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鍋體的改進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鍋體的改進結構,特別是指一種具有中央煮鍋及外圍 烤盤的鍋體,其可達均勻加熱且便利實用的煮烤兩用目的。
背景技術:
目前市面上所見的煮烤兩用爐,大致是具有一圓狀爐體,爐體中央設有一 圓型孔槽以供一鍋體置入,于孔槽周圍具有環(huán)狀溝槽,形成一烤盤,使可于鍋 體內(nèi)烹煮火鍋類食物,并于烤盤內(nèi)烤煮食物,而達煮烤兩吃的目的,提升飲食 樂趣。但是,常用煮烤兩用爐其孔槽及烤盤底部平齊,與底部熱源距離相同,由 于孔槽內(nèi)烹煮火鍋類食物加熱時間需較長,當加熱時容易發(fā)生孔槽內(nèi)湯汁尚未 煮沸,而外圍烤盤因溫度高而烤焦食物的缺失,且需備置一鍋體,造成清潔及使用不便;因此,針對以上有關常用煮烤兩用爐具有使用上的不便,還有加以 改進的空間。發(fā)明內(nèi)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改進結構的鍋體,達到均勻加熱且便利實用的 煮烤兩用目的。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鍋體的改進結構,由一鍋體、 一烹 煮部及一熱源組成,該鍋體呈一框座形態(tài),鍋體上方的烹煮部具有一可供烹煮 火鍋食物的煮鍋及一供烤煮食物的烤盤,該熱源組設于鍋體內(nèi)部容室中,配合 熱源的加熱控制,以煮烤兩用;本實用新型的改進在于該烹煮部的烤盤中央具有一預設形狀的突圍,突圍中具有通孔,可供一具 容槽的煮鍋嵌入定位,另于突圍周緣一體向外延設形成有一邊圍,該邊圍與突
圍間具有一容凹槽,該煮鍋容槽的深度比烤盤容凹槽深,使鍋體上方烹煮部區(qū) 隔為中央可供水煮食物的煮鍋與外部可供烤煮食物的烤盤。換言之,本實用新型是于鍋體上方具有一具中央容槽的煮鍋及外圍具容 凹槽的烤盤,且該容槽比容凹槽深,于鍋體容室內(nèi)組設一熱源,由于該容槽 與熱源距離近,可直接且快速加熱,而其外圍的容凹槽底部較熱源距離遠, 使加熱時,容槽及容凹槽可適當受熱,且該煮鍋及烤盤為可拆卸式或一體成 形制成,其清潔容易,使用便利,具有產(chǎn)業(yè)實用及創(chuàng)新性。由以上說明得知,本實用新型相較先前技術,確可達到如下的若干功效1、 可提升烹煮效率由于本實用新型的中央煮鍋及外圍烤盤可同時提供 不同食物進行水煮及燒烤,且煮鍋容槽比烤盤容凹槽深,借由熱源加熱可適當 受熱,無常用爐體不恰當加熱的弊端,故本實用新型確可達提升食物烹煮的效 率。2、 可拆卸式或一體成形由于本實用新型鍋體上方烹煮部的煮鍋及烤盤 是i殳為可拆卸式或一體成形制成,其清潔容易,使用便利。3、 便利烹煮由于本實用新型具有可供熱源組設的容室,且該熱源是可 為不同型態(tài)的加熱裝置,使用上便利。4、 可無限延設創(chuàng)意造型由于本實用新型鍋體上方的烹煮部可一體延設 各種不同造型,可達無限延設創(chuàng)意造型的功效。5、 具不同形態(tài)的烹煮方式由于本實用新型的鍋體是可為鍋體的改進結 構,亦可單獨為火鍋或烤盤的不同形態(tài),便利且具烹煮樂趣。6、 本實用新型的鍋體依材質(zhì)不同可為金屬、耐熱玻璃、耐高溫的塑料等 耐高熱的材質(zhì)。
圖l是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外觀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分解示意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前視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前視剖面示意圖;圖5是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前視圖;圖6是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前視剖面示意圖;圖7是本實用新型烹煮食物的應用實施例圖;圖8是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前視剖面示意圖;圖9是本實用新型第三實施例的前視圖;圖IO是本實用新型第三實施例烹煮食物的應用實施例圖。附圖標記說明A鍋體的改進結構1 0鍋體11容室1 2頂通口13底通口1 4蓋體152 0烹煮部21烤盤2 2突圍23通孔2 4邊圍24 1嵌槽2 5容W槽26煮鍋2 6 1嵌槽27容槽2 8突部3 0熱源31爐頭3 2點火開關33電熱裝置3 4控制開關具體實施方式
首先,請配合圖1所示,是為本實用新型一種鍋體的改進結構A—較佳實施 例圖,大致包含有一鍋體l 0、 一烹煮部2 0及一熱源3 O所組成,其中,該 烹煮部2 0是具有一可供烤煮食物的烤盤2 l及一可供烹煮火鍋食物的煮鍋2 6,并借熱源3 O加熱,以達煮烤兩用的功效;本實用新型的主要改良在于
-清參閱圖2 - 4所示,該鍋體1 0是呈一預設形狀的框座形態(tài),鍋體1 0內(nèi) 部具有容室1 1,其上下方分別具有一頂通口 1 2及一底通口 1 3;該烹煮部 2 0,其具有一烤盤2 l及一煮鍋2 6,該烤盤2 l中央具有一預設形狀的突 圍2 2 ,突圍2 2中央具有通孔2 3 ,于突圍2 2周緣一體向外延設形成邊圍 2 4,邊圍2 4外側向下彎折形成一嵌槽2 4 1 ,將烤盤2 l嵌入鍋體頂通口
1 2 ,使烤盤2 l借嵌槽2 4 l嵌卡定位于鍋體l 0上方,該邊圍2 4與突圍
2 2間具有容凹槽2 5,該煮鍋2 6是對應烤盤2 l中央的通孔2 3形狀,其 中央形成內(nèi)凹的容槽2 7,于煮鍋2 6邊圍外側向下彎折形成一嵌槽2 6 1, 將煮鍋2 6嵌入烤盤通孔2 3中,使煮鍋2 6借嵌槽2 6 1與烤盤突圍2 2嵌 卡定位,其中該煮鍋2 6容槽2 7的深度比烤盤2 l容凹槽2 5深,使烹煮部 2 0區(qū)分為中央可供水煮食物的煮鍋2 6及外圍可供烤煮食物的烤盤2 1,于 煮鍋2 6上方可蓋設一蓋體1 4,另于烹煮部2 0下方即鍋體1 0內(nèi)部容室1 l內(nèi)底部設有一熱源3 0,其可為瓦斯爐頭3 l或電熱裝置3 3 (如圖5及圖 6所示)或其它加熱裝置等的熱源3 0,并于鍋體l O外部設具對應的點火開 關3 2或控制開關3 4 ,于鍋體1 O底部通口 1 3處鎖付一底蓋1 5 ;請參閱 圖7所示,其可于煮鍋2 6內(nèi)烹煮火鍋類食物,由于該煮鍋2 6水煮食物需較 長加熱時間,其底緣離熱源30較近,因此可借熱源30快速直接加熱煮鍋2 6,并可于烤盤2 l容凹槽2 5內(nèi)烤煮食物,由于該烤盤2 l底緣與熱源3 0 距離較遠,使于加熱同時,烤盤2 1不致過熱而導致食物烤焦,以提升烹煮效 率,可達煮烤兩用的功效,且本實用新型的鍋體烹煮部2 0的烤盤2 l與煮鍋 2 6可拆卸,清潔容易,其外觀亦可無限創(chuàng)意延設成各式造型形狀,而且,烤 盤2 l與煮鍋2 6及蓋體1 4可依使用者的喜好材質(zhì)可為金屬、耐高熱的玻璃、 耐高熱的塑料等等材質(zhì),達極佳產(chǎn)業(yè)實用及創(chuàng)新性;
請參閱圖8所示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實施例圖,其是可設使本實用新型鍋體 1 0及烹煮部2 O采一體成形制成,可達構件簡化及清潔更加容易的功效,達 極佳產(chǎn)業(yè)實用及創(chuàng)新性;
請參閱圖9及圖IO所示本實用新型的第三實施例圖,其中鍋體l O上方烹 煮部2 0中央是可一體形成一突部2 8,同時配合其外圍延設的容凹槽2 5,
使中央突部2 8及周圍容凹槽2 5可供烤煮食物,據(jù)以形成一整體烤盤形態(tài)的 鍋體的改良結杲A;蓋體l 4可設為全罩式,即可將整鍋體l 0整體覆蓋,而 更加突顯整體的造型美觀;另外,本實用新型第三實施例的熱源3 0亦是可為 瓦斯爐頭3 l或電熱裝置3 3等。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鍋體的改進結構,是提供一種具有中央煮鍋與外緣 烤盤的鍋體,既可實施用于火鍋食物的烹煮,亦能同時進行燒烤食物的鍋具, 可于進餐同時獲食物的美味及樂趣,該烤盤與煮鍋是采可拆卸式或一體成形制 成,便利使用且清潔容易,可創(chuàng)意延設成各式造型,使整體具產(chǎn)業(yè)實用性及創(chuàng) 新效果。
需說明的是,以上所述是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及所運用的技術原理, 若依本實用新型的構想所作的改變,其所產(chǎn)生的功能作用仍未超出說明書及附 圖所涵蓋的^T青神時,均應在本實用新型的范圍內(nèi)。
權利要求1、一種鍋體的改進結構,由一鍋體、一烹煮部及一熱源組成,該鍋體呈一框座形態(tài),鍋體上方的烹煮部具有一可供烹煮火鍋食物的煮鍋及一供烤煮食物的烤盤,該熱源組設于鍋體內(nèi)部容室中,配合熱源的加熱控制,以煮烤兩用;其特征在于該烹煮部的烤盤中央具有一預設形狀的突圍,突圍中具有通孔,可供一具容槽的煮鍋嵌入定位,另于突圍周緣一體向外延設形成有一邊圍,該邊圍與突圍間具有一容凹槽,該煮鍋容槽的深度比烤盤容凹槽深,使鍋體上方烹煮部區(qū)隔為中央可供水煮食物的煮鍋與外部可供烤煮食物的烤盤。
2、 才艮據(jù)權利要求l所述的鍋體的改進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煮鍋上方可 蓋設一蓋體。
3、 才艮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鍋體的改進結構,其特征在于,蓋體可設為全 罩式以罩蓋鍋體。
4、 才艮據(jù)權利要求l所述的鍋體的改進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煮鍋及烤盤 可為金屬、耐高熱的玻璃、或耐高熱的塑料材料所制成。
5、 根據(jù)權利要求l所述的鍋體的改進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熱源可為瓦 斯爐頭或電熱裝置。
6、 才艮據(jù)權利要求l所述的鍋體的改進結構,其特征在于,該鍋體與烹煮 部的烤盤及鍋體可為 一體成形制成。
7、 根據(jù)權利要求l所述的鍋體的改進結構,其特征在于,該鍋體上方烹 煮部中央可一體形成一突部,于突部周緣一體向外延設形成一邊圍,該邊圍與 突部間具有一容凹槽形成一烤盤,以形成一整體烤盤形態(tài)。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鍋體的改進結構,是于鍋體上方具有一中央煮鍋及其周圍具容凹槽的烤盤,該煮鍋的深度比容凹槽深,于鍋體內(nèi)部且位于煮鍋下方具有熱源,以可均勻加熱容槽及凹槽,有效提升烹煮效果,另其中該烤盤及煮鍋為可拆卸式或一體成形制成,使用便利且清潔容易,可煮烤兩用。
文檔編號A47J27/122GK201008505SQ20072010340
公開日2008年1月23日 申請日期2007年1月31日 優(yōu)先權日2007年1月31日
發(fā)明者黃楊木 申請人:黃楊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