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療沙發(fā)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灸療沙發(fā)。所述灸療沙發(fā)包括沙發(fā)本體、灸療藥包、電子加熱元件及溫控儀。所述電子加熱元件抵接所述灸療藥包設置,并對所述灸療藥包加熱。所述電子加熱元件收容于所述沙發(fā)本體內并與所述溫控儀電連接。所述溫控儀感應所述灸療藥包表面溫度,并根據所述感應溫度信號反饋控制信號以控制所述電子加熱元件工作狀態(tài)。本實用新型的沙發(fā)整合了醫(yī)療保健功能。
【專利說明】灸療沙發(fā)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醫(yī)療保健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醫(yī)療保健用沙發(fā)。
【背景技術】
[0002]現有市場上的沙發(fā)通常僅為坐具,功能單一。
[0003]傳統(tǒng)的灸療是用灸草炷或灸草條在體表對應的穴位上燒灼或熏熨,通過灼熱穴下皮膚促進血流、疏通經絡,從而達到防治疾病的功效。
[0004]但傳統(tǒng)明火艾灸時,仍存在如下缺陷:
[0005]首先,因導藥效率低而防治疾病效率不高;
[0006]其次,在灼燒穴位時,會在身體上留下施灸的疤痕,導致病痛與灸瘡帶給患者雙重痛苦;
[0007]再者,上述過程往往需要他人幫助才能完成治療,程序繁鎖,操作不方便;
[0008]最后,采用明火艾灸既不安全,又污染空氣和環(huán)境。
【發(fā)明內容】
[0009]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醫(yī)療保健用灸療沙發(fā)。
[0010]一種灸療沙發(fā),包括沙發(fā)本體、灸療藥包、電子加熱元件及溫控儀,所述電子加熱元件抵接所述灸療藥包設置,并對所述灸療藥包加熱,所述電子加熱元件收容于所述沙發(fā)本體內并與所述溫控儀電連接,所述溫控儀感應所述灸療藥包表面溫度,并根據所述感應溫度信號反饋控制信號以控制所述電子加熱元件工作狀態(tài)。
[0011]在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灸療沙發(fā)的一種較佳實例中,所述溫控儀包括溫度感應器及溫度控制器,所述溫度感應器與所述溫度控制器的一端對應電連接,所述溫度控制器的另一端與所述電子加熱元件對應電連接,所述溫度感應器抵接所述灸療藥包以感應所述灸療藥包的表面溫度,并反饋溫度信號至所述溫度控制器,所述溫度控制器對應產生控制信號至所述電子加熱元件以控制所述電子加熱元件的工作狀態(tài)。
[0012]在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灸療沙發(fā)的一種較佳實例中,所述灸療沙發(fā)還包括感應開關,所述感應開關包括電連接的傳感器和開關控制器,所述傳感器感應沙發(fā)乘坐人信號并傳輸至所述開關控制器以控制所述電子加熱元件和所述溫控儀的電源開關狀態(tài)。
[0013]在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灸療沙發(fā)的一種較佳實例中,所述感應開關的傳感器為紅外傳感器,所述沙發(fā)乘坐人信號為紅外信號。
[0014]在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灸療沙發(fā)的一種較佳實例中,所述感應開關的傳感器為壓力傳感器,所述沙發(fā)乘坐人信號為壓力信號。
[0015]在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灸療沙發(fā)的一種較佳實例中,所述溫控儀控制灸療藥包表面工作溫度介于20攝氏度至47攝氏度之間。
[0016]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灸療沙發(fā)的一種較佳實例中,所述的灸療藥包包括三明治結構的第一貼片、活動粘貼結構及第二貼片。
[0017]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灸療沙發(fā)的一種較佳實例中,所述的療藥包為方形或圓形結構,其中,所述第一貼片、第二貼片均包括透氣孔,且彼此之間通過活動粘貼結構可拆卸粘接固定。
[0018]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灸療沙發(fā)的一種較佳實例中,所述的療藥包的數量為多個。
[0019]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灸療沙發(fā)的一種較佳實例中,所述的沙發(fā)本體包括相接設置的基座、靠背、扶手和沙發(fā)墊,所述電子加熱元件、溫控儀及灸療藥包對應收容于所述靠背、扶手和沙發(fā)墊中的任意部件中。
[0020]本實用新型將灸療藥包與沙發(fā)結合,整合了醫(yī)療保健功能。沙發(fā)乘坐人坐歇于所述灸療沙發(fā),所述電子加熱元件均勻加熱所述灸療藥包且灼熱穴下皮膚促進血流、疏通經絡,導藥均勻且效率高。
[0021]所述溫控儀能夠控制所述電子加熱元件工作狀態(tài),從而控制灸療藥包外表面溫度在20攝氏度至47攝氏度之間,解決了明火艾灸容易在人體留下施灸疤痕的問題,同時也避免了明火艾灸產生的灰塵污染空氣,排除了明火的安全隱患。
[0022]所述電子加熱而非人工燒灼使灸療程序更加簡單,操作方便,不需要他人協助即可完成。
[0023]另外,所述灸療藥包能夠根據需要分布在沙發(fā)本體的不同部位,從而實現沙發(fā)乘坐人身體不同部位的灸療需求。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4]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描述中所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它的附圖,其中:
[0025]圖1是灸療沙發(fā)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0026]圖2是圖1所示灸療沙發(fā)的工作原理示意圖;
[0027]圖3是灸療藥包立體結構示意圖;
[0028]圖4是圖3灸療藥包IV處側面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9]請參閱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種灸療沙發(fā)的立體結構示意圖。所述灸療沙發(fā)I包括沙發(fā)本體11、電子加熱元件13、溫控儀15、感應開關16及灸療藥包17。
[0030]所述電子加熱元件13、所述感應開關16及所述灸療藥包17對應收容于所述沙發(fā)本體11內。所述電子加熱元件13抵接所述灸療藥包17設置。所述溫控儀15同時與所述電子加熱元件13及所述感應開關16分別對應電連接。
[0031]所述沙發(fā)本體11用以支撐使用者,實現躺坐功能。所述沙發(fā)本體11包括基座111、靠背113、扶手115及沙發(fā)墊117。所述靠背113設于所述基座111的側面。所述扶手115的數量是兩個,并對稱設于所述基座111的二相對側表面,同時所述靠背113夾設于所述兩扶手115之間,所述靠背113與所述扶手115相接設置,并配合所述基座111圍成收容空間以方便用戶坐歇。所述沙發(fā)墊117疊設于所述基座111表面,并收容在所述收容空間內。
[0032]所述電子加熱元件13是一將電能轉換為熱能的電加熱器件。所述電子加熱元件13—端連接市電,另一端是電熱敏器件。當所述電子加熱元件13與市電相接時,所述電子加熱元件13處于工作狀態(tài),其將電能轉換為熱能。所述電子加熱元件13收容于所述沙發(fā)本體11的靠背113內部,并與所述灸療藥包17對應抵接設置,如圖1中局部剖視圖所示。具體而言,所述電子加熱元件13是加熱電阻。
[0033]當然,作為上述實施方式的變形,所述電子加熱元件13及所述灸療藥包17不僅僅局限于設置在所述靠背113內,當然其還可以根據灸療位置的需要而變更設置在所述扶手115或者所述沙發(fā)墊117中,以實現乘坐人身體不同部位灸療需求。
[0034]請參閱圖2,是圖1所示灸療沙發(fā)的工作原理示意圖。所述溫控儀15是一溫度控制器。所述溫控儀15包括溫度控制器151及溫度感應器153。所述溫度控制器151的一端與所述溫度感應器153對應電連接,所述溫度控制器151的另一端與所述電子加熱元件13對應電連接。所述溫度感應器153抵接所述灸療藥包17的表面,其感應所述灸療藥包17表面工作溫度。所述溫度控制器151包括信號接收器1511及控制器1513。所述信號接收器1511與所述溫度感應器153電連接,其接收所述溫度感應器153感應到的所述灸療藥包17的表面溫度信號,從而驅動所述控制器1513控制所述電子加熱元件13的工作狀態(tài)。
[0035]具體實施實例中,當所述信號接收器1511接收到所述溫度感應器153感應到的所述灸療藥包17表面的溫度低于20°C的信號時,所述控制器1513開始驅動所述電子加熱元件13加大熱轉換效率,從而升高所述灸療藥包17的表面溫度;另一方面,當所述信號接收器1511接收到所述溫度感應器153感應到的所述灸療藥包17的表面溫度高于47°C的信號時,所述控制器1513開始驅動所述電子加熱元件13減小熱轉換效率,從而降低所述灸療藥包17的表面溫度;由此,實現智能控制所述灸療藥包17的表面溫度介于20攝氏度至47攝氏度之間,經驗證,所述灸療藥包17的工作溫度介于20攝氏度至47攝氏度之間灸療效果最佳。當然,實際操作過程中,可以根據實際設計需要而對應設定所述溫度感應器153的感應溫度范圍。
[0036]請再次參閱圖1,所述感應開關16為紅外感應開關。所述感應開關16包括熱釋電紅外傳感器和開關控制器。所述感應開關16安裝在沙發(fā)本體11的收容空間內。當人進入感應范圍時,熱釋電紅外傳感器探測到人體所發(fā)射出的特定波長的紅外光譜的變化并傳輸至所述開關控制器,所述開關控制器接通所述電子加熱元件13和所述溫控儀15的電源;人不離開感應范圍,將持續(xù)接通;人離開后,所述開關控制器關閉所述電子加熱元件13和所述溫控儀15的電源。
[0037]作為上述實施方式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感應開關16為壓力感應開關。所述感應開關包括壓力傳感器和開關控制器,所述感應開關16安裝在所述靠背113或沙發(fā)墊117。當人坐歇于沙發(fā)收容空間內或背靠沙發(fā)靠背113時,壓力傳感器感應到所述靠背113或沙發(fā)墊117受到的一定的壓力并傳輸至所述開關控制器,所述開關控制器接通所述電子加熱元件13和所述溫控儀15的電源;人不離開感應范圍,將持續(xù)接通;人離開后,所述開關控制器關閉所述電子加熱元件13和所述溫控儀15的電源。
[0038]請一并參閱圖3和圖4,是所述灸療藥包17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和其IV處側面剖視圖,所述灸療藥包17包括三明治結構的三層貼片,第一貼片171、活動粘貼結構175及第二貼片173,所述活動粘貼結構175夾設在所述第一貼片171及第二貼片173之間,可拆卸粘合所述第一貼片171及所述第二貼片173于一體。所述第一貼片171與所述第二貼片173相對間隔設置,提供灸藥收容于第一貼片171與第二貼片173之間的空間。所述灸療藥包I7與所述電子加熱元件I3相抵接,所述第一貼片171、第二貼片173均包含透氣孔,同為方形或圓形結構。
[0039]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灸療沙發(fā)1,所述電子加熱元件13及所述感應開關16對應收容于所述沙發(fā)本體11內。所述電子加熱元件13抵接所述灸療藥包17設置,從而控制所述灸療藥包17表面工作溫度。所述溫控儀15與所述電子加熱元件13對應電連接,并產生控制信號控制所述電子加熱元件13的工作效率。所述感應開關16控制所述電子加熱元件13和溫控儀15的電源開關狀態(tài)。
[0040]相對于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將灸療藥包17與沙發(fā)結合,整合了醫(yī)療保健功能。沙發(fā)乘坐人坐歇于所述灸療沙發(fā),所述電子加熱元件13均勻加熱所述灸療藥包并灼熱穴下皮膚促進血流、疏通經絡,導藥均勻而效率高;所述溫控儀15控制所述電子加熱元件13工作狀態(tài),從而控制所述灸療藥包17外表面溫度在20攝氏度至47攝氏度之間,解決了明火艾灸容易在人體留下施灸疤痕的問題,同時也避免了明火艾灸產生的灰塵污染空氣,排除了明火的安全隱患;所述電子加熱元件13使灸療程序更加簡單,操作方便,不需要他人協助即可完成;所述灸療藥包17能夠根據需要分布在所述沙發(fā)本體I的不同部位,從而實現沙發(fā)乘坐人身體不同部位的灸療需求。
[0041]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專利范圍,凡是利用本實用新型說明書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或等效流程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它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灸療沙發(fā),包括沙發(fā)本體,其特征在于:所述灸療沙發(fā)還包括灸療藥包、電子加熱元件及溫控儀,所述電子加熱元件抵接所述灸療藥包設置,并對所述灸療藥包加熱,所述電子加熱元件收容于所述沙發(fā)本體內并與所述溫控儀電連接,所述溫控儀感應所述灸療藥包表面溫度,并根據所述感應溫度信號反饋控制信號以控制所述電子加熱元件工作狀態(tài)。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灸療沙發(fā),其特征在于:所述溫控儀包括溫度感應器及溫度控制器,所述溫度感應器與所述溫度控制器的一端對應電連接,所述溫度控制器的另一端與所述電子加熱元件對應電連接,所述溫度感應器抵接所述灸療藥包以感應所述灸療藥包表面溫度,并反饋溫度信號至所述溫度控制器,所述溫度控制器對應產生控制信號以控制所述電子加熱元件的工作狀態(tài)。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灸療沙發(fā),其特征在于:所述灸療沙發(fā)還包括感應開關,所述感應開關包括電連接的傳感器和開關控制器,所述傳感器感應沙發(fā)乘坐人信號,并傳輸至所述開關控制器以控制所述電子加熱元件和所述溫控儀的電源開關狀態(tài)。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灸療沙發(fā),其特征在于:所述感應開關的傳感器為紅外傳感器,所述沙發(fā)乘坐人信號為紅外信號。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灸療沙發(fā),其特征在于:所述感應開關的傳感器為壓力傳感器,所述沙發(fā)乘坐人信號為壓力信號。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灸療沙發(fā),其特征在于:所述溫控儀控制所述灸療藥包表面工作溫度介于20攝氏度至47攝氏度之間。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灸療沙發(f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灸療藥包包括三明治結構的第一貼片、活動粘貼結構及第二貼片。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灸療沙發(fā),其特征在于:所述灸療藥包為方形或圓形結構,其中,所述第一貼片、第二貼片均包括透氣孔,且彼此之間通過活動粘貼結構可拆卸粘接固定。
9.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灸療沙發(fā),其特征在于:所述灸療藥包的數量為多個。
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灸療沙發(f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沙發(fā)本體包括相接設置的基座、靠背、扶手和沙發(fā)墊,所述電子加熱元件、溫控儀及灸療藥包對應收容于所述靠背、扶手或沙發(fā)墊中的任意部件中。
【文檔編號】A61H39/06GK203988993SQ201420367724
【公開日】2014年12月10日 申請日期:2014年7月4日 優(yōu)先權日:2014年7月4日
【發(fā)明者】賀祎 申請人:長沙青之源辦公家具設計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