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咳喘貼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發(fā)明是采用中草藥為原料制造成藥膏,貼敷于人體特定穴位治療兒童的咳喘疾病。
背景技術(shù):
本發(fā)明是為了用簡易的方法,將中草藥制作成的藥膏外貼敷于患兒體表面特定穴位,達(dá)到治療咳喘的目的。本發(fā)明采用的技術(shù)方案為采用中草藥桃仁、杏仁、浙貝母、桔梗、百部、前胡、桑白皮、柴胡、黃芪、半夏、膽南星,其重量配比依次為100:80 100:60 80:80 100:90 120:80 100:100 120:50 70:80 100 60 80 80 100 ;其制作工藝為首先將中草藥原料桃仁、杏仁、柴胡、黃芪和膽南星分別碾碎過80 120目篩再均勻混合;然后在半夏、桑白皮、桔梗、浙貝母、前胡和百部混合用水煎制,之后去除水份晾干,與桃仁、杏仁、柴胡、黃芩和膽南星的混合料再均勻混合封裝瓶內(nèi)待用,使用時將該散劑用醋調(diào)制糊狀,外貼敷于患兒體表面特定穴位。藥理桃仁、杏仁即可活血化瘀,促進(jìn)局部血液循環(huán),又為咳嗽平喘之要藥;半夏、膽南星同具燥濕化痰之效;桔梗、桑白皮、百部、前胡潤肺、祛痰止咳,瀉肺平喘;柴胡疏風(fēng)散熱;黃清肺散邪;浙貝母多用于風(fēng)熱、痰熱、咳嗽。以上諸熱合用,具有祛痰、 潤肺、止咳、瀉肺平喘、活血化瘀、疏風(fēng)散熱通便,對小兒風(fēng)熱咳嗽有很好的療效。用法每帖取藥粉3 5克,用醋拌勻成糊狀,分別外貼敷于膻中穴,雙肺腧穴各一貼,貼前用溫水擦拭干凈,每M小時換帖一次,換帖3 5次即可。對6個月以內(nèi)嬰兒、皮膚病及皮膚有創(chuàng)傷者禁用。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本藥貼采用“內(nèi)病外治”的嬰幼兒易接受的治療,避免了口服藥的困難和藥物的毒副作用。本藥貼對嬰幼兒咳喘治療有效率達(dá)90以上。
具體實施例方式例1、稱取桃仁100克,杏仁、桔梗、前胡、黃芩和膽南星各80克,浙貝母和半夏各 60克,百部90克,桑白皮100克,柴胡50克,;其制作工藝為首先將桃仁、杏仁、柴胡、黃芩和膽南星清洗晾干,分別碾壓后過80 120目篩,再均勻混合;再將半夏、桑白皮、桔梗、浙貝母、前胡和百部混合后用水煎制去除水分晾干,再與桃仁、杏仁、柴胡、黃芩和膽南星的混合再均勻混合后裝于瓶內(nèi)待用。使用時取出一定量的該散劑用醋調(diào)制糊狀外貼于敷于特定穴位,最后用紗布、膠布覆蓋固定即可。例2、稱取桃仁100克,杏仁、桔梗、前胡、黃芩和膽南星各90克,浙貝母和半夏各 70克,百部105克,桑白皮110克,柴胡60克,;其制作工藝于例1相同。例3、稱取桃仁100克,杏仁、桔梗、前胡、黃芩和膽南星各100克,浙貝母和半夏各 80克,百部120克,桑白皮120克,柴胡70克;其制作工藝于例1相同。臨床效果20000余例均以咳嗽為主訴,經(jīng)體格檢查,結(jié)合X光檢查,符合西醫(yī)“急性支氣管炎”診斷。(1)、療效標(biāo)準(zhǔn)
痊愈咳嗽消失,無喉間痰鳴音,雙肺無干濕性啰音。好轉(zhuǎn)咳嗽減輕,喉間少量痰鳴,雙肺呼吸音粗或偶聞痰鳴音。無效咳嗽不減,喉間痰鳴瘰瘰,雙肺聞及干濕性啰音。(2)、治療結(jié)果痊愈16000余例
有效3000余例無效1000余例總有效率95%以上。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咳喘貼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1)、采用中草藥桃仁、杏仁、浙貝母、桔梗、百部、前胡、桑白皮、柴胡、黃芪、半夏、膽南星,其重量配比依次為100:80 100:60 80:80 100:90 120:80 100:100 120:50 70:80 100:60 80:80 100 ;(2)、其制作工藝為首先將中草藥原料桃仁、杏仁、柴胡、黃芪和膽南星分別碾碎過 80 120目篩再均勻混合;然后在半夏、桑白皮、桔梗、浙貝母、前胡和百部混合用水煎制, 之后去除水份晾干,與桃仁、杏仁、柴胡、黃芩和膽南星的混合料再均勻混合封裝瓶內(nèi)待用。
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咳喘貼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時將該散劑用醋調(diào)制糊狀,外貼敷于患兒體表面特定穴位。
全文摘要
一種咳喘貼的制作方法,采用中草藥原料為桃仁、杏仁、浙貝母、桔梗等十?dāng)?shù)種,按一定重量配比制作。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本藥貼采用“內(nèi)病外治”的嬰幼兒易接受的治療,避免了口服藥的困難和藥物的毒副作用。本藥貼對嬰幼兒咳喘治療有效率達(dá)90以上。
文檔編號A61P11/14GK102284032SQ20111023991
公開日2011年12月21日 申請日期2011年8月22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11年8月22日
發(fā)明者丁文田 申請人:丁文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