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醫(yī)藥技術領域,具體是一種治療頸椎病的藥物。
背景技術:
頸椎病是多種疾病的根源,隨著現(xiàn)代社會生活節(jié)奏加快,工作方式變化,電腦、空調廣泛應用,人們遭受風寒濕邪侵襲及屈頸幾率都大幅度增加,造成頸椎病發(fā)病率不斷上升,且發(fā)病年齡不斷提前。
現(xiàn)有市場上治療頸椎病的方法很多,如物理治療、藥物治療等。物理療法是利用各種機械的牽引療法、按摩療法、熱療、磁療等,效果不夠理想。而藥物治療的話,則是以西藥居多,西藥為內服藥物,有一定副作用,不宜長久服用,而且此類藥物只能減緩患者疼痛,沒有從患者的病因機理出發(fā)對癥下藥,所治療效果都比較差,難以徹底解除患者的痛苦。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為了解決上述現(xiàn)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而提供一種治療頸椎病的藥物。該藥物是以中草藥為原料制成的一種膏劑,可有效地治療頸椎疾病。
本發(fā)明是通過如下技術方案實現(xiàn)的:
一種治療頸椎病的藥物,由下列重量份數(shù)的各原料制成:老陳醋480-510份,45度糧食白酒500-520份,威靈仙80-100份,青風藤30-35份,蒼術28-33份,川芎10-15份,羌活15-18份,細辛8-12份,白芥子10-12份。
作為優(yōu)選的技術方案,老陳醋優(yōu)選500份,45度糧食白酒優(yōu)選500份,威靈仙優(yōu)選100份,青風藤優(yōu)選30份,蒼術優(yōu)選30份,川芎優(yōu)選15份,羌活優(yōu)選15份,細辛優(yōu)選10份,白芥子優(yōu)選10份。
本發(fā)明藥物的各原料中,老陳醋味酸、甘,性平;入肝、胃經,能消食開胃,散瘀血,收斂止瀉,解毒。45度糧食白酒味辛、甘、苦,性大熱,能通血脈,健脾胃,行藥勢、散寒、矯味矯臭,《本草綱目》謂其“導引它藥,可以通行一身之表。”。威靈仙味辛、咸,性溫,歸膀胱經,功能祛風濕,通經絡,主治風濕痹痛,肢體麻木,筋脈拘攣,屈伸不利;青風藤味苦、辛,性平,歸肝、脾經,功能祛風濕,通經絡,利小便功效,主治風濕痹痛,關節(jié)腫脹,麻痹瘙癢;蒼術味辛、苦,性溫,歸脾、胃、肝經,功能燥濕健脾,祛風散寒,明目,用于濕阻中焦,脘腹脹滿,泄瀉,水腫,腳氣痿蹙,風濕痹痛,風寒感冒,夜盲,眼目昏澀,《本草綱目》曰“大風痹,筋骨軟弱,散風除濕解郁,汁釀酒,治一切風濕筋骨痛?!?;川芎味辛,性溫,入肝、膽、心經,常用于活血行氣,祛風止痛,川芎辛溫香燥,走而不守,既能行散,上行可達巔頂,又入血分,下行可達血海,活血祛瘀作用廣泛,適宜瘀血阻滯各種病癥,祛風止痛,效用甚佳,可治頭風頭痛、風濕痹痛等癥;羌活味辛、苦,其性溫,入膀胱、腎經,功能解表散寒、祛風勝濕,止痛,主治風寒感冒,風寒濕痹,項強筋急,骨節(jié)酸疼,風水浮腫,癰疽瘡毒,《本草綱目》曰:“羌活...能逐風勝濕,透關利節(jié)?!?;細辛味辛,性溫,歸心、肺、腎經,功能解表散寒,祛風止痛,通竅,溫肺化飲,主治風寒感冒,頭痛,牙痛,風濕痹痛,鼻淵,肺寒咳嗽?!侗静萁洶俜N錄》曰:“細辛性溫,又能驅逐寒氣,故其疏散上下之風邪,能無微不入,無處不到也?!保话捉孀游缎?、辣,性溫,入手太陰肺經,功能溫肺豁痰利氣,散結通絡止痛,主治咳喘痰多、胸滿脅痛、肢體麻木、關節(jié)腫痛、濕痰流注、陰疽腫毒,治乳癰、乳癌、乳腺疼痛、結核、痰飲咳喘,胸脅脹滿疼痛,反胃嘔吐,中風不語,肢體痹痛麻木,腳氣,陰疽,腫毒,跌打腫痛,《本草綱目》曰:“利氣豁痰,除寒暖中,散腫止痛。治喘嗽反胃,痹木腳氣,筋骨腰節(jié)諸痛?!?/p>
本發(fā)明藥物的制備方法是將稱重好的老陳醋、45度糧食白酒、威靈仙、青風藤、蒼術、川芎、羌活、細辛、白芥子混合后,熬制成膏即可。本發(fā)明藥物的使用方法是將熬制成的藥膏取適量涂抹于紗布上并固定在患處即可,每兩到三天換藥一次。
通過使用本發(fā)明藥物對120名頸椎病患者進行治療,其中男性72人,女性48人,最小年齡23歲,最大年齡86歲,治療有效率可達95%以上。
典型病例:
1、患者張某某,女,62歲。主訴:反復右肩疼痛3年余,加重伴項強1周。患者于3年余前晨練后出現(xiàn)頸項及右肩疼痛,自行貼敷某膏藥后緩解,未予重視。此后每于天氣陰冷及勞累后疼痛明顯,未系統(tǒng)診治。近1年在家照看外甥休息不足,1周前上癥反復,癥見項強,轉側不利,突然起立時可見頭暈,偶見惡心,未見嘔吐。右肩、臂疼痛呈酸脹狀,外展、抬舉受限,活動時有牽拉感,熱敷后輕度緩解?;颊咦园l(fā)病以來,精神差、納呆,寐差,入睡困難,大便干,小便調。頸椎正側位示:頸4-5椎間盤變性。舌居中,活動自如,舌質淡白,苔白膩而潤,脈沉弦弱。為求進一步診治,使用本發(fā)明藥物,經15天敷貼治療后,患者癥狀基本消失,遂以治愈結束治療,囑患者好自將養(yǎng),隨訪5個月無復發(fā)。
2、患者張某某,女,37歲。主訴:頸項疼痛轉側不利1周,雙肩酸痛10年余。患者于10年前因哺乳期長時間抱孩子,出現(xiàn)頸項及右肩疼痛,休息后稍減輕,天氣陰冷及勞累后疼痛明顯,未系統(tǒng)治療。1周前因天氣變化不慎受涼,上癥反復,癥見后頸部僵直疼痛,轉側不利,偶見頭暈,未見惡心、嘔吐等癥。肩部疼痛呈酸脹狀,外展、抬舉受限,活動時有牽拉感,手指末節(jié)有麻木感,熱敷后輕度緩解。精神可、納可,寐差,入睡困難,夜夢多,二便正常。舌居中,活動自如,舌質黯淡胖,苔滑膩。脈弦緊。為求進一步診治,使用本發(fā)明藥物進行治療,經15天敷貼治療后,患者癥狀基本消失,遂以治愈結束治療,囑患者好自將養(yǎng),隨訪5個月無復發(fā)。
3、患者王某,男,86歲。主訴:頭暈頭痛反復10余年,加重伴頸部酸痛半月?,F(xiàn)病史:患者于10余年前單位體檢時測血壓180/95mmhg,無不適癥狀。給予硝苯地平片舌下含服,半小時后復測血壓降至155/90mmhg。遵醫(yī)囑開始規(guī)律口服伲福達,20mg/次/日,未控制飲食,未系統(tǒng)監(jiān)測血壓,具體控制情況不詳。3年前冬與家人生氣后開始出現(xiàn)頭暈,有眩暈感,頸部酸脹疼痛,休息后緩解不明顯,自行將伲福達調至20mg/次,2次/日后癥狀緩解。半月前無明顯誘因上癥加重,自覺頭暈頭痛、后頸部酸困疼痛轉側不利,伴見雙肩酸痛,活動不利,受涼后加重,休息后緩解不明顯。精神差、納可,寐差,大便干,3日一次,小便正常。伸舌居中,活動自如,舌質黯紅,舌體略瘦有瘀斑瘀點,苔白,舌下脈絡瘀曲。脈弦緊。為求進一步診治,使用本發(fā)明藥物進行治療,經30天敷貼治療后,患者癥狀基本消失,遂以治愈結束治療,囑患者好自將養(yǎng),隨訪5個月無復發(fā)。
4、患者崔某,男,49歲。主訴:頸部及腰部酸痛反復發(fā)作3年,加重伴頭暈5天?,F(xiàn)病史:患者于3年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頸部及腰部酸痛,轉側不利,自覺有下墜感,休息后緩解。此后每于勞累或受寒后上癥反復,疼痛逐漸加重,尤以活動后加重,期間未經任何治療。5天前自覺勞累,頸部及腰部酸痛加重,幾不能轉側,伴見頭暈、頸部僵直不適,未見無惡心、嘔吐,無胸憋、心悸、氣短等癥狀相伴。精神差、納可,寐差,易醒,二便正常。伸舌居中,活動自如,舌質淡嫩,舌體偏胖,苔白膩,脈沉細數(shù)。為求進一步診治,使用本發(fā)明藥物于阿是穴處敷貼法為主要治療方法,經10天敷貼治療后,患者癥狀基本消失,遂以治愈結束治療,囑患者好自將養(yǎng),隨訪5個月無復發(fā)。
5、患者任某某,女,35歲。主訴:頸部僵直半月,加重伴腰部酸痛反復發(fā)作2年?,F(xiàn)病史:患者于2年前腰部用力后出現(xiàn)腰部酸痛,自覺有下墜感,休息后緩解。此后每于勞累后或腰部受寒后上癥反復,疼痛逐漸加重,尤以活動后加重,曾于門診行中醫(yī)理療治療。半月前自覺勞累,腰部酸痛加重,幾不能轉側,伴見頸部僵直不適,轉側不利,偶見頭暈,未見無惡心、嘔吐,無胸憋、心悸、氣短等癥狀相伴。精神差、納可,寐差,易醒,大便干,日行1次;小便正常。伸舌居中,活動自如,舌質淡嫩,舌體偏胖,苔白膩,舌下脈絡正常。脈弦。為求進一步診治,使用本發(fā)明藥物于阿是穴處敷貼法為主要治療方法,經15天敷貼治療后,患者癥狀基本消失,遂以治愈結束治療,囑患者好自將養(yǎng),隨訪5個月無復發(fā)。
6、患者趙某某,男,38歲。主訴:左肩關節(jié)疼痛伴頸項部疼痛2年,加重1周?,F(xiàn)病史:患者于2年前左肩受傷后出現(xiàn)左側肱骨內上髁處疼痛,上肢活動受限,就診于附近診所行推拿理療后癥狀緩解。此后每于受涼或勞累后上癥反復,并逐漸出現(xiàn)頸項疼痛癥狀,甚則不能轉側。1周前因搬抬重物導至上癥復發(fā),癥見頸項及左肩疼痛,左側肱骨內上髁、肱三頭肌內側緣壓痛明顯,左肩關節(jié)抬舉外展受限,并見手指麻木,夜間疼痛明顯,入睡困難,熱敷后緩解不明顯,無胸憋、心悸、氣短,頭暈等癥狀相伴。精神可、納可,寐差,入睡困難,二便調。伸舌居中,活動自如,舌質淡白,苔白潤,舌下脈絡正常。脈弦緊。為求進一步診治,使用本發(fā)明藥物于阿是穴處敷貼法為主要治療方法,經15天敷貼治療后,患者癥狀基本消失,遂以治愈結束治療,囑患者好自將養(yǎng),隨訪5個月無復發(fā)。
7、患者薛某,女,23歲。主訴:項強2月,加重3天。現(xiàn)病史:患者于2月前長時間玩手機后自覺頸項僵直,向右轉時有牽拉感,休息后稍減輕,未予重視。3天前因天氣驟變,頸項不慎受涼,自覺項強,轉側不利,左側牽拉感明顯,伴見左肩抬舉受限,熱敷后輕度緩解。未見頭暈、惡心、嘔吐等癥。精神可、納可,寐差,夜夢多,大便干,2次/日,小便正常。伸舌居中,活動自如,舌質淡嫩,苔薄黃,舌下脈絡正常。脈弦數(shù)。為求進一步診治,使用本發(fā)明藥物于阿是穴處敷貼法為主要治療方法,經5天敷貼治療后,患者癥狀基本消失,遂以治愈結束治療,囑患者好自將養(yǎng),隨訪5個月無復發(fā)。
8、患者鄭某某,男,58歲。主訴:腰部及頸項、肩背部酸脹不適2年余,加重伴頭暈3天?,F(xiàn)病史:患者于2年前搬抬重物后出現(xiàn)腰部困痛,局部有酸脹感,休息后略緩解,未就診。此后每于勞累或受涼后癥狀反復并逐漸出現(xiàn)頸項及肩背部酸脹疼痛癥狀。3天前晨起鍛煉后自覺腰部及頸項、肩背部酸脹疼痛,不能轉側,伴見頭暈,動則加重,未見惡心、嘔吐,無胸憋、心悸、氣短等癥狀相伴,休息后癥狀略緩解?;颊呔癫?、納可,寐差,入睡困難,二便正常。伸舌居中,活動自如,舌質淡暗,舌體略胖,苔白膩而潤,舌下脈絡正常。脈沉滑弱。為求進一步診治,使用本發(fā)明藥物敷貼患者腰部及頸項、肩背部相關患處,經20天敷貼治療后,患者癥狀基本消失,遂以治愈結束治療,囑患者好自將養(yǎng),隨訪5個月無復發(fā)。
本發(fā)明藥物的配方的優(yōu)點是從患者的病因機理上對癥下藥,全部采用無毒副作用的陳醋、白酒及各種中草藥配藥,從根本上對患者進行治療。本發(fā)明藥物具有活血化瘀、關節(jié)水腫吸收等作用,可用于治療各種型頸椎病。本發(fā)明藥物經臨床使用,取得了非常好的療效,使用時為局部外用,使用方便,藥效作用可直接到達患處,迅速滲透到病灶,發(fā)揮藥效。本發(fā)明藥物經毒性試驗,檢驗合格,無任何毒副作用。
附圖說明
圖1為elisa法檢測頸椎病患者采用本發(fā)明藥物治療前后血清中tnf-α的含量結果圖。
圖2為elisa法檢測頸椎病患者采用本發(fā)明藥物治療前后血清中il-1β的含量結果圖。
圖3為elisa法檢測頸椎病患者采用本發(fā)明藥物治療前后血清中il-6的含量結果圖。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
一種治療頸椎病的藥物,由下列重量份數(shù)的各原料制成:老陳醋500份,45度糧食白酒500份,威靈仙100份,青風藤30份,蒼術30份,川芎15份,羌活15份,細辛10份,白芥子10份。
上述藥物的制備方法是將稱重好的老陳醋、45度糧食白酒、威靈仙、青風藤、蒼術、川芎、羌活、細辛、白芥子混合后,熬制成膏即可。使用方法是將熬制成的藥膏取適量涂抹于紗布上并固定在患處即可,每兩到三天換藥一次。
實施例2
一種治療頸椎病的藥物,由下列重量份數(shù)的各原料制成:老陳醋480份,45度糧食白酒520份,威靈仙80份,青風藤35份,蒼術30份,川芎13份,羌活16份,細辛10份,白芥子11份。
上述藥物的制備方法是將稱重好的老陳醋、45度糧食白酒、威靈仙、青風藤、蒼術、川芎、羌活、細辛、白芥子混合后,熬制成膏即可。使用方法是將熬制成的藥膏取適量涂抹于紗布上并固定在患處即可,每兩到三天換藥一次。
實施例3
一種治療頸椎病的藥物,由下列重量份數(shù)的各原料制成:老陳醋490份,45度糧食白酒510份,威靈仙90份,青風藤34份,蒼術33份,川芎10份,羌活18份,細辛12份,白芥子10份。
上述藥物的制備方法是將稱重好的老陳醋、45度糧食白酒、威靈仙、青風藤、蒼術、川芎、羌活、細辛、白芥子混合后,熬制成膏即可。使用方法是將熬制成的藥膏取適量涂抹于紗布上并固定在患處即可,每兩到三天換藥一次。
實施例4
一種治療頸椎病的藥物,由下列重量份數(shù)的各原料制成:老陳醋510份,45度糧食白酒500份,威靈仙90份,青風藤32份,蒼術28份,川芎12份,羌活17份,細辛8份,白芥子12份。
上述藥物的制備方法是將稱重好的老陳醋、45度糧食白酒、威靈仙、青風藤、蒼術、川芎、羌活、細辛、白芥子混合后,熬制成膏即可。使用方法是將熬制成的藥膏取適量涂抹于紗布上并固定在患處即可,每兩到三天換藥一次。
對采用本發(fā)明藥物治療頸椎病前后的炎性因子進行對比統(tǒng)計。方法是患者于治療前后清晨空腹抽取靜脈血5ml,3000r/min離心5min分離血清,儲存于-20℃冰箱待檢。elisa法檢測血清中炎性因子的含量。il-6、il-1β和tnf-α的測定采用elisa試劑盒,具體操作按說明書要求進行,結果以ng/l表示。結果見圖1、2、3。
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數(shù)據(jù)以均數(shù)±標準差(
圖1:elisa法檢測患者治療前后血清中tnf-α的含量,結果表明,頸椎病患者血清中炎性因子tnf-α的含量明顯增加,治療后tnf-α的分泌顯著下降(p<0.0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圖2:elisa法檢測患者治療前后血清中il-1β的含量,結果表明,頸椎病患者血清中炎性因子tnf-α的含量明顯增加,治療后il-1β的分泌顯著下降(p<0.0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圖3:elisa法檢測患者治療前后血清中il-6的含量,結果表明,頸椎病患者血清中炎性因子tnf-α的含量明顯增加,治療后il-6的分泌顯著下降(p<0.0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