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便攜式電子血壓儀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便攜式電子血壓儀,特別是涉及一種利用袖帶來收納電子血 壓儀主體的便攜式電子血壓儀。
背景技術:
中國專利申請CN200920096393. 5公開了一種電子血壓計,其特征在于設有袖帶 倉。在使用時,拉開袖帶倉并從中取出袖帶;在攜帶運輸時,將袖帶卷起并收納在袖帶倉內。 通過袖帶倉與主體的緊湊配合,實現了小型化設計。但是,該實用新型在制造時要求額外設 計一個袖帶倉,增加了模具數量,從而增加了制造成本。另外,該實用新型雖然在小型化方 面做出了貢獻,但是沒有解決袖帶的簡便更換。而且在使用之后,必須將袖帶收納在極為狹 小的空間內,才能攜帶運輸,然而這一收納過程需要花費很長時間,造成使用感受不佳。
實用新型內容基于上述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出了一種便攜式電子血壓儀,這 種便攜式電子血壓儀克服了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并且結構簡單,成本低廉。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便攜式電子血壓儀,其包括 電子血壓儀主機、袖帶和連接在所述電子血壓儀主機和所述袖帶之間的連接軟管,所述袖 帶具有至少兩個保持件,其中,所述電子血壓儀主機的長度小于所述袖帶的長度,所述電子 血壓儀主機的寬度小于所述袖帶的寬度,其特征在于,所述袖帶還包括袖帶套、氣囊、提手 和連接部,其中,所述提手連接在所述袖帶套的一端,所述連接部連接在所述袖帶套的另一 端。優(yōu)選的是,所述袖帶還包括側向結合部,使得所述袖帶套可以在兩側以密封方式或非密 封方式結合。另外優(yōu)選的是,所述袖帶套以可拆卸的方式包裹所述氣囊。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所述便攜式電子血壓儀具有工作狀態(tài)和收納狀態(tài), 在所述工作狀態(tài)下,所述袖帶卷繞在手臂上并通過所述至少兩個保持件保持;在所述收納 狀態(tài)下,所述電子血壓儀主機被所述袖帶套包圍,其中,位于所述袖帶套一端的所述提手與 位于所述袖帶套另一端的所述連接部彼此連接。優(yōu)選的是,所述袖帶套在兩側分別通過彼 此相鄰的側向結合部結合。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第三方面,所述保持件是魔術貼或尼龍粘扣。采用多個保持件 方便了血壓測量。在卷繞在手臂上之時,這些保持件通過彼此配合將袖帶緊密地保持在手 臂上。同時魔術貼或尼龍粘扣是成本低廉而實用的產品,而且便于生產加工。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第四方面,所述側向結合部是拉鏈、魔術貼、扣子和/或尼龍粘 扣。優(yōu)選的是,在設置有側向結合部的實施方式中,所述側向結合部能夠快速可靠地在側向 彼此連接,從而形成容納電子血壓儀主機的容納腔體。該容納腔體還具有一定的防塵作用。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便攜式電子血壓儀巧妙地利用袖帶兼做收納袋,一方面實現了 緊湊的結構,另一方面有效降低了成本,特別是減少了制造所需的精密模具,并且易于清潔 保養(yǎng)。同時,由于袖帶具有可更換的袖帶套,因此可以方便地更換被污損的袖帶套。如果采用可拆洗的袖帶套,那么使用成本就得到了進一步的降低。另外,由于在側向采用了側向結 合部,因此在收納狀態(tài)下,對該便攜式電子血壓儀具有一定程度的保護作用,具有防震、防 塵性能。最后,由于側向結合部是如拉鏈、扣子、魔術貼和/或尼龍粘扣這樣的便于操作的 部件,因此從工作狀態(tài)轉換至收納狀態(tài)是非常簡單的工作,不會給操作者帶來困難。
下面根據附圖結合實施例進一步闡述本實用新型。圖中圖1示出處于收納狀態(tài)的便攜式電子血壓儀;圖2示出處于收納狀態(tài)的便攜式電子血壓儀,其中,連接部和側向結合部均已經 被打開;圖3示出處于工作狀態(tài)的便攜式電子血壓儀;圖4以示意方式示出展開后的便攜式電子血壓儀;圖5示出用手提起該便攜式電子血壓儀的狀態(tài);以及圖6單獨示出該便攜式電子血壓儀的電子血壓儀主機。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來說明本實用新型的便攜式電子血壓儀。圖1至圖5示出了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便攜式電子血壓儀。根據一個優(yōu)選實施方式, 該便攜式電子血壓儀包括電子血壓儀主機6、袖帶和連接在所述電子血壓儀主機6和所述 袖帶之間的連接軟管1,所述袖帶具有至少兩個保持件5,其中,所述電子血壓儀主機6的長 度小于所述袖帶的長度,所述電子血壓儀主機6的寬度小于所述袖帶的寬度。連接軟管1 一方面用于輸送壓縮空氣,另一方面也可以負責保護在電子血壓儀主機6和袖帶之間的電 子線路。電子血壓儀主機6例如包括血壓測定單元、控制單元、氣泵等主要部件。如圖6所 示,在電子血壓儀主機6表面設置有由例如液晶等構成的顯示單元和各種操作單元。所述 袖帶還包括袖帶套(未示出)、氣囊(未示出)、提手3、連接部4和側向結合部2,其中,所 述提手3連接在所述袖帶套的一端,所述連接部4位于所述袖帶套的另一端,所述袖帶套以 可拆卸的方式包裹所述氣囊。圖2示出處于收納狀態(tài)的便攜式電子血壓儀。此時,連接部和側向結合部均已經 被打開,圖中可以看到收納在袖帶之內的電子血壓儀主機6。圖4以純粹示意方式示出展開后的便攜式電子血壓儀。此時,可以看到兩個保持 件5。這兩個保持件5在袖帶卷繞至手臂時相互配合,從而可以將袖帶緊密地保持在使用者 手臂上。根據一個優(yōu)選實施方式,所述便攜式電子血壓儀具有工作狀態(tài)和收納狀態(tài)。圖3 示出處于工作狀態(tài)的便攜式電子血壓儀,在所述工作狀態(tài)下,所述袖帶卷繞在手臂上并通 過所述至少兩個保持件5保持。圖5示出使用者用手提起該便攜式電子血壓儀,此時為收 納狀態(tài)下。在收納狀態(tài)下,電子血壓儀主機6被所述袖帶套包圍,其中,位于所述袖帶套一 端的所述提手3與位于所述袖帶套另一端的所述連接部4彼此連接,并且所述袖帶套在兩 側分別通過彼此相鄰的側向結合部2結合。根據一個未示出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所述保持件5是魔術貼或尼龍粘扣。采用多個這種保持件方便了血壓測量。在卷繞在手臂上之時,這些保持件5通過彼此配合將袖帶緊 密地保持在手臂上。同時魔術貼或尼龍粘扣是成本低廉而實用的產品,便于生產加工。根據一個未示出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所述側向結合部2是拉鏈、扣子、魔術貼和/或 尼龍粘扣。側向結合部2能夠快速可靠地在側向彼此連接,從而形成容納電子血壓儀主機 6的容納腔體。該容納腔體具有一定的防震、防塵作用。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便攜式電子血壓儀巧妙地利用袖帶兼做收納袋,一方面實現了 緊湊的結構,另一方面有效降低了成本,特別是減少了精密的模具,并且易于清潔保養(yǎng)。同 時,由于袖帶具有可更換的袖帶套,因此可以方便地更換被污損的袖帶套。如果采用可拆洗 的袖帶套,那么使用成本就得到了進一步的降低。另外,由于在側向采用了側向結合部,因 此在收納狀態(tài)下,該便攜式電子血壓儀具有一定程度的防震、防塵性能。最后,由于側向結 合部是如拉鏈、扣子、魔術貼和/或尼龍粘扣這樣的便于操作的部件,因此從工作狀態(tài)轉換 至收納狀態(tài)是非常簡單的工作,不會給操作者帶來困難。本文中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精神作的舉例說明。本實用新型 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做各種修改或補充或采用類似的方 式加以替代或者將各種特征進行不同組合,但不會偏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權 利要求書所定義的范圍。
權利要求一種便攜式電子血壓儀,其包括電子血壓儀主機(6)、袖帶和連接在所述電子血壓儀主機(6)和所述袖帶之間的連接軟管(1),所述袖帶具有至少兩個保持件(5),其中,所述電子血壓儀主機(6)的長度小于所述袖帶的長度,所述電子血壓儀主機(6)的寬度小于所述袖帶的寬度,其特征在于,所述袖帶還包括袖帶套、氣囊、提手(3)和連接部(4),其中,所述提手(3)連接在所述袖帶套的一端,所述連接部(4)連接在所述袖帶套的另一端。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便攜式電子血壓儀,其特征在于,所述袖帶還包括側向結合部⑵。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便攜式電子血壓儀,其特征在于,所述側向結合部(2)是拉鏈、 魔術貼、扣子和/或尼龍粘扣。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便攜式電子血壓儀,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件(5)是魔術貼或尼 龍粘扣。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便攜式電子血壓儀,其特征在于,所述袖帶套以可拆卸的方式 包裹所述氣囊。
6.如權利要求1至5中任一項所述的便攜式電子血壓儀,其特征在于,所述便攜式電 子血壓儀具有工作狀態(tài)和收納狀態(tài),在所述工作狀態(tài)下,所述袖帶卷繞在手臂上并通過所 述至少兩個保持件(5)保持;在所述收納狀態(tài)下,所述電子血壓儀主機(6)被所述袖帶套包 圍,其中,位于所述袖帶套一端的所述提手(3)與位于所述袖帶套另一端的所述連接部(4) 彼此連接。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便攜式電子血壓儀,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收納狀態(tài)下,所述袖帶 套在兩側分別通過彼此相鄰的側向結合部(2)結合。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便攜式電子血壓儀,其包括電子血壓儀主機(6)、袖帶和連接在所述電子血壓儀主機(6)和所述袖帶之間的連接軟管(1),所述袖帶具有至少兩個保持件(5),其中,所述電子血壓儀主機(6)的長度小于所述袖帶的長度,所述電子血壓儀主機(6)的寬度小于所述袖帶的寬度,其特征在于,所述袖帶還包括袖帶套、氣囊、提手(3)和連接部(4),其中,所述提手(3)連接在所述袖帶套的一端,所述連接部(4)連接在所述袖帶套的另一端,所述袖帶套以可拆卸的方式包裹所述氣囊。該便攜式電子血壓儀制造成本低、結構緊湊,攜帶方便,易于清潔保養(yǎng)。
文檔編號A61B5/0225GK201641993SQ20102016406
公開日2010年11月24日 申請日期2010年4月20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4月20日
發(fā)明者趙穎 申請人:北京印刷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