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用于治療幼兒暑濕型感冒的外用藥水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外用藥水。
背景技術:
嬰幼兒感冒時,由于不懂事,服藥非常困難,而打針或靜脈注射既不安全,更增加幼兒的痛苦。市面現有的退熱貼僅僅是采用物理散熱的方法降溫,目的在于退熱而沒有從根本上治療感冒。發(fā)明內容本發(fā)明目的是公開一種用于治療幼兒暑濕型感冒的外用藥水。本發(fā)明的外用藥水,按質量計其組成為具有治療暑濕型感冒功效的的中藥提取液40-60,薄荷油2-10,廣藿香油2-10,酒精30-50。其中的具有治療暑濕型感冒功效的中藥提取液是以生半夏、茯苓、大黃、陳皮、厚樸各1份加10-20份水經過熬煮過濾和濃縮取得的2份藥液。在上述的退熱藥水中,還可按-5%的質量百分比加入對乙酰氨基酚。使用時,將退熱藥水倒在具有吸附性的紗布或餐紙上,使其輕微濕潤,然后覆蓋在患兒額頭上,或輕擦腋下,藥水干了時可補充藥水保持濕潤。本發(fā)明采用透皮吸收技術,就其成分而言,生半夏、茯苓、大黃、陳皮、厚樸為化濕和中、祛暑的中藥,廣藿香油具有化濕祛暑和解表功效,薄荷油具有解表功效,對乙酰氨基酚是退熱常用藥。結合使用時,薄荷油能夠促進中藥成分和乙酰氨基酚的透皮吸收;廣藿香油能夠促進其他成分的透皮吸收,自身也容易被透皮吸收產生化濕祛暑解表功效。而酒精溶液既是其他成分的溶劑,能夠幫助其他成分進行透皮吸收,同時使用后能夠在皮膚上產生物理降溫的作用。所以,本發(fā)明的外用藥水,既具有物理降溫退熱效果,并能夠以中藥化濕祛暑,解表和中,內外同治,標本同治,對治療幼兒暑濕型的感冒具有明顯療效,有效率在 90%以上,而且由于采用透皮吸收,不需內服,特別適合于嬰幼兒使用。值得注意的是,治療暑濕型感冒常用的十滴水,因其中含有生姜、桂皮、辣椒等,外用時會導致用藥處的皮膚發(fā)熱發(fā)紅,感覺很不舒服,特別對于處在發(fā)熱狀態(tài)的幼兒是不可使用的。
具體實施例方式實施例1 1、選取生半夏、茯苓、大黃、陳皮、厚樸各1公斤,切碎后加入10公斤水浸泡3小時,加熱煮3小時,倒出藥液,再加入5公斤水煮1小時,倒出藥液。合并兩次藥液,過濾去藥渣。再將藥液靜置3小時讓其沉淀,取上面清液。再將清液加熱使藥液蒸發(fā)濃縮,當藥液濃縮至約2公斤時,冷卻至室溫備用。2、在1。6公斤的酒精中,加入0。2公斤的廣藿香油和0。2公斤的薄荷油,攪拌使充分溶解。再將上述第1所取得的2公斤中藥液加入,充分混合,得到約4公斤的藥水。3、將所制得的藥水裝在密封玻璃瓶中,即為本發(fā)明的外用退熱藥水。實施例2:在第1實施例第2步驟所取得的退熱藥水中,加入0。1公斤的對乙酰氨基酚,充分混合溶解后再進行裝瓶。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于治療幼兒暑濕型感冒的外用藥水,按質量計其組成為具有治療暑濕型感冒功效的的中藥提取液40-60,薄荷油2-10,廣藿香油2-10,酒精30-50。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用于治療幼兒暑濕型感冒的外用藥水,其中的具有治療暑濕型感冒功效的中藥提取液是以生半夏、茯苓、大黃、陳皮、厚樸各1份加10-20份水經過熬煮、過濾、濃縮取得的2份藥液。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用于治療幼兒暑濕型感冒的外用藥水,在所述外用藥水中,還按-5%的質量百分比加入對乙酰氨基酚。
全文摘要
一種用于治療幼兒暑濕型感冒的外用藥水,提取生半夏、茯苓、大黃、陳皮、厚樸等中藥成分,加上薄荷油、廣藿香油、酒精等制成藥水。本發(fā)明采用透皮吸收技術,使用時將藥水倒在具有吸附性的紗布或餐紙上,使其輕微濕潤,然后覆蓋在患兒額頭或輕擦腋下,既能夠具有物理降溫退熱效果,并能夠以藥物通過透皮吸收后,具有化濕祛暑,解表和中,內外同治,標本同治,對治療暑濕型感冒具有明顯療效,而且透皮吸收,不用內服,特別適合于嬰幼兒使用。
文檔編號A61P11/00GK102205015SQ20101029870
公開日2011年10月5日 申請日期2010年9月24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9月24日
發(fā)明者徐柔云 申請人:徐柔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