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冷熱刀工作站及控制方法。
背景技術:
冷凍手術治療儀出現(xiàn)于1967年,他使用二氧化碳或一氧化二氮作為冷媒,利用焦耳—湯姆猻效應使高壓氣體通過小孔節(jié)流而絕熱膨脹產生低溫的方法,將溫度降至-70~-80°C。冷凍可使人體組織細胞內的水結晶成冰,細胞停止分裂并融解,血流停止、微血栓形成,導致細胞死亡。冷凍治療常用于惡性腫瘤的姑息性切除、支氣管內早期肺癌的切除、良性腫瘤的切除、止血、呼吸道異物的取出等。冷凍治療的優(yōu)勢:容易控制冷凍的深度,因而穿孔的危險性??;治療過程中不損傷軟骨;由于沒有高頻電效應,因而可用于裝有起搏器患者;無失火危險;不損傷支架,可用于支架內良、惡性組織增生的治療。
高頻電刀自1920年應用于臨床至今,已有70多年的歷史了,高頻電刀是一種取代機械手術刀進行組織切割的電外科器械。它通過有效電極尖端產生的高頻高壓電流與肌體接觸時對組織進行加熱,實現(xiàn)對肌體組織的分離和凝固,從而起到切割和止血的目的。目前不僅在直視手術中,如普通外科、胸外、腦外、五官科、頜面外科得到廣泛的應用,而且越來越多地應用在各種內窺鏡手術中,如:腹腔鏡、前列腺切鏡、胃鏡、膀胱鏡、宮腔鏡等手術中。
由于高頻電刀可同時進行切割和凝血,在機械手術刀難以進入和實施的手術中(如:腹部管道結扎、前列腺尿道腫物切除)得以普遍應用。
高頻電刀突出的凝血效果,使它廣泛應用在彌漫性滲血部位如肝臟、脾臟、甲狀腺、乳腺、肺部手術中。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設計合理、結構緊湊且使用方便的冷熱刀工作站及控制方法。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fā)明所采取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冷熱刀工作站,包括高頻電刀系統(tǒng)、冷刀系統(tǒng)以及綜合控制系統(tǒng);
綜合控制系統(tǒng)控制高頻電刀系統(tǒng)與冷刀系統(tǒng)同時或按次序向手術刀裝置的刀頭輸送高頻電流以及冷媒。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
所述綜合控制系統(tǒng)包括冷熱控制單元處理器以及冷熱工作站輸出接口;冷熱工作站輸出接口將高頻電路以及冷媒輸送到手術刀裝置的刀頭端。
所述高頻電刀系統(tǒng)包括高頻電刀發(fā)生模塊以及高頻電刀治療機控制模塊;
高頻電刀發(fā)生模塊包括高頻高壓發(fā)生器與高頻電刀接口;
高頻電刀治療機控制模塊包括用于控制高頻高壓發(fā)生器的控制開關模塊;
冷熱控制單元處理器控制控制開關模塊;
高頻高壓發(fā)生器產生的高頻電流通過高頻電刀接口進入冷熱工作站輸出接口。
所述冷刀系統(tǒng)包括冷媒氣源、冷凍手術治療機控制模塊以及冷凍手術刀接口;
冷凍手術治療機控制模塊包括冷媒控制閥;
冷熱控制單元處理器控制冷媒控制閥的通斷和/或開度大??;
冷媒控制閥控制冷媒氣源內的冷媒通過冷凍手術刀接口進入冷熱工作站輸出接口。
所述冷刀系統(tǒng)還包括用于調節(jié)冷媒氣源輸出氣壓的冷媒壓力調節(jié)單元和/或用于檢測冷媒氣源輸出氣壓的冷媒壓力檢測單元;
冷媒壓力調節(jié)單元和/或冷媒壓力檢測單元設置在冷媒氣源與冷媒控制閥之間的氣路上;
冷凍手術治療機控制模塊還包括用于檢測冷凍手術刀接口的冷媒溫度的冷凍溫度檢測單元;
冷凍溫度檢測單元與冷熱控制單元處理器單向電連接或雙向電連接。
所述綜合控制系統(tǒng)還包括冷熱工作站顯示單元和/或冷熱工作站設置單元;
冷熱控制單元處理器的輸出端與冷熱工作站顯示單元輸入端電連接和/或冷熱工作站設置單元的輸入端與冷熱工作站顯示單元輸出端電連接。
所述高頻電刀系統(tǒng)還包括惰性氣體模塊;
惰性氣體模塊包括惰性氣體氣源;惰性氣體為氬氣
惰性氣體氣源內的惰性氣體通過惰性氣體控制閥進入冷熱工作站輸出接口。
惰性氣體模塊還包括用于調節(jié)惰性氣體氣源輸出氣壓的惰性氣體壓力調節(jié)單元和/或用于檢測惰性氣體氣源輸出氣壓的惰性氣體壓力檢測單元;
惰性氣體壓力調節(jié)單元和/或惰性氣體壓力檢測單元設置在惰性氣體氣源與惰性氣體控制閥之間。
一種冷熱刀工作站的控制方法, 借助于上述的工作站,具體包括以下步驟:通過冷熱控制單元處理器控制惰性氣體控制閥、冷媒控制閥以及控制開關模塊,在高頻電刀接口向冷熱工作站輸出接口輸入高頻電流且惰性氣體氣源向冷熱工作站輸出接口輸入惰性氣體的同時或之后,冷媒氣源向冷熱工作站輸出接口輸入冷媒。
一種冷熱刀工作站的控制方法, 借助于上述的工作站,具體包括以下步驟:通過冷熱控制單元處理器控制冷媒控制閥以及控制開關模塊,在高頻電刀接口向冷熱工作站輸出接口輸入高頻電流同時或之后,冷媒氣源向冷熱工作站輸出接口輸入冷媒。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所產生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發(fā)明結構合理,設計先進,使用安全可靠,成本低廉,集成化高,靈活性強,使用壽命長。本發(fā)明通過上述工作站,實現(xiàn)了冷熱刀的完美結合,并其結合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并不簡單組合,既具有熱刀切割時候,手術效果,又具有冷刀的低溫保護效果,并通過冷凍取出組織,對熱刀降溫,極大地提高了手術效果。
本專利是將兩種治療手段集成在一起,醫(yī)生根據(jù)病情及術中現(xiàn)狀及時變更治療方法,病人能夠獲得最佳的治療。
本專利獨創(chuàng)性發(fā)明研發(fā)了集冷凍探針和電刀電極為一體的冷熱手術刀,在手術中先將病灶部位冷卻,然后用電刀切割,防止了電流熱量對周圍組織的損傷,并可有效降低術中出血量,減少術后并發(fā)癥,利于病人傷口快速恢復。作為優(yōu)選方案,本產品具有獨立的電刀的功能和冷凍治療的功能。本產品可單獨使用電刀或單獨使用冷凍手術刀。設有各自獨立的電刀控制模塊和冷凍治療機控制模塊,兩個模塊互不干擾,可獨立運行。本產品具有電刀和冷凍治療同時使用的功能。在同一個病人身上不同部位同時進行電刀和冷凍治療。本產品具有集冷凍、電刀為一體的輸出端口,和冷熱刀配套使用,一把刀既可以作為冷凍也可以作為電刀使用,使用中可隨時切換。本產品具有內部預冷電刀電極輸出功能。在手術過程中通過制冷系統(tǒng)給電刀電極降溫,可使電刀連續(xù)工作。本產品操作面板具有本產品特有一路或多路冷熱刀接口。
通過過渡接頭31、輸出接頭30、右連接接頭51、惰性氣體輸送管32以及冷媒高頻輸送管33實現(xiàn)工作站與手術刀的連接,通過惰性氣體輸送管32以及冷媒高頻輸送管33增加其柔性,通過過渡接頭31、輸出接頭30、右連接接頭51保證其剛性;增大了其適應范圍,使用靈活,連接牢固,結實耐用。冷媒管路合理設計,氣密性好,安全可靠,節(jié)約空間,降低了在輸送過程中的損耗,螺紋壓緊,拆卸方便,密封效果好,縫隙通道極大節(jié)省了空間,縮小了體積,梭型結構,氣密性好,壓緊牢固,通過絕緣設置,安全可靠,既可以保證電流順利達到手術端頭,又安全可靠。位置檢測裝置,可以保證安裝的位置可靠牢固。通過位置檢測裝置,通過報警電路判斷通斷,方便智能,便于實現(xiàn)自動化。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實施例1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fā)明實施例2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fā)明實施例1對應的接頭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發(fā)明輸出接頭的爆炸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發(fā)明右連接接頭的結構示意圖。
圖6是本發(fā)明過渡接頭的結構示意圖。
圖7是本發(fā)明與實施例1對應的控制系統(tǒng)框圖。
圖8是本發(fā)明與實施例2對應的控制系統(tǒng)框圖。
圖9是本發(fā)明實施例2對應的接頭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1、射頻電極;2、冷頭;3、中心管;4、內套管;5、外套管;6、導向座;7、前導向外止口;8、固定座;9、通氣接頭;10、外壓緊套;11、內支撐套;12、連接頭;13、尾座快換接頭;14、絕緣密封套;15、節(jié)流孔;16、惰性氣體通道;17、滑動密封圈;19、通氣孔; 21、第一冷媒通道;22、第二冷媒通道;
30、輸出接頭;31、過渡接頭;32、惰性氣體輸送管;33、冷媒高頻輸送管;34、內管;35、外管;36、回路管路通道;37、左定位端;38、輸出座;39、左第二內止口;40、第一中通孔;41、第一冷媒回路通道;42、第一右止口;43、第一右連接孔;44、第一絕緣襯套;45、第一導電座;46、第一內通孔螺釘;47、第一連接襯套;48、第一回氣通道;49、第一梭套;50、第一右連接套;51、右連接接頭;52、右鎖緊螺母;53、第二梭套;54、第二左梭嘴;55、第二右螺紋軸;56、第二中通孔;57、第二外軸肩;58、第二徑向通孔;59、右第二外止口;60、過渡座;61、第三左徑向孔;62、第三絕緣徑向套;63、第三右徑向孔;64、第三軸向絕緣套;65、第三導電座; 67、接近位置開關;68、復位彈簧;69、位置探測桿;70、第三惰性氣體通道;71、第三左中內止口;72、第三左中內止孔;91、惰性氣體氣源;92、惰性氣體壓力調節(jié)單元;93、惰性氣體壓力檢測單元;94、高頻高壓發(fā)生器;95、控制開關模塊;96、惰性氣體控制閥;97、高頻電刀治療機控制模塊;98、高頻電刀接口;99、冷媒氣源;100、冷媒壓力調節(jié)單元;101、冷媒壓力檢測單元;102、冷凍手術治療機控制模塊;103、冷媒控制閥;104、冷凍手術刀接口;105、冷凍溫度檢測單元;106、冷熱工作站顯示單元;107、冷熱工作站設置單元;108、冷熱控制單元處理器;109、冷熱工作站輸出接口。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包括高頻電刀裝置以及冷凍裝置,高頻電刀裝置包括用于熱切除組織的射頻電極1以及用于向射頻電極1輸送電流的導體;
冷凍裝置包括用于冷切除組織的冷頭2以及用于對冷頭2降溫制冷的管路;
高頻電刀裝置以及冷凍裝置集成在一體的。
進一步,作為優(yōu)選,可以將射頻電極1外置在冷頭2的左端,也可以將射頻電極1外置在冷頭2的一側。
進一步,包括左端與冷頭2右側連接的中心管3、套裝在中心管3上的內套管4、設置在中心管3左端或外側壁上的節(jié)流孔15、設置在內套管4內孔中的第一冷媒通道21以及設置在中心管3與內套管4之間的第二冷媒通道22;冷頭2與內套管4左端密封連接;
第一冷媒通道21通過節(jié)流孔15與第二冷媒通道22連通。作為結構變形,可以將中心管3與內套管4可以分別并排獨立設置。
中心管3、內套管4以及外套管5為軟管,優(yōu)選壁厚1mm以下,以0.05-0.1mm為佳。
進一步,還包括設置在內套管4右端的連接頭12,在連接頭12右端設置有尾座快換接頭13,在連接頭12內設置有用于壓緊內套管4右端的外壓緊套10與內支撐套11,在中心管3的外側壁與尾座快換接頭13內孔側壁之間設置有絕緣密封套14;防止觸電,固定牢固,結構合理;
在連接頭12或尾座快換接頭13上設置有與第二冷媒通道22連通的通氣孔19,將回氣排出到大氣中,作為結構變形,冷媒氣體可以反向流動設置。
作為優(yōu)選, 冷頭2為銀、銅、不銹鋼或鈦,中心管3為不銹鋼軟管,內套管4為聚四氟乙烯管、尼龍管或橡膠管;內支撐套11為絕緣套。
作為優(yōu)選, 連接頭12左內止口與外壓緊套10左外止口螺紋連接,外壓緊套10右內止口與內支撐套11右外止口螺紋連接。
其中, 中心管3右端與電源電連接,可以向射頻電極1輸入高頻高壓電流。
本實施例的組織切除手術方法,借助于上述的裝置,具體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a:手術刀定位,將中心管3與內套管4沿組織彎曲并進入人體,使得射頻電極1與冷頭2對準病灶組織;
步驟b:執(zhí)行步驟a后,通過中心管3通入冷媒,經節(jié)流孔15后對冷頭2快速降溫制冷,通過冷頭2對病灶組織進行冷凍切除消融;
步驟c:執(zhí)行步驟a后,中心管3通電,射頻電極1對病灶組織放電切除消融;
步驟d:執(zhí)行步驟a后,中心管3通電,射頻電極1對病灶組織放電切除消融;在射頻電極1對病灶組織放電切除消融同時和/或在射頻電極1對病灶組織放電切除消融之后對通過中心管3通入冷媒,經節(jié)流孔15后對冷頭2快速降溫制冷,通過冷頭2對病灶組織進行冷凍切除消融和/或冷凍將切割下的組織取出體外。
實施例2:如圖2所示,本實施例相比于實施例1,增加了惰性氣體保護,包括惰性氣體高頻電刀裝置以及冷凍裝置,惰性氣體高頻電刀裝置包括用于熱切除組織的射頻電極1、用于向射頻電極1輸送電流的導體、熱切除時包圍射頻電極1與待熱切除組織的惰性氣體以及用于輸送惰性氣體的管路;惰性氣體優(yōu)選惰性氣體,冷媒優(yōu)選高壓的CO2氣體。
冷凍裝置包括用于冷切除組織的冷頭2以及用于對冷頭2降溫制冷的管路;
惰性氣體高頻電刀裝置以及冷凍裝置集成在一體的。
進一步,包括左端與冷頭2右側連接的中心管3、套裝在中心管3上的內套管4、設置在中心管3左端或外側壁上的節(jié)流孔15、設置在內套管4內孔中的第一冷媒通道21以及設置在中心管3與內套管4之間的第二冷媒通道22;冷頭2與內套管4左端密封連接;
第一冷媒通道21通過節(jié)流孔15與第二冷媒通道22連通。
進一步,在內套管4上套裝有外套管5,在內套管4與外套管5之間設置有惰性氣體通道16;沿外套管5的軸向投影,外套管5包圍射頻電極1設置。
進一步, 在外套管5的右端設置有導向座6,在外套管5上套裝有固定座8,在固定座8左端設置有前導向外止口7,導向座6沿前導向外止口7滑動設置,在導向座6與前導向外止口7之間設置有滑動密封圈17。
進一步,在導向座6或固定座8上設置有用于連通惰性氣體氣源的通氣接頭9,通氣接頭9與惰性氣體通道16連通。
進一步,在固定座8右端內止口中設置有連接頭12,在連接頭12右端設置有尾座快換接頭13,在連接頭12內設置有用于壓緊內套管4右端的外壓緊套10與內支撐套11,在中心管3的外側壁與尾座快換接頭13內孔側壁之間設置有絕緣密封套14;
在連接頭12或尾座快換接頭13上設置有與第二冷媒通道22連通的通氣孔19。
進一步, 冷頭2為銀、銅、不銹鋼或鈦,中心管3為金屬軟管,內套管4與外套管5為聚四氟乙烯管、尼龍管或橡膠管;內支撐套11為絕緣套。
本實施例的組織切除手術方法,借助于上述的裝置,具體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a:手術刀定位,推動導向座6,中心管3、內套管4以及外套管5沿組織彎曲并進入人體,使得射頻電極1與冷頭2對準病灶組織;
步驟b:執(zhí)行步驟a后,推動導向座6使得冷頭2露出于外套管5的左端,對通過中心管3通入冷媒,經節(jié)流孔15后對冷頭2快速降溫制冷,通過冷頭2對病灶組織進行冷凍切除消融;
步驟c:執(zhí)行步驟a后,首先,推動導向座6使得冷頭2內藏于外套管5的左端,然后,通過通氣接頭9與惰性氣體通道16向射頻電極1噴射惰性氣體,緊接著,中心管3通電,射頻電極1對病灶組織放電切除消融;
步驟d:執(zhí)行步驟a后,首先,推動導向座6使得冷頭2內藏于外套管5的左端,然后,通過通氣接頭9與惰性氣體通道16向射頻電極1噴射惰性氣體,緊接著,中心管3通電,射頻電極1對病灶組織放電切除消融;在射頻電極1對病灶組織放電切除消融同時和/或在射頻電極1對病灶組織放電切除消融之后對通過中心管3通入冷媒,經節(jié)流孔15后對冷頭2快速降溫制冷,通過冷頭2對病灶組織進行冷凍切除消融和/或冷凍將切割下的組織取出體外。
如圖1-9所示,本實施例的冷熱刀工作站,包括高頻電刀系統(tǒng)、冷刀系統(tǒng)以及綜合控制系統(tǒng);
綜合控制系統(tǒng)控制高頻電刀系統(tǒng)與冷刀系統(tǒng)同時或按次序向手術刀裝置的刀頭輸送高頻電流以及冷媒。
綜合控制系統(tǒng)包括冷熱控制單元處理器108以及冷熱工作站輸出接口109;冷熱工作站輸出接口109將高頻電路以及冷媒輸送到手術刀裝置的刀頭端。
高頻電刀系統(tǒng)包括高頻電刀發(fā)生模塊以及高頻電刀治療機控制模塊97;
高頻電刀發(fā)生模塊包括高頻高壓發(fā)生器94與高頻電刀接口98;
高頻電刀治療機控制模塊97包括用于控制高頻高壓發(fā)生器94的控制開關模塊95;
冷熱控制單元處理器108控制控制開關模塊95;
高頻高壓發(fā)生器94產生的高頻電流通過高頻電刀接口98進入冷熱工作站輸出接口109。
冷刀系統(tǒng)包括冷媒氣源99、冷凍手術治療機控制模塊102以及冷凍手術刀接口104;
冷凍手術治療機控制模塊102包括冷媒控制閥103;
冷熱控制單元處理器108控制冷媒控制閥103的通斷和/或開度大??;
冷媒控制閥103控制冷媒氣源99內的冷媒通過冷凍手術刀接口104進入冷熱工作站輸出接口109。
冷刀系統(tǒng)還包括用于調節(jié)冷媒氣源99輸出氣壓的冷媒壓力調節(jié)單元100和/或用于檢測冷媒氣源99輸出氣壓的冷媒壓力檢測單元101;
冷媒壓力調節(jié)單元100和/或冷媒壓力檢測單元101設置在冷媒氣源99與冷媒控制閥103之間的氣路上;
冷凍手術治療機控制模塊102還包括用于檢測冷凍手術刀接口104的冷媒溫度的冷凍溫度檢測單元105;
冷凍溫度檢測單元105與冷熱控制單元處理器108單向電連接或雙向電連接。
綜合控制系統(tǒng)還包括冷熱工作站顯示單元106和/或冷熱工作站設置單元107;
冷熱控制單元處理器108的輸出端與冷熱工作站顯示單元106輸入端電連接和/或冷熱工作站設置單元107的輸入端與冷熱工作站顯示單元106輸出端電連接。
高頻電刀系統(tǒng)還包括惰性氣體模塊;
惰性氣體模塊包括惰性氣體氣源91;
惰性氣體氣源91內的惰性氣體通過惰性氣體控制閥96進入冷熱工作站輸出接口109。
惰性氣體模塊還包括用于調節(jié)惰性氣體氣源91輸出氣壓的惰性氣體壓力調節(jié)單元92和/或用于檢測惰性氣體氣源91輸出氣壓的惰性氣體壓力檢測單元93;
惰性氣體壓力調節(jié)單元92和/或惰性氣體壓力檢測單元93設置在惰性氣體氣源91與惰性氣體控制閥96之間。
本實施例的冷熱刀工作站的控制方法, 借助于所述工作站,具體包括以下步驟:通過冷熱控制單元處理器108控制惰性氣體控制閥96、冷媒控制閥103以及控制開關模塊95,在高頻電刀接口98向冷熱工作站輸出接口109輸入高頻電流且惰性氣體氣源91向冷熱工作站輸出接口109輸入惰性氣體的同時或之后,冷媒氣源99向冷熱工作站輸出接口109輸入冷媒。
本實施例的冷熱刀工作站的控制方法, 借助于所述的工作站,具體包括以下步驟:通過冷熱控制單元處理器108控制冷媒控制閥103以及控制開關模塊95,在高頻電刀接口98向冷熱工作站輸出接口109輸入高頻電流同時或之后,冷媒氣源99向冷熱工作站輸出接口109輸入冷媒。
具體說:包括步驟㈠:執(zhí)行手術前檢查工作站,首先,通過冷媒壓力檢測單元101檢測壓力,通過惰性氣體壓力檢測單元93檢測壓力,通過冷熱工作站設置單元107向冷熱控制單元處理器108輸入預設工作指令;然后,通過冷媒壓力調節(jié)單元100調節(jié)輸出氣壓,通過惰性氣體壓力調節(jié)單元92調節(jié)輸出氣壓,通過冷熱控制單元處理器108或手動設定冷凍溫度檢測單元105的溫度上限或下限數(shù)值;
步驟㈡:預調試手術刀,首先,通過冷熱控制單元處理器108控制惰性氣體控制閥96、冷媒控制閥103以及控制開關模塊95;
當根據(jù)預調試結果的冷媒溫度、冷媒氣壓和/或惰性氣體氣壓不符合預設定要求時,通過冷媒壓力調節(jié)單元100調節(jié)輸出氣壓,通過惰性氣體壓力調節(jié)單元92調節(jié)輸出氣壓,直至其達到預設定要求;當預調試結果的冷媒溫度、冷媒氣壓和/或惰性氣體氣壓達到預設定要求后,執(zhí)行步驟a。
作為優(yōu)選方法,在手術中先將病灶部位冷卻,然后用電刀切割,防止了電流熱量對周圍組織的損傷,并可有效降低術中出血量,減少術后并發(fā)癥,利于病人傷口快速恢復。
進一步,還包括冷熱刀接頭裝置,具體包括與冷熱刀工作站的綜合控制系統(tǒng)連接的冷熱工作站輸出接口109連接的過渡接頭31、與手術刀裝置的尾座快換接頭13連接的輸出接頭30、右端安裝在過渡接頭31左端的右連接接頭51、兩端分別與手術刀裝置以及冷熱刀工作站的高頻電刀系統(tǒng)連通的惰性氣體輸送管32以及設置在輸出接頭30與右連接接頭51之間的冷媒高頻輸送管33。
冷媒高頻輸送管33包括用于輸入冷媒與高頻電流的內管34、套裝在內管34外側的外管35以及設置在內管34與外管35之間間隙的回路管路通道36。
輸出接頭30包括與手術刀裝置的尾座快換接頭13連接的輸出座38、設置在輸出座38內且密封套裝在尾座快換接頭13上的左第二內止口39、設置在左第二內止口39右側且密封套裝在尾座快換接頭13上的第一中通孔40、設置在輸出座38的第一冷媒回路通道41、設置在第一中通孔40右側的第一右止口42、設置在第一右止口42右側的第一右連接孔43、設置在第一右止口42內的第一絕緣襯套44、設置在第一絕緣襯套44右內止口中的第一導電座45、與第一導電座45內的第一內通孔螺釘46、設置在第一右連接孔43內的第一右連接套50、設置在第一右連接套50內的第一連接襯套47、設置在第一連接襯套47上第一回氣通道48以及設置在第一連接襯套47內且與冷媒高頻輸送管33左端連接的第一梭套49;
第一冷媒回路通道41的左端與左第二內止口39右側或第一中通孔40左側連通,第一冷媒回路通道41的左端與尾座快換接頭13上的冷媒的通氣孔19對應連通;第一冷媒回路通道41的右端與第一回氣通道48連通,內管34左部插裝在第一梭套49內,外管35左端密封固定在第一連接襯套47與第一梭套49之間;回路管路通道36通過內管34與第一梭套49之間的間隙與第一回氣通道48連通;
第一連接襯套47左端設置有與第一右連接套50左端面貼合的位置臺。
右連接接頭51包括設置在右連接接頭51左端內止口中的右鎖緊螺母52、設置在右鎖緊螺母52中的第二梭套53、設置在第二梭套53右側的第二中通孔56、設置在第二中通孔56中部對應外側壁上的第二外軸肩57、設置在第二中通孔56右部對應外側壁上的右第二外止口59以及設置在第二外軸肩57上或右第二外止口59上的第二徑向通孔58;
第二徑向通孔58內端與第二中通孔56連通,第二徑向通孔58外端與大氣連通,第二徑向通孔58的外端左右兩側分別設置有密封圈;
在第二梭套53左側設置有第二左梭嘴54,在第二左梭嘴54右端設置有與右鎖緊螺母52連接的第二右螺紋軸55,外管35的右端密封安裝在第二左梭嘴54與右鎖緊螺母52之間,內管34穿過第二梭套53的內孔與第二中通孔56,回路管路通道36的右端依次連通第二梭套53內孔與內管34之間縫隙通道以及第二中通孔56內孔與內管34之間縫隙通道后與第二徑向通孔58連通。
過渡接頭31包括過渡座60、設置在過渡座60上且與第二徑向通孔58連通的第三左徑向孔61、設置在過渡座60左端且插裝有第二外軸肩57的第三左中內止口71、設置在第三左中內止口71右端且插裝有右第二外止口59的第三左中內止孔72、設置在第三左中內止孔72右端的內通口,安裝在內通口的第三軸向絕緣套64、設置在過渡座60上且內端與第三軸向絕緣套64連通的第三右徑向孔63、插裝在第三右徑向孔63內的第三絕緣徑向套62、設置在第三軸向絕緣套64內的第三導電座65以及設置在過渡座60上的第三惰性氣體通道70;第三導電座65上設置有與第三右徑向孔63內端連通的通孔;
第三左中內止孔72內側壁與右第二外止口59外側壁和/或第二外軸肩57內側壁與第三左中內止口71外側壁密封設置;
第三左徑向孔61的內端設置在第三左中內止口71內或第三左中內止孔72內;第三右徑向孔63的外端與冷熱刀工作站的冷刀系統(tǒng)的冷凍手術刀接口104出口連通;
第三導電座65與冷熱刀工作站的高頻電刀系統(tǒng)的高頻電刀接口98電連接。
還包括設置在過渡座60上的位置檢測裝置。
位置檢測裝置包括設置在過渡座60內且左端與右第二外止口59右端對應的位置探測桿69、設置在過渡座60內且位于位置探測桿69右側的接近位置開關67以及設置在接近位置開關67與位置探測桿69之間的復位彈簧68;還包括報警電路,接近位置開關67控制報警電路的通斷。
惰性氣體輸送管32左端與手術刀裝置的惰性氣體的通氣接頭9連通,第三惰性氣體通道70的兩端分別與惰性氣體輸送管32右端以及冷熱刀工作站的高頻電刀系統(tǒng)的惰性氣體控制閥96出氣口連通。
在內管34左端設置有左定位端37,左定位端37位于第一導電座45內孔底面與第一內通孔螺釘46左端面之間。
本實施例的惰性氣體的冷熱刀的輸送電流方法, 借助于所述的裝置,具體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Ⅰ:高頻電刀系統(tǒng)產生的高頻電流通過高頻電刀接口98進入第三導電座65內孔右端,同時高頻電刀系統(tǒng)產生的惰性氣體通過惰性氣體控制閥96出氣口進入,依次通過第三惰性氣體通道70、惰性氣體輸送管32后進入手術刀裝置內;
步驟Ⅱ:在步驟Ⅰ同時或之后,冷刀系統(tǒng)產生冷媒從冷凍手術刀接口104進入第三右徑向孔63后到達第三軸向絕緣套64內孔右端,冷媒將步驟Ⅰ中的電流通過送入內管34輸送到手術刀裝置內。
通過過渡接頭31、輸出接頭30、右連接接頭51、惰性氣體輸送管32以及冷媒高頻輸送管33實現(xiàn)工作站與手術刀的連接,通過惰性氣體輸送管32以及冷媒高頻輸送管33增加其柔性,通過過渡接頭31、輸出接頭30、右連接接頭51保證其剛性;增大了其適應范圍,使用靈活,連接牢固,結實耐用。冷媒管路合理設計,氣密性好,安全可靠,節(jié)約空間,降低了在輸送過程中的損耗,螺紋壓緊,拆卸方便,密封效果好,縫隙通道極大節(jié)省了空間,縮小了體積,梭型結構,氣密性好,壓緊牢固,通過絕緣設置,安全可靠,既可以保證電流順利達到手術端頭,又安全可靠。位置檢測裝置,可以保證安裝的位置可靠牢固。通過位置檢測裝置,通過報警電路判斷通斷,方便智能,便于實現(xiàn)自動化。
本實施例的惰性氣體的冷熱刀的輸送電流方法, 借助于所述的裝置,具體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Ⅰ:高頻電刀系統(tǒng)產生的高頻電流通過高頻電刀接口98進入第三導電座65內孔右端,同時高頻電刀系統(tǒng)產生的惰性氣體通過惰性氣體控制閥96出氣口進入,依次通過第三惰性氣體通道70、惰性氣體輸送管32后進入手術刀裝置內;
步驟Ⅱ:在步驟Ⅰ同時或之后,冷刀系統(tǒng)產生冷媒從冷凍手術刀接口104進入第三右徑向孔63后到達第三軸向絕緣套64內孔右端,冷媒將步驟Ⅰ中的電流通過送入內管34輸送到手術刀裝置內。
本接頭結構合理,實現(xiàn)氬氣、冷媒、高頻電流同時輸出,集成化,密封性好。
相比與高頻電刀,惰性氣體高頻電刀具有以下優(yōu)點:凝血快、止血效果可靠,術中失血少,手術時間縮短;不僅是對一般難以止血的部位,特別是對于大面積滲血有良好效果。對小血管輔以壓迫止血,同樣可以快速止血。手術中失血量一般減少50%左右,使病人少輸血或不輸血,手術時間也可以縮短約一半;結痂薄、均、牢固、組織損傷輕,創(chuàng)面易愈合凝血噴筆所產生的凝固層特別薄而平整,厚度為0.2-0.3mm。惰性氣體流吹拂創(chuàng)面,使血液、污液被吹開,讓氬離子弧直接均勻作用于創(chuàng)面,使得焦痂薄,均勻而牢固。普能電刀所生產的凝固層表面還有一層棕色不平整的碳化并起到冷卻作用,對創(chuàng)面組織的損傷輕微,臨床實踐證明傷口易愈合。煙霧、異味少由于蛋白質的熱凝固是在惰性氣體---惰性氣體保護下實施的,隔離了氧氣,過量的惰性氣體吹拂又起了冷卻作用,因此手術中煙霧,異味大為減少,有益于醫(yī)務人員的健康。
同時,由于存在惰性氣體,配合冷凍切除進一步提高了冷卻病變組織的效果。
本裝置可以配合內窺鏡使用,在內窺鏡引導下到達病變組織,對病變組織實施射頻(或冷凍)切除消融。
本發(fā)明將兩種功能集成在一起且產生第三種功能,射頻過程中可啟動冷凍功能,用于降低射頻電極溫度,可使射頻電極連續(xù)工作,解決了射頻消融不能連續(xù)工作的難題。射頻切除消融和冷凍切除消融有各自優(yōu)勢,醫(yī)生在手術過程中可依據(jù)病變組織現(xiàn)狀隨時變換治療手段,使治療效果達到最佳。
射頻切除消融特點功率大,可用于切除較大的腫瘤和息肉,不足是稍有不慎易損傷人體非病變組織,在薄壁組織附近和有金屬支架部位不宜使用,使用過程中電極(刀頭)容易發(fā)熱而損傷內窺鏡。冷凍切除消融功率小,工作過程沒有熱量產生,再有金屬支架部位使用和在薄壁組織附近使用具有獨特優(yōu)勢,另外冷凍具有異物取出功能。冷熱切除消融有各自的優(yōu)勢,兩種優(yōu)勢可以互補,射頻用于腫瘤首次切除,冷凍用于殘留腫瘤的切除;切除工作結束可利用冷凍功能將切割下的組織取出體外。
本發(fā)明結構合理,設計先進,使用安全可靠,成本低廉,集成化高,靈活性強,使用壽命長。本發(fā)明通過上述工作站,實現(xiàn)了冷熱刀的完美結合,并其結合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并不簡單組合,既具有熱刀切割時候,手術效果,又具有冷刀的低溫保護效果,并通過冷凍取出組織,對熱刀降溫,極大地提高了手術效果。
本專利是將兩種治療手段集成在一起,醫(yī)生根據(jù)病情及術中現(xiàn)狀及時變更治療方法,病人能夠獲得最佳的治療。
本專利獨創(chuàng)性發(fā)明研發(fā)了集冷凍探針和電刀電極為一體的冷熱手術刀,在手術中先將病灶部位冷卻,然后用電刀切割,防止了電流熱量對周圍組織的損傷,并可有效降低術中出血量,減少術后并發(fā)癥,利于病人傷口快速恢復。作為優(yōu)選方案,本產品具有獨立的電刀的功能和冷凍治療的功能。本產品可單獨使用電刀或單獨使用冷凍手術刀。設有各自獨立的電刀控制模塊和冷凍治療機控制模塊,兩個模塊互不干擾,可獨立運行。本產品具有電刀和冷凍治療同時使用的功能。在同一個病人身上不同部位同時進行電刀和冷凍治療。本產品具有集冷凍、電刀為一體的輸出端口,和冷熱刀配套使用,一把刀既可以作為冷凍也可以作為電刀使用,使用中可隨時切換。本產品具有內部預冷電刀電極輸出功能。在手術過程中通過制冷系統(tǒng)給電刀電極降溫,可使電刀連續(xù)工作。本產品操作面板具有本產品特有一路或多路冷熱刀接口。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作為本領域技術人員對本發(fā)明的多個技術方案進行組合是顯而易見的。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發(fā)明實施例技術方案的精神和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