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吸塵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吸塵設備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吸塵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對生活的環(huán)境要求也越來越高,為了保護環(huán)境,已經(jīng)設計出了各種各樣的吸塵裝置,吸塵裝置的應用十分廣泛,目前,其可應用于工業(yè)領域,也可以應用于平時的生活中,現(xiàn)有的吸塵裝置中,有這樣一種吸塵裝置,其包括筒狀的本體,本體一端為進氣口,另一端為出氣口,在出氣口設置一個負壓裝置,大致多是葉輪之類的部件,在進氣口連接集塵器,集塵器不斷向本體進氣,位于出氣口的負壓裝置產生的氣流使從集塵器流向本體的氣流速度加快,達到吸塵目的,該方案在一定程度上能滿足使用要求,但是,該方案的吸塵效果較差,而且還需要經(jīng)常清理葉輪上的污物,設計不合理,另外,使用壽命也較短。
發(fā)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現(xiàn)有的吸塵裝置存在的上述問題,而提供一種吸塵效果更好,結構更簡單的吸塵裝置。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了下列技術方案本吸塵裝置,包括呈筒狀的本體,本體的一端為進氣端,另一端為排氣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本體上設有負壓進氣通道,在負壓進氣通道的進氣端設有氣源,負壓進氣通道的出氣端與本體的排氣端連通且出氣端的朝向偏向排氣端方向。氣源可以是送風機。當處于吸塵工作狀態(tài)時,氣源不斷向負壓進氣通道進氣,負壓進氣通道輸送的高速氣流從本體的排氣端 排出,順帶吹走本體排氣端處的氣體,降低排氣端的氣壓,使本體的進氣端與出氣端之間形成壓差,本體內的空氣從進氣端自動流向排氣端,通過該壓差的作用可將含灰塵的空氣和雜物從進氣端吸入,并從本體的排氣端排出,達到吸塵的效果。在上述的吸塵裝置中,所述的本體包括第一殼體和第二殼體,所述的第一殼體和第二殼體通過可拆結構固連,在第一殼體和第二殼體之間設有環(huán)形套,在環(huán)形套外壁開設環(huán)形凹槽,環(huán)形凹槽與第二殼體之間形成環(huán)形空腔,在第二殼體上設有與環(huán)形空腔連通的進氣孔,上述的氣源設在進氣孔的進氣端,在環(huán)形套徑向方向上設有若干均能連通環(huán)形空腔和第二殼體的排氣孔,所述的排氣孔分別設置在環(huán)形凹槽的底部且均朝下向內傾斜設置,所述的第二殼體的內徑大于環(huán)形套的內徑,所述的進氣孔、環(huán)形空腔和排氣孔連通形成上述的負壓進氣通道。結構簡單,容易制造和生廣,另外,可拆結構可提聞生廣效率(組裝或者是拆卸)。在上述的吸塵裝置中,所述的環(huán)形套與第一殼體之間設有第一密封結構,所述的環(huán)形套與第二殼體之間設有第二密封結構。防止漏氣。在上述的吸塵裝置中,所述的第一密封結構包括套設在環(huán)形套一端的第一密封圈;第二密封結構包括套設在環(huán)形套另一端的第二密封圈。密封效果好。[0010]在上述的吸塵裝置中,所述的可拆結構包括穿設在第一殼體上的若干螺釘,在第ニ殼體上開有若干螺孔,所述的螺釘與螺孔一一對應且螺紋連接。安裝拆卸簡單方便。與現(xiàn)有的技術相比,本吸塵裝置的優(yōu)點在于1、設計更合理、結構更簡單。2、當處于吸塵工作狀態(tài)時,氣源不斷向負壓進氣通道進氣,負壓進氣通道輸送的氣流與本體內的氣流產生壓差,通過該壓差的作用可將含灰塵的空氣和雜物快速的從本體的排氣端排出,吸塵效果好。3、安裝拆卸簡單方便。4、密封效果好。
圖1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另ー視角結構示意圖。圖中,本體1、負壓進氣通道la、第一殼體11、第二殼體12、環(huán)形套31、環(huán)形凹槽32、環(huán)形空腔33、進氣孔34、排氣孔35、第一密封圈41、第二密封圈42、螺釘51、螺孔52。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實用新型做進ー步詳細的說明。如圖1、2所示,本吸塵裝置包括呈筒狀的本體1,本體I的一端為進氣端,另一端為排氣端,在本體I上設有負壓進氣通道la,在負壓進氣通道Ia的進氣端設有用于向負壓進氣通道Ia內輸入空氣的氣源,負壓進氣通道Ia的出氣端與本體I的排氣端連通且出氣端的朝向偏向排氣端方向。該氣源可以是送風機。具體的,上述的本體I包括第一殼體11和第二殼體12,為了方便安裝和拆卸,該第ー殼體11和第二殼體12通過可拆結構固連,具體的,該可拆結構包括穿設在第一殼體11上的若干螺釘51,在第二殼體12上開有若干螺孔52,螺釘51與螺孔52——對應且螺紋連接。進ー步的,在第一殼體11和第二殼體12之間設有環(huán)形套31,在環(huán)形套31外壁開設環(huán)形凹槽32,環(huán)形凹槽32與第二殼體12之間形成環(huán)形空腔33,在第二殼體12上設有與環(huán)形空腔33連通的進氣孔34,上述的氣源設在進氣孔34的進氣端,在環(huán)形套31徑向方向上設有若干均能連通環(huán)形空腔33和第二殼體12的排氣孔35,該排氣孔35分別設置在環(huán)形凹槽32的底部且均朝下向內傾斜設置,為了方便排塵,第二殼體12的內徑大于環(huán)形套31的內徑,另外,這里的進氣孔34、環(huán)形空腔33和排氣孔35連通形成上述的負壓進氣通道la。為了防止連接處漏氣,如圖1所示,在環(huán)形套31與第一殼體11之間設有第一密封結構,在環(huán)形套31與第二殼體12之間設有第二密封結構。具體的,該第一密封結構包括套設在環(huán)形套31 —端的第一密封圈41 ;第二密封結構包括套設在環(huán)形套31另ー端的第二密封圈42。在本實施例中,當進氣孔34的進氣端的氣源不斷向環(huán)形空腔33進氣時,通過排氣孔35將氣流輸送至第二殼體12的排氣端,而該氣流與第一殼體11進入第二殼體12內的氣流之間產生壓差,通過壓差的作用,可快速的吸入第一殼體11進入第二殼體12內的氣流中的含灰塵的空氣和雜物,吸塵效果好,另外,本裝置可適用于各種吸塵設備上。本文中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精神作舉例說明。本實用新型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做各種各樣的修改或補充或采用類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會偏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權利要求書所定義的范圍。[0021]盡管本文較多地使用了本體1、負壓進氣通道la、第一殼體11、第二殼體12、環(huán)形套31、環(huán)形凹槽32、環(huán)形空腔33、進氣孔34、排氣孔35、第一密封圈41、第二密封圈42、螺釘51、螺孔52等術語,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術語的可能性。使用這些術語僅僅是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釋本實用新型的本質;把它們解釋成任何一種附加的限制都是與本實用新型精神相違背的。
權利要求1.一種吸塵裝置,包括呈筒狀的本體(1),本體(I)的一端為進氣端,另一端為排氣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本體(I)上設有負壓進氣通道(la),在負壓進氣通道(Ia)的進氣端設有用于向負壓進氣通道(Ia)內輸入空氣的氣源,負壓進氣通道(Ia)的出氣端與本體(I)的排氣端連通且出氣端的朝向偏向排氣端方向。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吸塵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本體(I)包括第一殼體(11)和第二殼體(12),所述的第一殼體(11)和第二殼體(12)通過可拆結構固連,在第一殼體(11)和第二殼體(12)之間設有環(huán)形套(31),在環(huán)形套(31)外壁開設環(huán)形凹槽(32),環(huán)形凹槽(32)與第二殼體(12)之間形成環(huán)形空腔(33),在第二殼體(12)上設有與環(huán)形空腔(33)連通的進氣孔(34),上述的氣源設在進氣孔(34)的進氣端,在環(huán)形套(31)徑向方向上設有若干均能連通環(huán)形空腔(33)和第二殼體(12)的排氣孔(35),所述的排氣孔(35)分別設置在環(huán)形凹槽(32)的底部且均朝下向內傾斜設置,所述的第二殼體(12)的內徑大于環(huán)形套(31)的內徑,所述的進氣孔(34)、環(huán)形空腔(33)和排氣孔(35)連通形成上述的負壓進氣通道(la)。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吸塵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環(huán)形套(31)與第一殼體(11)之間設有第一密封結構,所述的環(huán)形套(31)與第二殼體(12)之間設有第二密封結構。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吸塵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密封結構包括套設在環(huán)形套(31) —端的第一密封圈(41);第二密封結構包括套設在環(huán)形套(31)另一端的第二密封圈(42)。
5.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吸塵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可拆結構包括穿設在第一殼體(11)上的若干螺釘(51),在第二殼體(12)上開有若干螺孔(52),所述的螺釘(51)與螺孔(52 )——對應且螺紋連接。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屬于吸塵設備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吸塵裝置。它解決了現(xiàn)有技術設計不夠合理等技術問題。本吸塵裝置包括呈筒狀的本體,本體的一端為進氣端,另一端為排氣端,所述的本體上設有負壓進氣通道,在負壓進氣通道的進氣端設有氣源,負壓進氣通道的出氣端與本體的排氣端連通且出氣端的朝向偏向排氣端方向。與現(xiàn)有的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點在于設計合理,結構簡單,吸塵效果好,使用壽命長。
文檔編號A47L5/00GK202875225SQ201220460710
公開日2013年4月17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11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9月11日
發(fā)明者何鵬 申請人:金華市盛和柴油機制造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