠向該中心線13,使得該第一鄰接邊154與該葉片前緣14相距一適當距離d。由于該第一活動片體15與該蹼狀葉片部12為一體成型制成,因此人們可想象將該第一長側邊152的一端與該第一鄰接邊154的一端連接形成該第一連接邊151(如圖虛線所示),因此該第一活動片體15以該第一連接邊151結合于該蹼狀葉片部12上,當施力于該第一活動片體15時,使得該第一活動片體15可藉由該第一連接邊151為軸心于蹼狀葉片部12上進行上下擺動的位移運動。
本實用新型的該第二活動片體16位于該中心線13的另一側,該第二活動片體16由具有一第二長側邊162與一第二鄰接邊164相連接而組成,且該第二長側邊162鄰靠向該中心線13,由于該第二活動片體16與該第一活動片體15相對應設置,因此會使得該第二鄰接邊164亦與該葉片前緣14相距一適當距離d,而該第二活動片體16與該蹼狀葉片部12為一體成型制成,因此人們可想象將該第二長側邊162的一端與該第二短側邊163的一端連接形成該第二連接邊161(如圖虛線所示),因此該第二活動片體16以該第二連接邊161結合于該蹼狀葉片部12上,當施力于該第二活動片體16時,會使得該第二活動片體16藉由該第二連接邊161為軸心于蹼狀葉片部12上進行上下擺動的位移運動。
請參閱圖2B,與上述實施例不同的是,該第二活動片體16a與該第一活動片體15a相對于該葉片前緣14具有相距一位差,亦即該第一鄰接邊154a與該第二鄰接邊164a相距一適當間距s。
請參閱圖2C與上述實施例不同的是,該第一活動片體15c由一第一長側邊152c與一第一短側邊153c以一第一鄰接邊154c相連接而組成,故呈現出為一近似ㄇ字形的形狀,更因設計該第一長側邊152c的長度大于該第一短側邊153c,且該第一長側邊152c鄰靠向該中心線13,使得該第一鄰接邊154c與該葉片前緣14相距一適當距離d。由于該第一活動片體15與該蹼狀葉片部12為一體成型制成,因此人們可想象將該第一長側邊152c的一端與該第一短側邊153c的一端連接形成該第一連接邊151c(如圖虛線所示),因此該第一活動片體15c以該第一連接邊151c結合于該蹼狀葉片部12上,當施力于該第一活動片體15c時,會使得該第一活動片體15c可藉由以該第一連接邊151c為軸心于蹼狀葉片部12c上進行上下擺動的位移運動。
而本實用新型的該第二活動片體16c由一第二長側邊162c與一第二短側邊163c以一第二鄰接邊164c相連接而組成,亦是呈現出為一近似ㄇ字形的形狀,由于該第二長側邊162c的長度大于該第二短側邊163c,且該第二長側邊162c鄰靠向該中心線13。而該第二活動片體16c與該蹼狀葉片部12為一體成型制成,因此人們可想象將該第二長側邊162c的一端與該第二短側邊163c的一端連接形成該第二連接邊161c(如圖虛線所示),因此該第二活動片體16c以該第二連接邊161c結合于該蹼狀葉片部12上,當施力于該第二活動片體16c時,會使得該第二活動片體16c可藉由以該第二連接邊161c為軸心于蹼狀葉片部12上進行上下擺動的位移運動。而本實用新型的該第一鄰接邊154c以及該第二鄰接邊164c是一直線形狀,當然第一鄰接邊154d以及該第二鄰接邊164d亦可呈現為一弧線形狀(如圖2D),其它如多邊或其它幾何形狀變形為本領域熟練技術人員能依據上述揭露而加以變化實施,仍將不失本實用新型的要義所在,亦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故在此不多加贅述。
圖3及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潛水蛙鞋的活動片體翻掀橫向剖面圖及顯示了水流(如箭頭所示)集中于蛙鞋上下形成平行推進水流的情形。使用者于游泳過程中,以該蹼狀葉片部12踢劃水體之時,該蹼狀葉片部12上的該第一活動片體15以及該第二活動片體16則以相對于該蹼狀葉片部12擺動方向的反作用方向,各自朝該蹼狀葉片部12上下兩側以適當角度Θ翻掀,整體而言,由于該第一活動片體15靠近該使用者中心位置,因此必須將該第一活動片體15翻掀速度較第二活動片體16快,且第一活動片體15翻掀角度較該第二活動片體16翻掀角度大,如此才可加強水流向使用者中心位置集中。而因該第一活動片體15以及該第二活動片體16翻掀所形成的裂口可使得水流通過,并使得水流向葉片前緣14方向加速噴流,進而減少使用者在用力踢動時水流所增加于蛙鞋兩側的吸附力以及減少不必要的紊流。此外,該第一活動片體15以及該第二活動片體16以適當角度Θ翻掀時,能適當減少踢劃一流體介質時所產生的切水角度,進而產生一種在該蹼狀葉片部12上的相當幅度與數量的上舉力。
由此本實用新型的潛水蛙鞋,可以藉由改良其蛙鞋蹼面具有依流體力學設計的一對以上活動片體以及數個肋體設計,減少流體作用于該潛水蛙鞋的阻力與擾動,提高更佳的整體結構強度。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不能以此限定本實用新型實施范圍。因此凡依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所作的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1.一種潛水蛙鞋,其特征在于包括一鞋體部,設于該蛙鞋的一端;一蹼狀葉片部,與該鞋體部相結合,該蹼狀葉片部以一中心線自該鞋體部二側對稱延伸至一葉片前緣,該蹼狀葉片部設有至少一第一活動片體,位于該中心線的一側且以一第一連接邊結合于該蹼狀葉片部;以及至少一第二活動片體,位于該中心線的另一側且以一第二連接邊結合于該蹼狀葉片部。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潛水蛙鞋,其特征在于,該蹼狀葉片部的二側外緣分別具有一開孔,該開孔供置入凸出該蹼狀葉片部的一邊肋體。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潛水蛙鞋,其特征在于,該蹼狀葉片部具有沿中心線向二側分別有一寬度且凸出該蹼狀葉片部的一主肋體。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潛水蛙鞋,其特征在于,該第一活動片體具有一第一長側邊,其鄰近該中心線;以及一第一鄰接邊,與該第一長側邊連接且與該葉片前緣相距一適當距離。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潛水蛙鞋,其特征在于,該第一鄰接邊為一直線形狀。
6.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潛水蛙鞋,其特征在于,該第一鄰接邊為一弧線形狀。
7.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潛水蛙鞋,其特征在于,該第一連接邊由第一長側邊的一端與第一鄰接邊的一端連接形成。
8.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潛水蛙鞋,其特征在于,該第一活動片體具有一第一短側邊,該第一短側邊與該第一鄰接邊相連接。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潛水蛙鞋,其特征在于,該第一長側邊的長度大于該第一短側邊。
10.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潛水蛙鞋,其特征在于,該第一連接邊由第一長側邊的一端與第一短側邊的一端連接形成。
11.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潛水蛙鞋,其特征在于,該第二活動片體還具有一第二長側邊,鄰近該中心線;以及一第二鄰接邊,與該第二長側邊相連接且與該葉片前緣相距一適當距離。
12.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潛水蛙鞋,其特征在于,該第二鄰接邊為一直線形狀。
13.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潛水蛙鞋,其特征在于,該第二鄰接邊為一弧線形狀。
14.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潛水蛙鞋,其特征在于,該第二連接邊由第二長側邊的一端與該第二鄰接邊的一端連接形成。
15.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潛水蛙鞋,其特征在于,該第二活動片體還具有一第二短側邊,該第二短側邊與該第二鄰接邊相連接。
16.如權利要求15所述的潛水蛙鞋,其特征在于,該第二長側邊的長度大于該第二短側邊。
17.如權利要求15所述的潛水蛙鞋,其特征在于,該第二連接邊由第二長側邊的一端與該第二短側邊的一端連接形成。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是一種潛水蛙鞋,包括一鞋體部以及一蹼狀葉片部。該鞋體部設于該蛙鞋的一端,可提供使用者穿戴,該蹼狀葉片部與該鞋體部相結合,蹼狀葉片部以一中心線自該鞋體部二側對稱延伸至一葉片前緣,蹼狀葉片部以至少一第一活動片體位于該中心線的一側且以一第一連接邊結合蹼狀葉片部,第一活動片體可藉由以第一連接邊為軸心于蹼狀葉片部上進行一適當角度的位移運動;且以至少一第二活動片體位于中心線的另一側且以一第二連接邊結合于蹼狀葉片部,第二活動片體可藉由以該第二連接邊為軸心于蹼狀葉片部上進行一適當角度的位移運動。
文檔編號A63B31/00GK2701486SQ20042007270
公開日2005年5月25日 申請日期2004年6月25日 優(yōu)先權日2004年6月25日
發(fā)明者陳建關 申請人:陳建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