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肝腹水的中藥丸劑及其制備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治療肝腹水的中藥丸劑及其制備方法,其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金銀花20-25、丹參15-20、當歸10-15、桃仁12-18、葫蘆瓢10-15、赤芍5-10、茵陳16-22、田基黃18-24、玄胡10-15、紅蛇根22-28、郁金15-20、柴胡10-15、佩蘭5-10、厚樸10-15、澤瀉12-18、白術15-20、烏藥5-10、玉米須8-14、冬瓜皮10-15、梔子根5-10、佛手15-20、大腹皮11-17、地膽草13-19、西瓜皮10-15。本發(fā)明藥物具有清熱除濕,行氣疏肝、理氣活血、利水消腫等功效,可以有效地用于治療肝腹水,療效確切,療效顯著,見效迅速,治愈率高,無毒副作用,經(jīng)臨床應用總有效率達99%以上,治愈率達95%以上。
【專利說明】一種治療肝腹水的中藥丸劑及其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治療肝腹水的中藥丸劑及其制備方法,屬于中藥領域。
【背景技術】
[0002]肝硬化腹水又稱肝腹水,是肝硬化的一種癥狀表現(xiàn)。肝腹水比較常見于以長期(慢性)的形式存在,短期是很少見的,特別愿意出現(xiàn)于酒精性肝硬化。非肝臟疾病也可引起腹水,如癌癥、心衰、腎衰竭和結核病。腹水是液體在腹腔的聚積。腹水出現(xiàn)前常有腹脹,大量水使腹部膨隆、腹壁繃緊發(fā)高亮,狀如蛙腹,行走困難,有時膈顯著抬高,出現(xiàn)呼吸和臍疝。部分伴有胸水,多見于右側(cè),系腹水通過膈淋巴管或經(jīng)瓣性開口進入胸腔所致。液體由肝、小腸表面漏出,往往由多種原因聯(lián)合作用而致,包括門靜脈高壓,血管保留水分能力降低,管理體液的激素和化學物質(zhì)變化等。目前西醫(yī)多采用雙氫克尿噻、胺苯蝶啶、安體舒通等利尿劑治療肝腹水,副作用較大,容易引起電解質(zhì)紊亂或誘發(fā)肝昏迷。傳統(tǒng)的中醫(yī)中藥治療也存在著療效不確切,治愈率低等問題,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肝腹水的問題。
【發(fā)明內(nèi)容】
[0003]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針對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治療肝腹水的中藥丸劑及其制備方法,該藥物療效確切,見效快,治愈率高,無毒副作用,從根本上解決肝腹水的問題。
[0004]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治療肝腹水的中藥丸劑,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金銀花20-25、丹參15-20、當歸10-15、桃仁12-18、葫蘆瓢10-15、赤芍5-10、茵陳16-22、田基黃18-24、玄胡10-15、紅蛇根22-28、郁金15-20、柴胡10-15、佩蘭5-10、厚樸10-15、澤瀉12-18、白術15-20、烏藥5-10、玉米須8-14、冬瓜皮10-15、桅子根5_10、佛手15-20、大腹皮11-17、地膽草13-19、西瓜皮10-15。
[0005]優(yōu)選地,一種治療肝腹水的中藥丸劑,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金銀花25、丹參20、當歸10、桃仁16、葫蘆瓢15、赤芍7、茵陳18、田基黃22、玄胡10、紅蛇根26、郁金18、柴胡12、佩蘭8、厚樸15、澤瀉16、白術18、烏藥8、玉米須12、冬瓜皮15、桅子根8、佛手16、大腹皮14、地膽草16、西瓜皮10。
[0006]一種治療肝腹水的中藥丸劑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取當歸、丹參、桃仁、柴胡、白術、厚樸、赤芍混合均勻,粉碎,過80-100目篩,待用;
(2)取葫蘆瓢、田基黃、玄胡、紅蛇根、烏藥、玉米須、冬瓜皮、桅子根、大腹皮、地膽草、西瓜皮混合均勻,加水煎煮提取兩次,第一次加4-8倍量水,第二次加3-6倍量水,每次煎煮1-2小時,過濾,合并煎煮液,減壓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35-1.38的稠膏,待用;
(3)取金銀花、茵陳、郁金、佩蘭、澤瀉、佛手混合均勻,加5-10倍量的水,加熱回流1-2h,,蒸餾,收集初蒸餾液后,重蒸餾0.5-lh,合并蒸餾液,提取揮發(fā)油,待用;
(4)將步驟(2)制得的藥膏與步驟(1)制得的藥粉、步驟(3)制得的揮發(fā)油混合均勻,加入適量煉蜜,揉搓制成均勻滋潤的丸粒,每丸重6-8g,即可。[0007]用法與用量:口服,日服2-3次,每次1-2丸。
[0008]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 本發(fā)明藥物具有清熱除濕,行氣疏肝、理氣活血、利水消腫等功效,可以有效地用于治療肝腹水,顯著改善肝臟微循環(huán),促進肝細胞再生,增強免疫調(diào)節(jié)功能及抗肝損傷,修復肝臟病理損害,加速肝臟疾病康復。臨床療效確切,療效顯著,見效迅速,治愈率高,無毒副作用,經(jīng)臨床應用總有效率達99%以上,治愈率達95%以上。
【具體實施方式】
[0009]一種治療肝腹水的中藥丸劑,由以下重量(g)的原料制成:金銀花25、丹參20、當歸10、桃仁16、葫蘆瓢15、赤芍7、茵陳18、田基黃22、玄胡10、紅蛇根26、郁金18、柴胡12、佩蘭8、厚樸15、澤瀉16、白術18、烏藥8、玉米須12、冬瓜皮15、桅子根8、佛手16、大腹皮
14、地膽草16、西瓜皮10。
[0010]一種治療肝腹水的中藥丸劑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取當歸、丹參、桃仁、柴胡、白術、厚樸、赤芍混合均勻,粉碎,過80目篩,待用;
(2)取葫蘆瓢、田基黃、玄胡、紅蛇根、烏藥、玉米須、冬瓜皮、桅子根、大腹皮、地膽草、西瓜皮混合均勻,加水煎煮提取兩次,第一次加6倍量水,第二次加4倍量水,每次煎煮2小時,過濾,合并煎煮液,減壓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37的稠膏,待用;
(3)取金銀花、茵陳、郁金、佩蘭、澤瀉、佛手混合均勻,加8倍量的水,加熱回流1.5h,,蒸餾,收集初蒸餾液后,重蒸餾0.5h,合并蒸餾液,提取揮發(fā)油,待用;
(4)將步驟(2)制得的藥膏與步驟(1)制得的藥粉、步驟(3)制得的揮發(fā)油混合均勻,加入適量煉蜜,揉搓制成均勻滋潤的丸粒,每丸重6g,即可。
[0011]用法與用量:口服,日服2-3次,每次1-2丸。
[0012]典型病例:
病例1:鄧某,男,55歲。2011年6月16日初診。肝腹水2年余。2年前下肢靜脈曲張后,腹部出現(xiàn)腹水,檢查為肝硬化腹水?,F(xiàn)腹大如鼓、脹滿,氣喘不能平臥,周身皮膚黧黑,肌膚甲錯,伴神疲乏力,小便不利,大便調(diào)。舌紅,苔黃厚膩,脈弦數(shù)。證屬水濕瘀熱互結腹內(nèi),氣機阻滯。治以利水消腫,行氣除濕;給予本發(fā)明丸劑治療。服用12天后,腹水已消一半,乏力、腹脹減輕,繼服10天后,腹水消除,不適癥狀均消失,痊愈。隨訪至今未復發(fā)。
[0013]病例2:張某,女,35歲。2010年10月19日初診。肝腹水已久,面色晦滯如蒙塵,因妊娠后期發(fā)現(xiàn)兩下肢腫未及覺察,分娩后6日,腹仍臌大如箕,兩下肢高度浮腫,納呆腹脹,小溲赤少,形體消瘦,兩顴鼻準部顯見血縷,舌紅少苔,舌邊有瘀斑,脈細弦,B超診為肝硬化腹水。證屬肝腎陰虛,肝脾血瘀癖積,水濕凝聚,運化失司。正虛邪實,補正則壅中,攻邪則傷正,法擬攻補兼施,補中去水,徐圖效機。給予本發(fā)明丸劑治療。服藥8天后,尿量增多,腹水逐日消退,胃納亦增,精神較振,繼續(xù)服藥15天后,腹水全消,自覺頗安,痊愈。隨訪至今未復發(fā)。
[0014]病例3:李某,男,58歲。2011年4月22日初診。患者自述患肝硬化6年,半年前覺得腹部腫脹,并由當?shù)蒯t(yī)院診斷為肝硬化腹水,經(jīng)過治療效果不佳,遂來我處就診。癥見:腹部膨隆,臍眼突出,頭頸、胸、背等處見有蜘蛛痣,同時出現(xiàn)低熱、口渴欲飲,大便秘結,小便短少而赤,舌苔黃膩、舌質(zhì)淡胖,脈弦。癥屬脾陰虛衰,水濕困聚于中,痰溫與水飲互疊,治以溫陽通泄、利水消腫。給予本發(fā)明丸劑治療。服藥10天后,腹脹頓松,腹水漸退,各種不適癥狀均有好轉(zhuǎn), 繼續(xù)服藥12天后,腹水全消,不適癥狀均消失,痊愈。隨訪至今未復發(fā)。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肝腹水的中藥丸劑,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金銀花20-25、丹參15-20、當歸10-15、桃仁12-18、葫蘆瓢10-15、赤芍5-10、茵陳16-22、田基黃18-24、玄胡10-15、紅蛇根22-28、郁金15-20、柴胡10-15、佩蘭5-10、厚樸10-15、澤瀉12-18、白術15-20、烏藥5-10、玉米須8_14、冬瓜皮10-15、桅子根5_10、佛手15-20、大腹皮11-17、地膽草13-19、西瓜皮10-15。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治療肝腹水的中藥丸劑,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金銀花25、丹參20、當歸10、桃仁16、葫蘆瓢15、赤芍7、茵陳18、田基黃22、玄胡10、紅蛇根26、郁金18、柴胡12、佩蘭8、厚樸15、澤瀉16、白術18、烏藥8、玉米須12、冬瓜皮15、桅子根8、佛手16、大腹皮14、地膽草16、西瓜皮10。
3.—種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治療肝腹水的中藥丸劑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取當歸、丹參、桃仁、柴胡、白術、厚樸、赤芍混合均勻,粉碎,過80-100目篩,待用; 取葫蘆瓢、田基黃、玄胡、紅蛇根、烏藥、玉米須、冬瓜皮、桅子根、大腹皮、地膽草、西瓜皮混合均勻,加水煎煮提取兩次,第一次加4-8倍量水,第二次加3-6倍量水,每次煎煮1-2小時,過濾,合并煎煮液,減壓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35-1.38的稠膏,待用; (3)取金銀花、茵陳、郁金、佩蘭、澤瀉、佛手混合均勻,加5-10倍量的水,加熱回流1-2h,,蒸餾,收集初蒸餾液后,重蒸餾0.5-lh,合并蒸餾液,提取揮發(fā)油,待用; (3)將步驟(2)制得的藥膏與步驟(1)制得的藥粉、步驟(3)制得的揮發(fā)油混合均勻,加入適量煉蜜,揉搓制成均`勻滋潤的丸粒,每丸重6-8g,即可。
【文檔編號】A61K9/20GK103656511SQ201310675778
【公開日】2014年3月26日 申請日期:2013年12月13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12月13日
【發(fā)明者】王胖 申請人:青島中科菲力工程技術研發(fā)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