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治療膿耳的中藥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是一種治療膿耳的中藥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膿耳是指由外邪侵襲,邪毒熾盛,停聚耳竅或臟腑虛損,正氣虧虛,邪滯耳竅,無力托毒所致的以耳部疼痛,鼓膜穿孔,耳內流膿,聽力下降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疾病。相當于化膿性中耳炎,是耳科常見病,多發(fā)病,尤多發(fā)于小兒。膿耳多因風熱濕邪侵襲,肝、膽、脾、 腎臟腑功能失調所致。初發(fā)者起病急,耳內疼痛,脹悶,聽力障礙,或有耳鳴。隨病情發(fā)展,耳疼加劇,呈跳痛,或如鉆痛、刺痛,痛引頭腦,全身可有畏寒發(fā)熱等癥。小兒患病全身癥狀較重,多有高熱,啼哭,抓耳,搖頭,煩躁不安,拒食甚至耳后紅腫等,鼓膜穿孔溢膿后,則耳痛及全身癥狀迅即減輕。病久則以耳內流膿反復難愈,不同程度聽力減退為主要表現。目前, 治療膿耳的方法一般都采用抗生素治療和藥液滴入治療,這兩種治療極易造成對藥物的依賴性,治療不徹底,復發(fā)幾率高。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就是針對膿耳問題,提供了一種治療膿耳的中藥制備方法,通過日常的飲用,達到了治療膿耳的目的,使其不再復發(fā),組方簡單,經濟實惠。本發(fā)明原料由下列成分組成當歸、板藍根、白芍、元參、金銀花、炒桅子、花粉、柴胡、石菖蒲和水組成,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制備而成當歸40克、板藍根 10克、白芍40克、元參40克、金銀花10克、炒桅子10克、花粉15克、柴胡6克、石菖蒲6克和水1000克。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一步說明實施例I.按下述重量配比采購原料當歸40克、板藍根10克、白芍40克、元參40克、金銀花10克、炒桅子10克、花粉 15克、柴胡6克、石菖蒲6克和水1000克。2.取當歸、板藍根、白芍、元參、金銀花、炒桅子、花粉、柴胡、石菖蒲放在水中浸泡 30分鐘。3.將藥物放在砂鍋、陶瓷或者瓦罐之類的器皿里(不可以用鐵鍋和鋁鍋),煎第一遍時,用大火加熱到100°c左右時,改用小火加熱20分鐘,將藥湯倒在器皿里。4.煎第二遍的方法同第一遍一樣,只是時間可以稍微短一些。煎完以后,把兩次煎出的藥湯混合在一起,總量在300-400毫升。5.溫服,一天一劑,早晚飯后兩次分服,小兒減量服,對于服藥困難的患者可少量多次的分服,4天一個療程,服用1-2個療程可痊愈。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膿耳的中藥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制備而成 當歸40克、板藍根10克、白芍40克、元參40克、金銀花10克、炒桅子10克、花粉15克、柴胡6克、石菖蒲6克和水1000克。
2.一種治療盜汗的中藥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按下列方法制備(1)按下述重量配比采購原料當歸40克、板藍根10克、白芍40克、元參40克、金銀花10克、炒桅子10克、花粉15 克、柴胡6克、石菖蒲6克和水1000克。(2)取當歸、板藍根、白芍、元參、金銀花、炒桅子、花粉、柴胡、石菖蒲放在水中浸泡30 分鐘。(3)將藥物放在砂鍋、陶瓷或者瓦罐之類的器皿里(不可以用鐵鍋和鋁鍋),煎第一遍時,用大火加熱到100°C左右時,改用小火加熱20分鐘,將藥湯倒在器皿里。(4)煎第二遍的方法同第一遍一樣,只是時間可以稍微短一些。煎完以后,把兩次煎出的藥湯混合在一起,總量在300-400毫升。(5)溫服,一天一劑,早晚飯后兩次分服,小兒減量服,對于服藥困難的患者可少量多次的分服,4天一個療程,服用1-2個療程可痊愈。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是一種治療膿耳的中藥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制備而成當歸40克、板藍根10克、白芍40克、元參40克、金銀花10克、炒梔子10克、花粉15克、柴胡6克、石菖蒲6克和水1000克,取當歸、板藍根、白芍、元參、金銀花、炒梔子、花粉、柴胡、石菖蒲放在水中浸泡30分鐘,煎完以后,把兩次煎出的藥湯混合在一起,總量在300-400毫升,將藥過濾,溫服,一天一劑,早晚飯后兩次分服,小兒減量服,對于服藥困難的患者可少量多次的分服,4天一個療程,服用1-2個療程可痊愈。
文檔編號A61K36/888GK102579723SQ201210080358
公開日2012年7月18日 申請日期2012年3月15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3月15日
發(fā)明者孔祥軍 申請人:孔祥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