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中醫(yī)藥技術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治療風濕性坐骨神經(jīng)痛的中藥方劑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坐骨神經(jīng)痛是指沿坐骨神經(jīng)分布區(qū)域,以臂部、大腿后側、小腿后外側、足背外側為主的放射性疼痛,是多種疾病引起的一種癥狀。風濕性坐骨神經(jīng)痛,中醫(yī)稱為痹瘴,該病因風寒邪入侵,局部氣滯血瘀,經(jīng)絡閉阻所致,是臨床常見的一種疾病,患者以中年男性較多見,起病多呈急性或亞急性,反復發(fā)作,痛苦難忍。通常起病后數(shù)日,疼痛即可達到高峰,以后疼痛則起伏不定,可持續(xù)數(shù)周或數(shù)月。風濕及風濕性坐骨神經(jīng)痛給患者的身心健康帶來了極大的災難。
目前,西醫(yī)臨床的主要治療包括:(1)臥床休息:特別是椎間盤突出早期臥硬床休息3~4周,有的患者癥狀自行緩解;(2)藥物治療:止痛劑如芬必得、阿司匹林等,維生素B族,短程皮質類固醇激素口服可有利恢復;(3)封閉療法:強的松龍骶管內(nèi)注射;(4)理療:急性期可用超短波療法,紅斑量紫外線照射等治療。慢性期可用短波療法直流電碘離子導入。由此可見,現(xiàn)代西醫(yī)學主要以對癥治療為主,治療效果尚不理想。止痛劑能減輕患者病痛而無法根治癥狀,而激素類藥物所產(chǎn)生的副作用也讓人難以接受。在用中藥治療風濕性坐骨神經(jīng)痛方面,盡管也有一些藥酒,但它們普遍都存在不盡人意的地方,如服用療程長,見效慢,病痛難以根治,價格高等。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通過對祖?zhèn)髅胤竭M一步改進,提供了一種療程短、見效快、價格低的治療風濕性坐骨神經(jīng)痛的中藥方劑及其制備方法。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這樣實現(xiàn)的:
一種治療風濕性坐骨神經(jīng)痛的中藥方劑,該方劑由如下重量份的中藥材原料制備而成:千年健10-17份,桂枝8-13份,白芍8-13份,熟附子4-6份,伸筋草11-16份,鉆地風7-10份,牛膝10-17份,當歸8-13份,甘草7-11份,干姜7-11份,大棗10-15份,青風藤9-15份,老鸛草26-32份,紅花7-12份,川斷11-16份,天仙藤8-13份,川芎7-10份,地龍9-15份。
優(yōu)選地,如上所述治療風濕性坐骨神經(jīng)痛的中藥方劑,其由如下重量份的中藥材原料制備而成:千年健11-14份,桂枝10-11份,白芍9-11份,熟附子5-6份,伸筋草12-13份,鉆地風9-10份,牛膝12-13份,當歸9-11份,甘草8-10份,干姜9-10份,大棗12-15份,青風藤11-13份,老鸛草28-30份,紅花9-10份,川斷12-13份,天仙藤10-11份,川芎8-9份,地龍11-12份。
進一步優(yōu)選地,如上所述治療風濕性坐骨神經(jīng)痛的中藥方劑,其由如下重量份的中藥材原料制備而成:千年健12份,桂枝10份,白芍10份,熟附子5份,伸筋草13份,鉆地風9份,牛膝12份,當歸10份,甘草9份,干姜9份,大棗12-15份,青風藤12份,老鸛草30份,紅花10份,川斷13份,天仙藤10份,川芎9份,地龍12份。
在本發(fā)明多個較佳的實施例中,如上所述治療風濕性坐骨神經(jīng)痛的中藥方劑,其由如下用量的中藥材原料制備成中藥散劑:千年健12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熟附子5克,伸筋草13克,鉆地風9克,牛膝12克,當歸10克,甘草9克,干姜9克,大棗5枚,青風藤12克,老鸛草30克,紅花10克,川斷13克,天仙藤10克,川芎9克,地龍12克。
本發(fā)明所述治療風濕性坐骨神經(jīng)痛的中藥方劑的制備方法,該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稱取當歸,在鐵鍋內(nèi)翻炒,炒熱后加當歸質量20%-30%的白酒,白酒度數(shù)大于等于50度,直至炒到微黃出鍋晾干,打粉,過100目篩,備用;
(2)稱取熟附子、大棗、老鸛草和天仙藤,混合,加水后文火煎煮2-3小時,煎液濃縮后干燥,粉碎,過100目篩,備用;
(3)稱千年健、桂枝、白芍、伸筋草、鉆地風、牛膝、甘草、干姜、青風藤、紅花、川斷、川芎和地龍,打粉,過100目篩,備用;
(4)將步驟(1)至(3)的藥粉混在一起調和均勻即成中藥散劑。
需要說明的是,本發(fā)明所采用的中藥材具有如下來源:千年健為天南星科平絲芋屬植物千年健Homalomena occulta(Lour.)Schott的干燥根莖。桂枝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干燥嫩枝。發(fā)汗解肌,溫通經(jīng)脈,助陽化氣,平?jīng)_降氣。白芍為毛茛科植物芍藥Paeonia lactiflora Pall.的干燥根。平肝止痛,養(yǎng)血調經(jīng),斂陰止汗。熟附子(炮附片)為毛茛科植物烏頭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子根的加工品。伸筋草為石松科植物石松Lycopodium japonicum Thunb.的干燥全草。鉆地風為虎耳草科鉆地風屬植物全葉鉆地風Schizophragma in tegrifolia(Franch.)Oliv.的干燥藤。牛膝為莧科植物牛膝Achyranthes bidentata Blume.的干燥根。當歸為傘形科植物當歸Angelica sinensis(Oliv.)Diels的干燥根。甘草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的干燥根。干姜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干燥根莖。大棗為鼠李科棗屬植物棗Ziziphus jujuba Mill.var.inermis(Bunge)Rehd.的干燥成熟果實。青風藤為防己科植物青藤Sinomenium acutum(Thunb.)Rehd et Wils..的干燥藤莖。老鸛草為牻牛兒苗科植物老鸛草Geranium Wilfordii Maxim.的干燥地上部分。紅花為菊科植物紅花Carthamus tinctorius L.的干燥花。川斷為川續(xù)斷科植物川續(xù)斷Dipsacus asperoides C.Y.Cheng et T.M.Ai的干燥根。天仙藤為馬兜鈴科植物馬兜鈴Aristolochia debilis Sieb.et Zucc.的干燥地上部分。川芎為傘形科植物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的干燥根莖。地龍為巨蚓科動物櫛盲環(huán)毛蚓Pheretima pectinifera Michaelsen的干燥體。
本發(fā)明方劑中,君藥千年健祛風濕,健筋骨,活血止痛;伍桂枝發(fā)汗解肌,溫通經(jīng)脈,助陽化氣。二位君藥以助陽化氣、祛風止痛為本。再伍白芍,不僅可通絡止痛,亦可養(yǎng)血調經(jīng),斂陰止汗。君藥中以熟附子補火助陽、逐風寒濕邪之功伍白芍通絡止痛之有情之品,進一步增強君藥的助陽化氣,祛風止痛之功效。
臣藥伸筋草祛風散寒,舒筋活絡;配鉆地風舒筋活絡,祛風活血,兼有止痛作用。臣藥第二組牛膝配當歸,牛膝補肝腎,強筋骨,逐瘀通經(jīng),活血通經(jīng);配以當歸,可調經(jīng)止痛。臣藥第三組的甘草補脾益氣,干姜溫中散寒,回陽通脈;甘草與干姜之配可謂散寒行水,助陽化氣相得益彰!
佐以大棗補中益氣,養(yǎng)血安神。配青風藤祛風濕,通經(jīng)絡,利小便;加佐藥老鸛草祛風濕,通經(jīng)絡,并增強機體免疫功能。老鸛草又配紅花,散瘀通絡。川斷補肝腎,強筋骨,續(xù)折傷。佐藥重與舒筋活絡,強筋骨,補肝腎。并給予虛損體質的補益。使攻伐平橫。
使藥為天仙藤行氣活血,利水消腫;川芎活血行氣,祛風止痛。另有地龍清熱定驚,通絡,利尿,加強活血通絡,舒筋散淤之功。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的中藥方劑以千年健、桂枝、白芍和熟附子為君,以伸筋草、鉆地風、牛膝、當歸、甘草和干姜為臣,以大棗、青風藤、老鸛草、紅花和川斷為佐,以天仙藤、川芎和地龍為使,全方以助陽化氣,祛風止痛,散寒行水,活血通絡,舒筋散淤為主導,配以滋補肝腎、散瘀消腫、止痛定痛為著手點,上引藥至腰椎、下引藥至腿,攻補皆施,對風濕性坐骨神經(jīng)痛全方位出擊,一舉中的。數(shù)十年來,對上百名風濕性坐骨神經(jīng)痛患者的跟蹤隨訪,總有效率為70%以上。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fā)明實施例一、二、三中的中藥方劑按如下方法制備成散劑:
(1)稱取當歸1000克,在鐵鍋內(nèi)翻炒,炒熱后加300毫升白酒,白酒度數(shù)為50度,直至炒到微黃出鍋晾干,打粉,過100目篩,備用;
(2)稱取熟附子500克、大棗1300克、老鸛草3000克和天仙藤1000克,混合,加水后文火煎煮3小時,重復煎煮2次,合并煎液,然后濃縮后干燥,粉碎,過100目篩,備用;
(3)稱千年健1200克、桂枝1000克、白芍1000克、伸筋草1300克、鉆地風900克、牛膝1200克、甘草900克、干姜900克、青風藤1200克、紅花1000克、川斷1300克、川芎900克和地龍1200克,分別打粉,過100目篩,合并,備用;
(4)將步驟(1)至(3)的藥粉混在一起調和均勻即成中藥散劑。
本發(fā)明散劑的服用方法為:每天服三次,一次5-6克;10天為一個療程。
以下是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例,對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做進一步作描述,但是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并不限于這些實施例。凡是不背離本發(fā)明構思的改變或等同替代均包括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
實施例一:
張某,男,52歲,干部。1985年底,腰臀部痛引雙下肢,左側為甚,行動日益困難。醫(yī)院診斷為風濕性坐骨神經(jīng)痛。經(jīng)針灸、中西藥治療,其效不顯。遂發(fā)展至下肢難以行動,生活不能自理。于1986年2月底尋至本發(fā)明人,彼時患者臥床不起,翻身需由他人協(xié)助,腰臀部及下肢麻痛沉重,左下肢尤甚,活動患肢則疼痛加重。惡風寒,頭痛,小腹脹滿,小便不利,雙下肢凹陷性水腫。面黃無澤,舌質淡紅,苔白滑厚膩,根部微黃。以本方劑治療,每天服3次,一次6克;服藥10天后復診,小便量增多,腹部及下肢腫脹減,但疼痛無明顯改變。再服用一個療程后,患者全身關節(jié)疼痛減輕,扶杖可下地緩步而行。再次服用一個療程后復診,頭痛,腰臀部及下肢疼痛大減,離杖能行,肢腫基本消失。
實施例二:
林某,女,46歲,農(nóng)民。1989年9月就診。訴自己前天下池塘里撈魚,今天清晨突然右腿疼痛劇烈,不能活動,疼痛沿大腿外側向足部放射。診斷為風濕性坐骨神經(jīng)痛。以本方劑治療,每天口服3次,一次5克;服藥10天后復診,癥狀完全消失。隨訪至今未有復發(fā)。
實施例三:
梁某,男,50歲,干部。1992年8月就診。兩月前因風濕性坐骨神經(jīng)痛,采用中西藥治療效果不明顯。近日有加重,沿右腰胯至腿后側,酸楚疼痛;風雨天疼痛更強烈,并伴有心煩不寧、頭暈失眠。檢查:臀中部、臀線、腘窩和小腿沿坐骨神經(jīng)有觸痛點,直腿抬高陽性,踝反射、小腿后側皮膚觸覺均減退,脈緊微弦,舌質淡稍紫,苔薄微黃。以本方劑治療,每天口服3次,一次5克;服藥10天后復診,上述癥狀基本消失,又服10天而愈。隨訪至今未復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