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中藥
技術領域:
,具體地說,是一種治療壞死性淋巴結炎的中藥組合物、中藥貼膜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淋巴結炎是由淋巴結所屬引流區(qū)域的急、慢性炎癥累及淋巴結所引起的非特異性炎癥,如上肢、乳腺、胸壁、背部和臍以上腹壁的感染引起腋部淋巴結炎;下肢、臍以下腹壁、會陰和臀部的感染,可以發(fā)生腹股溝部淋巴結炎;頭、面、口腔、頸部和肩部感染,引起頜下及頸部的淋巴結炎。壞死性淋巴結炎又稱組織細胞性壞死性淋巴結炎(hnl),是一種非腫瘤性淋巴結增大性疾病,屬淋巴結增生性病變。其特征是淋巴結腫大、發(fā)熱、白細胞減少,可伴系統(tǒng)性癥狀。該病發(fā)病機制仍不明確,可能與免疫力低下、病毒感染有關。壞死性淋巴結炎抗生素治療無效,尚無公認的規(guī)范治療方案,多以對癥處理為主,如wbc減少者,予以升白治療,高熱不退者,首選糖皮質激素。激素雖能緩解癥狀,但有些病例對激素依賴,停藥后容易復發(fā),且長期使用激素的毒副作用較大,諸如感染的誘發(fā)和加重、消化道癥狀、精神中樞神經障礙、類固醇糖尿病及類固醇肌病等。中醫(yī)藥在該病的治療中具有一定的療效,如:《河北中醫(yī)》2011年1月公開的論文《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壞死性淋巴結炎31例》,采用內服自擬抗病毒顆粒、外用清熱消腫膏與西藥相結合治療壞死性淋巴結炎,其中清熱消腫膏的主要組成為:藏紅花、生大黃、白蘞、黃連、黃柏、紫花地丁、制乳香、制沒藥、樟腦、烏梅、甘草、飴糖。中國專利201310367489.1公開了一種治療過食干姜型腋下急性化膿性淋巴結炎的中藥,取碎米柴、辟汗草、鮮黃連、橄欖、爵床、翻白草、八角蓮、了哥王、三顆針、大飛揚草、萬年青根、山豆根、山慈菇、千層塔、無患子、木芙蓉花、瓦松、毛莨、鳳尾草、水蓼、龍葵、白蘞、白毛藤、白薯莨、玄參、半邊蓮、地耳草、羊蹄草、虎掌草、明黨參、金果欖、喉嚨草和甘草等,將以上中藥放入水中浸泡,然后文火煎制,過濾去渣,煎出的藥液即為治療過食干姜型腋下急性化膿性淋巴結炎的中藥。上述中藥組合物對于壞死性淋巴結炎具有一定療效,但均存在藥味數(shù)多、起效慢、藥劑的制備方法復雜的缺點。技術實現(xiàn)要素:本發(fā)明的第一個目的是針對現(xiàn)有技術中的不足,提供一種治療壞死性淋巴結炎的中藥組合物。本發(fā)明的第二個目的是針對現(xiàn)有技術中的不足,提供如上所述中藥組合物的用途。本發(fā)明的第三個目的是針對現(xiàn)有技術中的不足,提供一種治療壞死性淋巴結炎的中藥貼膜。為實現(xiàn)上述第一個目的,本發(fā)明采取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治療壞死性淋巴結炎的中藥組合物,所述中藥組合物是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藥制成:夏枯草20-40份、黃連20-40份、黃柏20-40份、白蘞50-70份、紫花地丁10-20份、制乳香10-30份、制沒藥10-30份、冰片5-15份。進一步,所述中藥組合物是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藥制成:夏枯草25-35份、黃連25-35份、黃柏25-35份、白蘞50-70份、紫花地丁10-20份、制乳香10-30份、制沒藥10-30份、冰片5-15份。進一步,所述中藥組合物是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藥制成:夏枯草30份、黃連30份、黃柏30份、白蘞60份、紫花地丁15份、制乳香20份、制沒藥20份、冰片10份。進一步,所述中藥組合物還包括藥學上允許的輔料,所述藥學上允許的輔料包括但不限于:甘露醇、山梨醇、焦亞硫酸鈉、亞硫酸氫鈉、硫代硫酸鈉、鹽酸半胱氨酸、巰基乙酸、蛋氨酸、維生素c、edta二鈉、edta鈣鈉,一價堿金屬的碳酸鹽、醋酸鹽、磷酸鹽或其水溶液、鹽酸、醋酸、硫酸、磷酸、氨基酸、氯化鈉、氯化鉀、乳酸鈉、木糖醇、麥芽糖、葡萄糖、果糖、右旋糖苷、甘氨酸、淀粉、蔗糖、乳糖、紅糖、甘露糖醇、硅衍生物、纖維素及其衍生物、藻酸鹽、明膠、聚乙烯吡咯烷酮、甘油、土溫80、瓊脂、碳酸鈣、碳酸氫鈣、表面活性劑、聚乙二醇、環(huán)糊精、β-環(huán)糊精、磷脂類材料、高嶺土、滑石粉、硬脂酸鈣、硬脂酸鎂。為實現(xiàn)上述第二個目的,本發(fā)明采取的技術方案是:如上任一所述的中藥組合物在制備治療壞死性淋巴結炎的藥物中的應用。進一步,所述壞死性淋巴結炎中醫(yī)辨證屬熱毒壅盛型。為實現(xiàn)上述第三個目的,本發(fā)明采取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治療壞死性淋巴結炎的中藥貼膜,所述中藥貼膜由如上所述的中藥組合物及中藥貼膜基質制成。進一步,所述的中藥貼膜的制備方法如下:(1)按照如上所述所述的重量份取中藥組合物,將夏枯草、黃連、黃柏、白蘞、紫花地丁加水煎煮3次,合并煎液,將煎液加熱至60℃時納入制乳香、制沒藥、冰片,制成藥液;(2)取聚乙烯醇20份、聚乙烯吡咯烷酮3.5份、卡波姆0.5份、甘油3份、海藻酸鈉5份,將卡波姆分散在甘油中,得液體a;(3)將液體a、聚乙烯吡咯烷酮與藥液混合,得液體b;(4)將聚乙烯醇加入液體b,邊加邊攪拌加熱至85℃,得液體c;(5)將海藻酸鈉加入液體c混合均勻制成中藥貼膜。進一步,所述煎煮過程中加水量為1000份,煎煮時間為1.5小時。本發(fā)明優(yōu)點在于:1、本發(fā)明的中藥組合物對于壞死性淋巴結炎起效快,療效顯著,患者靶淋巴結腫大、淋巴結疼痛及發(fā)熱癥狀得到顯著改善。2、制成中藥貼膜,貼于患處,直達病灶,并通過皮膚傳導刺激,促進局部生理功能恢復,可達到快速治愈的目的。3、無毒副作用,不會產生耐藥性,且藥味數(shù)少,原材料易得,治療成本低。4、本發(fā)明的藥方中,紫花地丁、制乳香及制沒藥的添加起到了協(xié)同增效的作用,顯著提高了藥方的治療效果。5、本發(fā)明中藥組合物的成分及配比通過實驗篩選,具有療效顯著的優(yōu)點。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進一步闡述本發(fā)明。應理解,這些實施例僅用于說明本發(fā)明而不用于限制本發(fā)明的范圍。此外應理解,在閱讀了本發(fā)明記載的內容之后,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對本發(fā)明作各種改動或修改,這些等價形式同樣落于本申請所附權利要求書所限定的范圍。實施例1本發(fā)明中藥組合物藥液的制備(一)取原料藥:夏枯草30份、黃連30份、黃柏30份、白蘞60份、紫花地丁15份、制乳香20份、制沒藥20份、冰片10份,將夏枯草、黃連、黃柏、白蘞、紫花地丁加水煎煮3次,每次加水量為1000份,煎煮時間為1.5小時,合并煎液,將煎液加熱至60℃時納入制乳香、制沒藥、冰片,制成藥液。實施例2本發(fā)明中藥組合物藥液的制備(二)取原料藥:夏枯草40份、黃連40份、黃柏40份、白蘞50份、紫花地丁20份、制乳香30份、制沒藥30份、冰片15份,將夏枯草、黃連、黃柏、白蘞、紫花地丁加水煎煮3次,每次加水量為1000份,煎煮時間為1.5小時,合并煎液,將煎液加熱至60℃時納入制乳香、制沒藥、冰片,制成藥液。實施例3本發(fā)明中藥組合物藥液的制備(三)取原料藥:夏枯草20份、黃連20份、黃柏20份、白蘞70份、紫花地丁10份、制乳香10份、制沒藥10份、冰片5份,將夏枯草、黃連、黃柏、白蘞、紫花地丁加水煎煮3次,每次加水量為1000份,煎煮時間為1.5小時,合并煎液,將煎液加熱至60℃時納入制乳香、制沒藥、冰片,制成藥液。實施例4本發(fā)明中藥組合物藥液的制備(四)取原料藥:夏枯草20份、黃連20份、黃柏20份、白蘞50份、紫花地丁10份、制乳香10份、制沒藥10份、冰片5份,將夏枯草、黃連、黃柏、白蘞、紫花地丁加水煎煮3次,每次加水量為1000份,煎煮時間為1.5小時,合并煎液,將煎液加熱至60℃時納入制乳香、制沒藥、冰片,制成藥液。實施例5本發(fā)明中藥組合物藥液的制備(五)取原料藥:夏枯草40份、黃連40份、黃柏20份、白蘞50份、紫花地丁10份、制乳香10份、制沒藥10份、冰片5份,將夏枯草、黃連、黃柏、白蘞、紫花地丁加水煎煮3次,每次加水量為1000份,煎煮時間為1.5小時,合并煎液,將煎液加熱至60℃時納入制乳香、制沒藥、冰片,制成藥液。實施例6本發(fā)明中藥組合物藥液的制備(六)取原料藥:夏枯草40份、黃連40份、黃柏40份、白蘞70份、紫花地丁10份、制乳香10份、制沒藥10份、冰片5份,將夏枯草、黃連、黃柏、白蘞、紫花地丁加水煎煮3次,每次加水量為1000份,煎煮時間為1.5小時,合并煎液,將煎液加熱至60℃時納入制乳香、制沒藥、冰片,制成藥液。實施例7本發(fā)明中藥組合物藥液的制備(七)取原料藥:夏枯草40份、黃連40份、黃柏40份、白蘞70份、紫花地丁20份、制乳香30份、制沒藥10份、冰片5份,將夏枯草、黃連、黃柏、白蘞、紫花地丁加水煎煮3次,每次加水量為1000份,煎煮時間為1.5小時,合并煎液,將煎液加熱至60℃時納入制乳香、制沒藥、冰片,制成藥液。實施例8本發(fā)明中藥組合物藥液的制備(八)取原料藥:夏枯草40份、黃連40份、黃柏40份、白蘞70份、紫花地丁20份、制乳香30份、制沒藥30份、冰片15份,將夏枯草、黃連、黃柏、白蘞、紫花地丁加水煎煮3次,每次加水量為1000份,煎煮時間為1.5小時,合并煎液,將煎液加熱至60℃時納入制乳香、制沒藥、冰片,制成藥液。實施例9本發(fā)明中藥貼膜的制備(1)取聚乙烯醇20份、聚乙烯吡咯烷酮3.5份、卡波姆0.5份、甘油3份、海藻酸鈉5份,將卡波姆分散在甘油中,得液體a;(2)將液體a、聚乙烯吡咯烷酮與實施例1-8所制備的藥液混合,得液體b;(3)將聚乙烯醇加入液體b,邊加邊攪拌加熱至85℃,得液體c;(4)將海藻酸鈉加入液體c混合均勻制成中藥貼膜。實施例10本發(fā)明中藥膏劑的制備取實施例1-8所制備的藥液,加入藥液1/5體積的蜂蠟和黃凡士林,再溫火煎熬攪拌,冷卻成膏狀物即得。實施例11本發(fā)明中藥凝膠劑的制備將卡波姆加入甘油中研磨使?jié)駶櫍偌尤肷倭空麴s水研磨后,移到量杯中,另取三乙醇胺、羥苯乙脂、蒸餾水適量使溶解,攪拌成凝膠狀,再加適量蒸餾水攪勻,加入實施例1-8所制備的藥液,研勻即得。實施例12本發(fā)明中藥透皮貼劑的制備取實施例1-8所制備的藥液,于藥液中加入高嶺土、甘油等常規(guī)貼劑基質,攪勻,涂布于背襯層,加入保護層即得。實施例13本發(fā)明中藥組合物治療壞死性淋巴結炎的臨床實驗1資料與方法1.1診斷標準1.1.1西醫(yī)診斷標準(1)發(fā)熱:多有上感等前驅癥狀,熱型多呈弛張熱,應用抗菌素抗生素治療無效。(2)淋巴結腫大:可有頸部、腋窩等體表部位的淋巴結腫大,部分患者可有一過性肝脾大及皮疹。(3)輔助檢查:淋巴結活檢是本病唯一可靠的診斷依據(jù);血象常示白細胞減少或正常。1.1.2中醫(yī)診斷依據(jù)及辨證本研究采用壞死性淋巴結炎的中醫(yī)證型,依據(jù)《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第二輯2002年版,參考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重點??啤暇┦兄形麽t(yī)結合醫(yī)院瘰疬科優(yōu)勢病種《痰毒(壞死性淋巴結炎)中醫(yī)診療方案》及前期研究的基礎上,中醫(yī)辨證分型屬于熱毒壅盛證。熱毒壅盛證:不規(guī)則高熱,體表多枚淋巴結融合成團,質地中等,界限欠清,活動度稍差,觸痛明顯,皮色如常,皮溫略高。和/或伴顏面潮紅、鼻息氣熱、煩燥口渴、食欲不振、頭痛、咽痛、便秘。舌紅,苔黃,脈洪數(shù)或弦數(shù)。以中醫(yī)辨證標準為主,若見癥狀復雜,證型兼夾,則以癥狀偏明顯者為主定型。由職稱為高年資主治中醫(yī)師以上醫(yī)生進行中醫(yī)辯證確診。1.2納入資料納入符合入選標準,壞死性淋巴結炎屬熱毒壅盛證患者180例,均來源于2015年7月至2017年4月南京市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瘰疬科,隨機分為6組,6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臨床癥狀方便兩兩進行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1.3治療方法中藥1組:給予由本發(fā)明實施例9方法制備的中藥貼膜(實施例1:夏枯草30份、黃連30份、黃柏30份、白蘞60份、紫花地丁15份、制乳香20份、制沒藥20份、冰片10份),生藥含量為30g/貼,貼于患處,每次一貼,每天更換一次,7天為一個療程,連續(xù)治療2個療程。中藥2組:給予由本發(fā)明實施例9方法制備的中藥貼膜(實施例2:夏枯草40份、黃連40份、黃柏40份、白蘞50份、紫花地丁20份、制乳香30份、制沒藥30份、冰片15份),生藥含量為30g/貼,貼于患處,每次一貼,兩天更換一次,7天為一個療程,連續(xù)治療2個療程。中藥3組:給予由本發(fā)明實施例9方法制備的中藥貼膜(實施例3:夏枯草20份、黃連20份、黃柏20份、白蘞70份、紫花地丁10份、制乳香10份、制沒藥10份、冰片5份),生藥含量為30g/貼,貼于患處,每次一貼,兩天更換一次,7天為一個療程,連續(xù)治療2個療程。中藥4組:給予由本發(fā)明實施例9方法制備的中藥貼膜(中藥組合物:夏枯草60份、黃連60份、黃柏60份、白蘞30份、紫花地丁30份、制乳香10份、制沒藥10份、冰片5份,藥液的制備方法與實施例1相同),生藥含量為30g/貼,貼于患處,每次一貼,每天更換一次,7天為一個療程,連續(xù)治療2個療程。中藥5組:給予由本發(fā)明實施例9方法制備的中藥貼膜(中藥組合物:夏枯草41份、黃連41份、黃柏41份、白蘞71份、冰片21份,藥液的制備方法:將夏枯草、黃連、黃柏、白蘞加水煎煮3次,每次加水量為1000份,煎煮時間為1.5小時,合并煎液,將煎液加熱至60℃時納入冰片,制成藥液),生藥含量為30g/貼,貼于患處,每次一貼,每天更換一次,7天為一個療程,連續(xù)治療2個療程。中藥6組:給予由本發(fā)明實施例9方法制備的中藥貼膜(中藥組合物:藏紅花15份、生大黃15份、黃連30份、黃柏30份、白蘞60份、紫花地丁15份、制乳香20份、制沒藥20份、樟腦10份、烏梅5份、甘草5份、飴糖5份,將藏紅花、生大黃、黃連、黃柏、白蘞、紫花地丁,加水煎煮3次,每次加水量為1000份,煎煮時間為1.5小時,合并煎液,將煎液加熱至60℃時納入制乳香、制沒藥、樟腦、烏梅、甘草5、飴糖,制成藥液),生藥含量為30g/貼,貼于患處,每次一貼,每天更換一次,7天為一個療程,連續(xù)治療2個療程。1.4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定1.4.1一般項目及生化檢測觀察治療后即第7、14天的主要指標(體溫、靶淋巴結最大徑、疼痛程度、wbc);治療前、治療后各檢測一次血常規(guī)、肝腎功能、血沉。1.4.2療效評價主要根據(jù)藥物的消腫(以最大淋巴結為靶淋巴結)、止痛(局部疼痛情況)、降體溫及升白情況進行評價。以腫脹程度(靶淋巴結的最大徑)、疼痛、體溫及wbc為主要療效觀察指標,采用打分制方法記錄及療效評估。①疼痛程度:0分-無疼痛;1分-輕微疼痛,意識不到疼痛,靶淋巴結有壓痛;2分-患處觸痛,有自主疼痛,患者能自我感覺患處疼痛,但能忍受,日常工作休息受到輕度影響;3分-觸痛明顯,疼痛較甚,無法耐受,日常工作休息受到嚴重影響。②靶淋巴結腫脹程度:0分-無腫大淋巴結;1分-腫脹程度輕,靶淋巴結直徑不大于1.0cm;2分-腫脹程度中,靶淋巴結直徑在1.0cm~2.5cm之間;3分-腫脹重,靶淋巴結直徑大于2.5cm。③發(fā)熱程度:0分-不發(fā)熱,t≤37℃;1分-低熱型,37℃<t≤38℃;2分-中熱型,38℃≤t<39℃;3分-高熱型、超高熱型,39℃≤t。④wbc減少程度:0分-無減少,4.0×109/l≤wbc;1分-輕度減少,3.5×109/l<wbc≤4.0×109/l;2分-中度減少,3.0×109/l<wbc≤3.5×109/l;3分-重度減少,2.0×109/l<wbc≤3.0×109/l。(注:鑒于醫(yī)學倫理學考慮,本次研究排除wbc≤2.0×109/l的hnl患者。)1.4.3安全性評價分5個評定標準(肯定有關、很可能有關、可能有關、可能無關、肯定無關)。分析患者不適情況及輔助檢查結果異常對照評定標準,將前三者合并計算不良反應率。并詳細記錄不良反應程度。根據(jù)病情由觀察者決定進一步試驗安排,對于停藥患者應及時、長期追蹤,并記錄處理經過及結果。必要時上報倫理委員會。1.5統(tǒng)計學方法用spss15.0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數(shù)據(jù)以表示,組內治療前后比較用配對t檢驗,不同組別間的計量指標采用成組設計的t檢驗或方差分析,計數(shù)指標采用χ2檢驗,不同檢測項目之間采用相關分析法。2結果2.1各組靶淋巴結腫大程度比較與治療前比較,在治療第7天和第14天,中藥1-3組均可明顯縮小腫大淋巴結,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本發(fā)明的中藥組合物可顯著減小患者淋巴結腫大程度。在治療的第7天和第14天,中藥1-3組與中藥4組比較,在同等劑量的情況下中藥1-3組的靶淋巴結腫脹程度顯著小于中藥4組(p<0.05),說明在適當?shù)呐浔确秶鷥缺景l(fā)明的中藥組合物具有效果顯著的優(yōu)點。在治療的第7天和第14天,中藥1-3組與中藥5組比較,在同等劑量的情況下中藥1-3組的靶淋巴結腫脹程度小于中藥5組(p<0.05),說明藥方中紫花地丁、制乳香及制沒藥的添加起到了協(xié)同增效的作用,顯著提高了藥方對于淋巴結腫大癥狀的治療效果。在治療的第7天和第14天,中藥1-3組與中藥6組比較,在同等劑量的情況下中藥1-3組的靶淋巴結腫脹程度小于中藥6組(p<0.05),說明本發(fā)明的中藥組合物具有療效顯著的優(yōu)點。表1各組治療過程中靶淋巴結腫脹程度比較組別n治療前治療第7天治療第14天中藥1組302.83±0.370.94±0.210.12±0.04中藥2組302.76±0.351.22±0.160.14±0.05中藥3組302.77±0.411.18±0.180.14±0.21中藥4組302.84±0.362.15±0.421.20±0.28中藥5組302.81±0.432.06±0.451.18±0.36中藥6組302.78±0.462.08±0.52*1.06±0.322.3靶淋巴結疼痛程度比較與治療前比較,中藥1組在治療的第7天和第14天均可顯著減輕靶淋巴結腫痛程度,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本發(fā)明的中藥組合物可顯著減輕靶淋巴結腫痛程度。中藥1組與中藥2-3組比較,在治療第7天,中藥1組的靶淋巴結疼痛程度顯著低于中藥2-3組,在治療第14天,中藥1組與中藥2-3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中藥1組起效更快。在治療的第7天和第14天,中藥1組與中藥4組比較,在同等劑量的情況下中藥1組的靶淋巴結疼痛程度顯著小于中藥4組(p<0.05),說明實施例1的中藥配比對于靶淋巴結疼痛癥狀的治療效果最好。在治療的第7天和第14天,中藥1組與中藥5組比較,在同等劑量的情況下中藥1組的靶淋巴結疼痛程度顯著小于中藥5組(p<0.05),說明藥方中紫花地丁、制乳香及制沒藥的添加起到了協(xié)同增效的作用,顯著提高了藥方對于淋巴結疼痛癥狀的治療效果。在治療的第7天和第14天,中藥1組與中藥6組比較,在同等劑量的情況下中藥1組的靶淋巴結疼痛程度顯著小于中藥6組(p<0.05),說明本發(fā)明的中藥組合物具有療效顯著的優(yōu)點。表2各組治療過程中靶淋巴結疼痛程度比較2.4各組發(fā)熱程度比較與治療前比較,在治療第7天和第14天,中藥1-3組均可顯著減輕發(fā)熱,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本發(fā)明的中藥組合物可顯著減輕發(fā)熱。在治療的第7天和第14天,中藥1-3組與中藥4組比較,在同等劑量的情況下中藥1-3組的發(fā)熱程度顯著小于中藥4組,說明在適當?shù)呐浔确秶鷥缺景l(fā)明的中藥組合物具有效果顯著的優(yōu)點。在治療的第7天和第14天,中藥1-3組與中藥5組比較,在同等劑量的情況下中藥1-3組的發(fā)熱程度顯著小于中藥5組(p<0.05),說明藥方中紫花地丁、制乳香及制沒藥的添加起到了協(xié)同增效的作用,顯著提高了藥方對于發(fā)熱癥狀的治療效果。在治療的第7天和第14天,中藥1-3組與中藥6組比較,在同等劑量的情況下中藥1組發(fā)熱程度顯著小于中藥6組(p<0.05),說明本發(fā)明的中藥組合物具有療效顯著的優(yōu)點。表3各組治療過程中發(fā)熱程度比較組別n治療前治療第7天治療第14天中藥1組302.18±0.560.48±0.660.00±0.00中藥2組302.15±0.480.52±0.640.00±0.00中藥3組302.22±0.520.58±0.620.00±0.00中藥4組302.19±0.471.24±0.820.72±0.44中藥5組302.14±0.581.28±0.840.78±0.52中藥6組302.20±0.481.25±0.840.76±0.582.5各組wbc減少程度比較與治療前比較,中藥1-3組在治療第7天和低14天均可提高wbc。在治療的第7天和第14天,中藥1-3組與中藥4-6組比較,同等劑量的情況下中藥1-3組的wbc濃度顯著高于中藥4-6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4各組wbc的變化情況比較組別n治療前治療第7天治療第14天中藥1組303.28±0.863.92±0.825.62±1.52中藥2組303.16±0.823.86±0.865.48±1.54中藥3組303.25±0.843.81±0.855.42±1.48中藥4組303.22±0.823.32±0.874.25±1.42中藥5組303.34±0.713.26±0.824.21±1.36中藥6組303.12±0.853.28±0.864.26±1.462.6安全性評價各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常規(guī)、肝腎功能等指標均在正常范圍內;患者無明顯不適主訴及異常體征,表明各組藥物均具有較高的臨床安全性。以上所述僅是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
技術領域:
的普通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發(fā)明方法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補充,這些改進和補充也應視為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當前第1頁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