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轉拖把桿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旋轉拖把桿。上管和下管之間既可上下相對移動,又可相對轉動;驅動軸上端固定在上管內,驅動軸外表面開有螺旋溝槽;傳動套活動套裝在驅動軸外,并位于傳動座內;傳動套設有螺旋凸筋,螺旋凸筋與螺旋溝槽成間隙配合;傳動套設有棘齒狀環(huán)形面;傳動座活動套裝在驅動軸和傳動套外,其設有棘齒狀環(huán)形臺階,棘齒狀環(huán)形臺階與棘齒狀環(huán)形面配合;傳動座固定連接在下管內;傳動座蓋固定連接在傳動座上,傳動座蓋和傳動座對傳動套上下限位;限位套固定在驅動軸的下端,并位于傳動座和傳動套下方。本實用新型關鍵零部件生產(chǎn)工序較少,制作工藝較簡單,生產(chǎn)效率較高。
【專利說明】旋轉拖把桿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旋轉拖把桿。
【背景技術】
[0002]目前市場上有一種拖把,這種拖把的拖把頭能通過高速旋轉將拖把頭中的水份甩干,因而深受廣大用戶歡迎。這種拖把的拖把桿由上管和下管兩部分組成,上管和下管通過旋轉驅動機構活動連接。在拖把頭需要甩干脫水時,只要對上管施加下壓和上提的往復動作,使上管和下管之間在軸向產(chǎn)生相對運動,其內部驅動機構就會驅動下管和連接在下管上的拖把頭一起旋轉,將拖把頭中的水份甩干。這種拖把雖好,但是,拖把桿中的旋轉驅動機構的關鍵零部件生產(chǎn)工序較多,制作工藝較復雜,因此,生產(chǎn)效率較低。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xiàn)有技術中的不足而提供一種關鍵零部件生產(chǎn)工序較少、制作工藝較簡單的旋轉拖把桿。
[0004]本實用新型解決上述技術問題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旋轉拖把桿,包括上管和下管,上管和下管之間既可上下相對移動,又可相對轉動;其特征在于:還包括驅動軸、傳動座蓋、傳動套、傳動座、限位套;驅動軸上端固定在上管內,驅動軸外表面開有螺旋溝槽;傳動套活動套裝在驅動軸外,并位于傳動座內;傳動套設有螺旋凸筋,螺旋凸筋與螺旋溝槽成間隙配合;傳動套設有棘齒狀環(huán)形面;傳動座活動套裝在驅動軸和傳動套外,其設有棘齒狀環(huán)形臺階,棘齒狀環(huán)形臺階與棘齒狀環(huán)形面配合;傳動座固定連接在下管內;傳動座蓋固定連接在傳動座上,傳動座蓋和傳動座對傳動套上下限位;限位套固定在驅動軸的下端,并位于傳動座和傳動套下方。
[0005]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傳動套為管狀,其內孔與驅動軸形成間隙配合。
[0006]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傳動座為筒狀,其內孔由大孔和小孔組成,上部為大孔,下部為小孔,傳動套位于大孔中,大孔與傳動套形成間隙配合,小孔與驅動軸形成間隙配合,大孔和小孔交接處為所述的棘齒狀環(huán)形臺階。
[0007]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傳動座的棘齒狀環(huán)形臺階的棘齒的齒頂?shù)缴隙嗣婢嚯x大于傳動套的高度。
[0008]本實用新型所述的螺旋凸筋數(shù)量與驅動軸的螺旋溝槽數(shù)量相等。
[0009]本實用新型所述的驅動軸為塑料材料。
[0010]本實用新型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優(yōu)點和效果:關鍵零部件生產(chǎn)工序較少,制作工藝較簡單,生產(chǎn)效率較高。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1]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分解結構示意圖。
[0012]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正面結構示意圖。[0013]圖3是本實用新型傳動套俯視結構示意圖。
[0014]圖4是本實用新型傳動套正視結構示意圖。
[0015]圖5是本實用新型傳動座剖視結構示意圖。
[0016]圖6是本實用新型傳動座俯視結構示意圖。
[0017]圖7是本實用新型驅動軸結構示意圖。
[0018]圖8是圖2中A部分放大結構示意圖。
[0019]圖9是圖2中B部分放大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0]下面結合附圖并通過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0021]參見圖1?圖9,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包括手把1、固定座2、驅動軸3、傳動座蓋4、傳動套5、傳動座6、限位套7、下管8和上管9。
[0022]手把I固定連接在上管9的上端外,固定座2固定連接在上管9上端內。
[0023]驅動軸3上端銷接固定在固定座2上,驅動軸3上端通過固定座2固定在上管9內。驅動軸3為一圓柱體,其外表面設有數(shù)條螺旋溝槽31。驅動軸3為塑膠擠塑型材,生產(chǎn)效率較高。驅動軸3為塑料材料。
[0024]傳動套5套裝在驅動軸3外,并位于傳動座6內。傳動套5為管狀,其內孔與驅動軸3形成間隙配合,內孔設有數(shù)條螺旋凸筋51,螺旋凸筋51數(shù)量與驅動軸3的螺旋溝槽31數(shù)量相等,螺旋凸筋52與螺旋溝槽31成間隙配合。傳動套5下端設有棘齒狀環(huán)形面52。
[0025]傳動座6套裝在驅動軸3和傳動套5外。傳動座6為筒狀,其內孔由大孔61和小孔62組成,上部為大孔61,下部為小孔62。傳動套5位于大孔61中,大孔61與傳動套5形成間隙配合,小孔62與驅動軸3形成間隙配合,大孔61和小孔62交接處為棘齒狀環(huán)形臺階63,其棘齒狀環(huán)形臺階63可與傳動套5下端棘齒狀環(huán)形面52相互齒合。傳動座6的棘齒狀環(huán)形臺階的棘齒的齒頂?shù)缴隙嗣婢嚯x大于傳動套5的高度,使傳動套5可完全位于大孔61中。傳動座6固定連接在下管8的上端內。
[0026]傳動座蓋4用螺釘固定連接在傳動座6的上方,傳動套5位于傳動座6和傳動座蓋4之間。傳動座蓋4和傳動座6對傳動套5上下限位,使得傳動套5不會從大孔61中掉出。
[0027]限位套7銷接固定在驅動軸3的下端,限位套7位于傳動座6和傳動套5下方。限位套7對驅動軸3限位,使得驅動軸3不會從傳動座6和傳動套5脫離。
[0028]使用時,下壓上管9,通過螺旋溝槽31和螺旋凸筋51的相互作用,使傳動套5在傳動座6內旋轉下行,棘齒狀環(huán)形臺階63與棘齒狀環(huán)形面52相互齒合,傳動套5和傳動座6在旋轉方向固定。驅動軸3使傳動套5仍然具有旋轉運動,傳動套5開始推動傳動座6帶動下管8按設定的方向旋轉。
[0029]手把1、固定座2、驅動軸3、傳動座蓋4、傳動套5、傳動座6、限位套7均為塑膠材質,均采用模塑或擠塑的工藝方法成型,因此生產(chǎn)效率較高。
[0030]雖然本實用新型已以實施例公開如上,但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任何熟悉該項技術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構思和范圍內所作的更動與潤飾,均應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旋轉拖把桿,包括上管和下管,上管和下管之間既可上下相對移動,又可相對轉動;其特征在于:還包括驅動軸、傳動座蓋、傳動套、傳動座、限位套;驅動軸上端固定在上管內,驅動軸外表面開有螺旋溝槽;傳動套活動套裝在驅動軸外,并位于傳動座內;傳動套設有螺旋凸筋,螺旋凸筋與螺旋溝槽成間隙配合;傳動套設有棘齒狀環(huán)形面;傳動座活動套裝在驅動軸和傳動套外,其設有棘齒狀環(huán)形臺階,棘齒狀環(huán)形臺階與棘齒狀環(huán)形面配合;傳動座固定連接在下管內;傳動座蓋固定連接在傳動座上,傳動座蓋和傳動座對傳動套上下限位;限位套固定在驅動軸的下端,并位于傳動座和傳動套下方。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旋轉拖把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傳動套為管狀,其內孔與驅動軸形成間隙配合。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旋轉拖把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傳動座為筒狀,其內孔由大孔和小孔組成,上部為大孔,下部為小孔,傳動套位于大孔中,大孔與傳動套形成間隙配合,小孔與驅動軸形成間隙配合,大孔和小孔交接處為所述的棘齒狀環(huán)形臺階。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旋轉拖把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傳動座的棘齒狀環(huán)形臺階的棘齒的齒頂?shù)缴隙嗣婢嚯x大于傳動套的高度。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旋轉拖把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螺旋凸筋數(shù)量與驅動軸的螺旋溝槽數(shù)量相等。
6.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旋轉拖把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驅動軸為塑料材料。
【文檔編號】A47L13/24GK203447246SQ201320445767
【公開日】2014年2月26日 申請日期:2013年7月25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7月25日
【發(fā)明者】朱雪林 申請人:嘉興捷順旅游制品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