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性對映體單核銅配合物及其制備方法和應用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涉及到一種手性對映體單核銅配合物及其制備方法和應用。它們的化學式分別為[CuL(R)Cl](PF6)(1)和[CuL(S)Cl](PF6)(2),其中L(R)為N,N-(2-吡啶基)甲基-(R)-1-(1-萘基)乙胺,L(S)為N,N-(2-吡啶基)甲基-(S)-1-(1-萘基)乙胺,PF6為六氟磷酸根。兩種化合物晶體均屬于正交晶系,空間群為P212121,其中R型配合物晶胞參數(shù)為:a=14.286(3)b=15.106(3)c=20.050(5)S型配合物晶胞參數(shù)為:a=14.258(3)b=15.075(3)c=23.007(5)本發(fā)明的多種光譜方法表征發(fā)現(xiàn)該配合物對CT-DNA具有較強的鍵合作用;瓊脂糖電泳實驗證實配合物以氧化切割機理對pBR322DNA有明顯的切割效果;MTT實驗證實配合物對多種細胞具有良好的抗癌活性,可作為潛在的抗癌藥物。
【專利說明】手性對映體單核銅配合物及其制備方法和應用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到一種手性對映體單核銅配合物及其制備方法和應用,具體是其在化學核酸酶領域和抗癌藥物領域中的應用。
【背景技術】
[0002]癌癥是危及人類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在當今疾病中,癌癥的致死率占到25%左右,可見其危害之大。隨著人們對腫瘤分子生物學的認識,對癌癥的化學療法已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上世紀60年代末,順鉬抗腫瘤作用的發(fā)現(xiàn)及臨床應用,開辟了金屬配合物抗腫瘤藥物研究的新領域,隨著人們對金屬配合物的藥理作用認識的進一步深入,新的高效、低毒、具有抗腫瘤活性的金屬配合物不斷被合成出來。
[0003]致癌就是正常細胞向癌細胞的突變,從化學角度來說就是細胞核DNA的癌化;因此,DNA的定位斷裂與重組技術是分子生物學和抗癌藥物研究的核心技術。在生物演化過程中產生了許多天然核酸酶,其活性中心需要金屬離子的參與。但天然核酸酶的品種、數(shù)量、價格和特異性識別的堿基數(shù)遠不能滿足急速增長的需要。為了克服天然限制性內切酶的缺點,人們模擬天然核酸酶的結構,設計合成系列化學核酸酶,將之用于與核酸的相互作用、核酸定點定位切割,這方面的研究已經(jīng)成為化學生物學的熱點和最為活躍的前沿研究領域之一 O
[0004]1982年,Barton通過對Zn (phen) 32+ (phen表示鄰菲羅啉)與小牛胸腺DNA相互作用的研究,表明Zn (phen) 32+優(yōu)先與CT-DNA結合,并證實Zn (phen) 32+通過插入方式與DNA結合。Zn (Phen)32+因此被稱為第一個具有立體`選擇性的DNA插入試劑。這一發(fā)現(xiàn)證實了手性金屬配合物與DNA作用存在立體選擇性,并促進了手性金屬配合物在DNA結構識別中的應用。對于DNA手性識別的認識和了解,不僅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許多重要的生命過程中信息的傳遞與表達,而且對手性藥物設計、生物智能器件的設計與開發(fā)等具有重要意義。
【發(fā)明內容】
[0005]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手性對映體單核銅配合物及其制備方法和應用。主配體L(R)、L(S)為一對手性對映體,以便對手性金屬配合物與DNA的特異性識別進行探究。使用常規(guī)的溶液合成法,可得到目標化合物。本發(fā)明與DNA有良好的鍵合和切割效果,并且對多種細胞具有較好的抗癌活性。本發(fā)明制備方法簡單,可靠。
[0006]本發(fā)明提供的一種手性對映體單核銅配合物的化學式分別為[CuL(R)Cl] (PF6)(I)和[CuL ⑶ Cl] (PF6) (2),其中 L(R)為 N,N-(2-吡啶基)甲基 _ (R) _1_ (1_ 萘基)乙胺,L(S)為N, N-(2-吡唳基)甲基-(S)-1-(1-萘基)乙胺,PF6為六氟磷酸根。
[0007]本發(fā)明提供的兩種配合物晶體均屬于正交晶系,空間群為P212121,其中R型配合物晶胞參數(shù)為:a=14.286(3) A, b=15.106(3) A,c=20.050(5) A, Z=4,單胞體積 V=4974.3 (18) A3; S 型配合物晶胞參數(shù)為:a = 14.258 (3) A,b=15.075 (3) A,c=23.007 (5) A, Z=4,單胞體積 V=4945.1 (18) A3。[0008]本發(fā)明提供的手性對映體單核銅配合物的結構均可描述如下:目標化合物的非對稱基本單元由兩個[CuL(R)Cl]+ (或[CuL⑶Cl]+)陽離子和外界的兩個六氟磷酸根陰離子組成。每個配體與一個銅離子配位;均采取四配位的平面正方形配位構型;每一個銅離子與配體的兩個吡啶氮原子和一個乙胺氮原子配位,另外還與一個外界的氯離子配位。
[0009]本發(fā)明提供的手性對映體單核銅配合物的制備方法包括步驟:
[0010]三氯乙酸銅的水溶液和配體的乙醇溶液混合,加入氫氧化鋰調節(jié)體系調節(jié)酸度至pH=7,室溫攪拌2小時,再加入六氟磷酸鉀;常溫攪拌反應2小時,反應液過濾;濾液靜置5-7天后析出針狀晶體即為產物。
[0011]所述的三氯乙酸銅和配體的摩爾比為1:1。
[0012]所述的氫氧化鋰與配體的摩爾比為1-2: I。
[0013]電子吸收光譜實驗和熒光淬滅實驗證實所述兩種化合物與CT-DNA之間有中等鍵合的插入作用。
[0014]瓊脂糖電泳實驗證明,在添加H2O2的情況下,所述兩種化合物對PBR322DNA有明顯的切割效果,并為氧化切割機理。
[0015]MTT實驗表明所述化合物對多種細胞具有較好的抗癌活性,可作為潛在的抗癌藥物。
[0016]總之,本發(fā) 明提供的一對手性對映體配合物對DNA有良好的鍵合和切割效果,并且對多種細胞具有較好的抗癌活性。本發(fā)明制備方法簡單,可靠。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7]圖1a為R構型手性對映體配合物陽離子結構圖。
[0018]圖1b為S構型手性對映體配合物陽離子結構圖。
[0019]圖2a為加入不同量的CT-DNA后,R構型配合物的電子吸收光譜變化示意圖。
[0020]圖2b為加入不同量的CT-DNA后,S構型配合物的電子吸收光譜變化示意圖。
[0021]圖3a為R構型配合物與EB競爭的熒光淬滅實驗結果圖。
[0022]圖3b為S構型配合物與EB競爭的熒光淬滅實驗結果圖。
[0023]圖4a為添加H2O2后,R構型配合物對pBR322DNA的濃度依賴切割實驗結果圖。
[0024]圖4b為添加H2O2后,S構型配合物對PBR322DNA的濃度依賴切割實驗結果圖。
[0025]圖5a為添加H2O2后,R構型配合物對pBR322DNA的切割機理實驗結果圖。
[0026]圖5b為添加H2O2后,S構型配合物對PBR322DNA的切割機理實驗結果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7]本發(fā)明參照具體實施例詳細說明如下,但僅作說明而不是限制本發(fā)明。實施例中使用的試劑在沒有特別注明的情況下均為市售。
[0028]實施例1
[0029]手性配體L(R).2HC104的合成:
[0030]將0.80g(20mmol)的氫氧化鈉用33.75ml蒸餾水溶解,配置為已知濃度的氫氧化鈉溶液。稱取1.48g(9mmol)2-氯甲基吡啶,用2.25mL乙醇溶劑,攪拌狀態(tài)下緩慢滴加23.6mL氫氧化鈉溶液,溶液變?yōu)槌燃t色。待二者混合均勻后,向混合溶液加入640mmL(4mmol) (R)_l-(1_萘基)乙胺。再緩慢滴加10.1mL氫氧化鈉溶液,每三秒一滴,溶液依舊為橙紅色。常溫避光反應一周后,溶液分為兩層,用3X20ml 二氯甲烷萃取,旋蒸,得到黑褐色油狀液體1.5g。將油狀液體用25mL乙醇溶解,再緩慢滴加高氯酸,產生淺黃色沉淀,過濾,用無水乙醇重結晶,得到配體的淺黃色粉末0.49g,產率23.0%。元素分析(%),理論值(C24H24N3 *2HC104):C,52.00 ;H,4.55 ;N, 12.79.實驗值:C,52.28 ;H,4.78 ;N,12.56.FT-1R(KBr, v / cm-1):1619,1093,760,624。
[0031]實施例2
[0032]手性配體L(S).2HC104的合成:
[0033]使用與手性配體L(R).XHClO4相同的合成方法,將0.80g(20mmol)的氫氧化鈉用33.75mL蒸懼水溶解,配置為已知濃度的氫氧化鈉溶液。稱取1.48g (9mmol) 2-氯甲基吡唆,用2.25mL乙醇溶劑,攪拌狀態(tài)下緩慢滴加23.6mL氫氧化鈉溶液,溶液變?yōu)槌燃t色。待二者混合均勻后,向混合溶液加入640μ L(4mmol) (S)-1-(l-萘基)乙胺。再緩慢滴加
10.1mL氫氧化鈉溶液,每三秒一滴,溶液依舊為橙紅色。常溫避光反應一周后,溶液分為兩層,用3X20ml 二氯甲烷萃取,旋蒸,得到黑褐色油狀液體1.5g。將油狀液體用25mL乙醇溶解,再緩慢滴加高氯酸,產生淺黃色沉淀,過濾,用無水乙醇重結晶,得到配體的淺黃色粉末
0.42g,產率 19.0%。元素分析(%),理論值(C24H24N3 *2HC104):C,52.00 ;H,4.55 ;N, 12.79.實驗值:C,51.76 ;Η,4.65 ;N,12.88.FT-1R(KBr,v / cm-1):1623,1108, 767,632。
[0034]實施例3
[0035]手性配體L(R)單核銅配合物的合成:[0036]稱取三氯乙酸銅(2mmol),用5mL蒸懼水溶解,加入用IOmL乙醇溶解的手性配體L(R).2Ηαθ4(2πιπι01)溶液中,再加入氫氧化鋰的乙醇溶液(4mmol),調節(jié)酸度至ρΗ=7,室溫攪拌2小時,再稱取0.2mmol六氟磷酸鉀,加入反應混合液中,室溫下攪拌反應2小時,反應液過濾;濾液靜置7天后析出晶體即為產物,收集晶體。通過X射線單晶衍射儀分析(圖1a)和元素分析,證明該晶體為[CuL (R) Cl]2 (PF6)2 (I)。測定相應元素的百分比含量為(%):C,48.39 ;H, 3.75 ;N, 7.23,結果與理論值基本一致。
[0037]實施例4
[0038]手性配體L(S)單核銅配合物的合成:
[0039]稱取三氯乙酸銅(2mmol),用5mL蒸懼水溶解,加入用IOmL乙醇溶解的(2mmol)手性配體L(S).2HC104溶液中,再加入氫氧化鋰的乙醇溶液(4mmol),調節(jié)酸度至pH=7,室溫攪拌2小時,再稱取0.2mmol六氟磷酸鉀,加入反應混合液中,室溫下攪拌反應2小時,反應液過濾;濾液靜置7天后析出晶體即為產物,收集晶體。通過X射線單晶衍射儀分析(圖1b)和元素分析,證明該晶體為[CuL⑶Cl]2 (PF6)2 (2)。測定相應元素的百分比含量為(%):C,48.39 ;H, 3.75 ;N, 7.23,結果與理論值基本一致。
[0040]手性對映體單核銅配合物的結構參數(shù)見表1、2。
[0041]實施例5
[0042]相關測定與驗證試驗
[0043]一、手性對映體單核銅配合物的電子吸收光譜變化試驗:
[0044]實驗過程:
[0045]在室溫下,向樣品池和參比池中各加2.0mL緩沖溶液(緩沖溶液用三蒸水配制,含50mM NaCl和5mM Tris,用鹽酸調至pH=7.2),然后向樣品池加入一定量體積的配合物(分別為實施例3與實施例4制備的配合物,以下同)溶液并向參比池中補加相應等體積的緩沖溶液。用微量進樣器往樣品池和參比池中加入一定量相同體積的CT-DNA儲備液,使CT-DNA與配合物的濃度比值不斷增加,觀察配合物吸收峰的變化并將數(shù)據(jù)保存以便擬合處理。
[0046]實驗結果:
[0047]R型單核銅配合物
[0048]如圖2a所示,R型單核銅配合物在255nm和287nm處有強紫外吸收,隨著CT-DNA的逐漸等量加入,配合物的最大吸收峰強度逐漸降低,表現(xiàn)出“減色”特征,計算該化合物在最大吸收峰處的減色率為10.1 %,表明配合物與CT-DNA發(fā)生了插入作用。為了定量比較化合物與DNA結合的強弱,我們通過監(jiān)控配合物的吸收光譜變化(圖2a內的嵌入圖),由方程式(ea-ef) / (eb-ef) = (b-(b2-2Kb2Ct[DNA]t / s)1 7 2) / 2KbCt (Thorp and Bard 方程)可計算出配合物與DNA的結合常數(shù)Kb,式中[DNA]表示DNA的濃度,而ε a,ε b和ε f分別表示Atjbsd / [complex],完全結合后的配合物的摩爾吸光系數(shù)和自由配合物的摩爾吸光系數(shù),Ct表示配合物的濃度,b=l+KbCt+Kb[DNA] / 2s, s是鍵合位點的大小。以(ε a- ε f) /
(ε b_ ε f)對[DNA]作圖,擬合得到結合常數(shù)Kb,其值為5.87 X IO5M'表明該化合物與DNA的鍵合作用為中等鍵合強度。
[0049]S型單核銅配合物
[0050]如圖2b所示,S型單核銅配合物同樣在255nm和287nm處有強紫外吸收,隨著CT-DNA的逐漸等量加入,配合物的最大吸收峰強度逐漸降低,表現(xiàn)出“減色”特征,計算該化合物在最大吸收峰處的減色率為21.62%,表明配合物與CT-DNA發(fā)生了插入作用。為了定量比較化合物與DNA結合的強弱,我們通過監(jiān)控配合物的吸收光譜變化(圖2b內的嵌入圖),由方程式(ea-ef) / (eb-ef) = (b-(b2-2Kb2Ct[DNA]t / s)1/2) / 2KbCt (Thorp andBard方程)可計算出配合物與DNA的結合常數(shù)Kb,式中[DNA]表示DNA的濃度,而ε a,ε b和別表示Atjbsd/ [complex],完全結合后的配合物的摩爾吸光系數(shù)和自由配合物的摩爾吸光系數(shù),Ct表示配合物的濃度,b=l+KbCt+Kb[DNA] / 2s, s是鍵合位點的大小。以(ε a- ε f) / ( ε b- ε f)對[DNA]作圖,擬合得到結合常數(shù)Kb,其值為1.73 X IO6M'表明該化合物與DNA的鍵合作用為中等鍵合強度。
[0051 ] 二、EB-DNA的熒光淬滅變化試驗:
[0052]兩個單核配合物本身均不產生熒光,所以不能采用直接熒光光譜法研究配合物與DNA的相互作用。故采用配合物淬滅DNA與EB結合物的熒光,通過研究EB-DNA結合物熒光強度的變化來間接測定配合物與DNA的結合程度。
[0053]實驗過程:
[0054]配制CT-DNA和EB的混合溶液,其含量分別為2.4 X IO^6M EB和4.8 X 10-5ΜCT-DNA,儲備于4°C冰箱中。配合物配制成10_3M儲備液。淬滅滴定實驗時,向樣品池中加入2.0mL儲備的EB-DNA混合液,觀察其熒光強度,然后用微量進樣器每次往樣品池中加入等體積的配合物儲備液,使配合物與DNA的濃度比值不斷增加,觀察發(fā)射光譜的變化并將數(shù)據(jù)保存以便擬合處理。
[0055]實驗結果:[0056]如圖3a和圖3b所示,配合物淬滅EB-DNA的熒光光譜,在加入配合物后,EB-DNA的熒光強度降低,并且隨著配合物濃度的增加,其熒光強度逐漸降低,表明配合物與CT-DNA的競爭結合取代了 EB。根據(jù)經(jīng)典的熒光淬滅理論Stern-Volmer方程式,L / I=1+K[Q],以加入配合物前后EB-DNA的熒光強度比值(10 / I)為縱坐標,配合物的濃度為橫坐標,做出了 Stem-Volmer圖(圖3a和圖3b內的嵌入圖),對測試數(shù)據(jù)進行擬合,得到較好的線性關系。根據(jù)方程 Keb [EB] =Kapp [complex],Keb=L O X IO7W1 ([EB] =2.4 μ Μ),計算出 R 型單核銅配合物和S型單核銅配合物的表觀鍵合常數(shù)Kapp分別為1.23 X IO5M-1和1.25 X IO5M'均小于經(jīng)典鍵合常數(shù)107M-1,說明兩個配合物與DNA之間均為中等鍵合作用。
[0057]三、實施添加H2O2后,手性對映體單核銅化合物對PBR322DNA濃度依賴切割實驗:
[0058]實驗過程:
[0059]為了檢測配合物的化學核酸酶活性,我們采用瓊脂糖凝膠電泳法對配合物進行PBR322DNA切割實驗研究,如圖4a和圖4b所示,配合物在近生理條件環(huán)境下(pH=7.2,37°C ),加入pBR322DNA和250 μ M H2O2,再將梯度濃度銅化合物與200ng pBR322DNA混合,銅化合物濃度梯度數(shù)據(jù)如下:10 μ M,20 μ Μ, 30 μ Μ, 50 μ Μ,
[0060]實驗結果:
[0061]如圖4a和圖4b所示,手性對映體單核銅配合物在近生理條件且在誘導劑H2O2存在下均能夠有效地切割DNA,將超螺旋型質粒pBR322DNA(Form I)降解至缺刻開環(huán)型(FormII)。我們發(fā)現(xiàn),增加配合物的濃度,DNA的斷裂程度增加,且在化合物濃度為50 μ M時,[CuL(R)Cl] (PF6)和[CuL⑶C l] (PF6)配合物分別產生近90%和95%的Form II,表明該化合物表現(xiàn)出良好的濃度依賴切割DNA活性。
[0062]四、實施添加H2O2后,手性對映體單核銅配合物對PBR322DNA的切割機理實驗:
[0063]為了探討雙核配合物對DNA的切割機理,我們采用單線態(tài)氧(1O2)抑制劑NaN3,超氧陰離子自由基(02‘_)抑制劑S0D,羥基自由基(.0Η)淬滅劑KI和金屬離子螯合劑EDTA,過氧化物抑制劑catalase,對DNA切割活性的影響來判斷是否有活性氧物種存在。為了研究配合物和DNA作用的結合部位,我們分別加入了小溝槽和大溝槽結合試劑如SYBR green和甲基綠。
[0064]實驗過程:
[0065]在瓊脂糖凝膠電泳儀中,泳道0-2分別為DNA對照:DNA ;DNA+250 μ M H2O2 ;DNA+250 μ M H202+50 μ M配合物;泳道3-9為切割機理的研究:DNA+50 μ M配合物+250 μ MH2O2,分別加入:20mM KI ;20mM NaN3 ;20U / mL SOD ;20U / mL catalase ; IOmM 甲基綠;10mMSYBR green I ;10mM EDTA ;實驗結果如圖5所示。
[0066]實驗結果:
[0067]從圖5a和圖5b可知,兩個手性對映體配合物對DNA的切割活性結果相似,均在加入抑制劑KI (泳道3)和NaN3(泳道4)后DNA的切割活性被抑制,這說明反應過程中可能產生了羥基自由基和單線態(tài)氧類活性物種?;衔飳BR322DNA的切割機理為氧化切割。在金屬螯合劑EDTA存在下,配合物對DNA的斷裂程度都減弱,按時金屬陽離子在配合物斷裂DNA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甲基綠和SYBR green的加入并沒有對配合物切割DNA產生明顯的抑制作用,說明溝槽處不是配合物和DNA作用的首選位點。
[0068]五、配合物對幾種癌細胞的選擇性實驗:[0069]MTT (噻唑蘭)法是一種檢測細胞存活和生長的方法。該實驗基本原理是:噻唑蘭可透過活細胞膜進入細胞內,活細胞線粒體中的琥珀脫氫酶能使外源性MTT還原為難溶于水的藍紫色的Formazan結晶并沉淀在細胞中,結晶物能被DMSO溶解,用酶標儀檢測570nm處的吸光度值,可間接反映活細胞數(shù)量。該方法常用于大量的抗腫瘤藥物篩選、細胞毒性試驗以及腫瘤放射敏感性測定等。具有靈敏度高、經(jīng)濟等優(yōu)點。
[0070]實驗過程:
[0071]利用MTT法測定了配合物對體外HeLa、MCF-7、Bel-7404和H印G_2細胞生長的抑制能力。其基本步驟是:將細胞接種于96孔培養(yǎng)板,每孔2X IO5個細胞,6復孔。5% CO2,37°C下孵育24h后,不同濃度藥物加入相應孔板中作用腫瘤細胞48h,同時設置對照孔(細胞、相同濃度的藥物溶解介質、培養(yǎng)液、MTT、二甲基亞砜),并且每組設定3復孔。每孔加入MTT (5mg / mL) 20 μ L,繼續(xù)培養(yǎng)4h,小心吸棄上層清液,加二甲基亞砜(IOOyL /孔),輕微震蕩,室溫反應0.5h,用酶標儀檢測570nm處的吸光度值,然后分析數(shù)據(jù)。
[0072]如表3所不,該兩種配合物分別作用宮頸癌HeLa、乳腺癌MCF-7和肝癌HepG_2、Bel-7404細胞48小時后,發(fā)現(xiàn)對四種細胞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表明兩種手性對映體化合物對四種細胞均具有較好的抗癌活性,可作為潛在的抗癌藥物。
[0073]表1手性對 映體配合物晶體結構的主要數(shù)據(jù)
[0074]
【權利要求】
1.一種手性對映體單核銅配合物,其特征在于它的化學式分別為[CuL(R)Cl] (PF6) (I)和[CuL ⑶ Cl] (PF6) (2),其中 L(R)為 N,N-(2-吡啶基)甲基 _ (R) _1_ (1_ 萘基)乙胺,L (S)為N,N-(2-吡啶基)甲基-(S)-1-(1-萘基)乙胺。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銅配合物,其特征在于該銅配合物的非對稱基本單元由兩個[CuL(R) Cl] + (或[CuL(S)Cl]+)陽離子和外界的兩個六氟磷酸根陰離子組成,每個配體與一個銅離子配位;均采取四配位的平面正方形配位構型;每一個銅離子與配體的兩個吡啶氮原子和一個乙胺氮原子配位,另外還與一個外界的氯離子配位。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銅配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銅配合物(I)晶體屬于正交晶系,空間群為 P212121,晶胞參數(shù)為 a=14.286(3) A,b=15.106(3) A, c=20.050(5) A,Z=4,單胞體積 V=4974.3(18) A3。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銅配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銅配合物(2)晶體屬于正交晶系,空間群為 P212121,晶胞參數(shù)為 a=14.258(3) A, b=15.075(3) A, c=23.007(5) A, Z=4,單胞體積 V=4945.1 (18) A3 =
5.權利要求1所述的銅配合物(I)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如下步驟:將等摩爾手性配體L(R).2HC104乙醇溶液混合加入等摩爾三氯乙酸銅的水溶液中,再加入氫氧化鋰調節(jié)酸度,室溫攪拌2小時,再加入等摩爾六氟磷酸鉀,室溫下攪拌反應2小時,反應液過濾;濾液靜置5-7天后析出晶體即為產物,收集晶體。
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氫氧化鋰與所述的配體的摩爾比為 1-2: I。
7.權利要求1所述的銅配合物(2)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如下步驟:將等摩爾手性配體L(S).2HC104乙醇溶液混合加入等摩爾三氯乙酸銅的水溶液中,再加入氫氧化鋰調節(jié)酸度,室溫攪拌2小時,再加入等摩爾六氟磷酸鉀,室溫下攪拌反應2小時,反應液過濾;濾液靜置5-7天 后析出晶體即為產物,收集晶體。
8.權利要求1所述的手性對映體單核銅配合物的應用,其特征在于是用于制備抗癌藥物。
【文檔編號】A61P35/00GK103864822SQ201410069401
【公開日】2014年6月18日 申請日期:2014年2月21日 優(yōu)先權日:2014年2月21日
【發(fā)明者】汪碧微, 孫倩, 田金磊, 閻世平 申請人:南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