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苯二酚類化合物在制備抗補體藥物中的用途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屬中藥制藥領域,涉及草果中的苯二酚類化合物在制備抗補體藥物中的新 用途。
背景技術:
補體系統(tǒng)的過度激活會引發(fā)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急性呼吸窘迫綜 合征等多種疾病。抗補體藥物研究多年來一直是世界藥學研究的熱點和重點。目前對此 類疾病尚無理想的治療藥物,因此臨床上急需高效、低毒、專一的新型補體抑制劑。直接從 天然產物中研究開發(fā)補體抑制劑的成本低,并且大多數(shù)活性成分作為天然產物的一部分可 以直接被機體消化吸收,因此近年來從天然來源中尋找新的具有抗補體活性的藥物受到人 們越來越多的關注。國內外的學者從包括海洋生物在內的天然產物中分離得到一些的具 有補體系統(tǒng)抑制作用的單體化合物,為抗補體藥物的研究與開發(fā)提供了廣闊的前景。姜科 (Zingiberaceae)豆蔻屬(Amomum)植物作為日常生活中必備的香料植物,也是我國傳統(tǒng)的 中藥材。本屬植物化學成分復雜,主要含有揮發(fā)油、黃酮、苯酚衍生物等成分,其中揮發(fā)油類 化合物作為主要成分具有燥濕散寒、除痰截瘧、消食化積功效,黃酮類化合物具有抗氧化作 用。草果為豆蔻屬(Amomum)植物草果(Amomum tsao-ko Crevost et Lemaire)的干 燥成熟果實,性溫、味辛,入脾胃兩經(jīng),具有燥濕散寒、除痰截瘧、消食化積功效,在臨床上可 單獨使用或與其他中藥合用用于治療咽喉腫痛、肝炎、肝膿腫等疾病。近年來對草果的研究 僅集中在化學成分的分離及結構鑒定上,從中分離得到了一些黃酮類、苯酚類化合物,但是 迄今為止尚未見對補體系統(tǒng)具有抑制作用的化合物的報道。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具有抗補體活性的物質,具體涉及草果中的苯二酚類化合物 在制備抗補體藥物中的新用途。特別涉及其中的化合物鄰苯二酚(1)、對苯二酚0)、3_甲 氧基-鄰苯二酚(3)、2_甲氧基-間苯二酚G)、2-甲氧基-對苯二酚(5)在制備抗補體藥 物中的用途。本發(fā)明應用現(xiàn)代藥理篩選方法,對植物藥中抗補體活性物質進行研究,從姜科豆 蔻屬(Amomum)植物草果(Amomum tsao-ko Crevost et Lemaire)果實中分離得到苯二酚 類活性物質并經(jīng)實驗證實,其對補體系統(tǒng)的經(jīng)典途徑和旁路途徑均有較強的抑制作用。本發(fā)明的活性苯二酚類化合物具有式I的化學結構權利要求
1.式I的苯二酚類化合物在制備抗補體藥物中的用途,
2.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途,其中所述的苯二酚類化合物通過下述步驟制備①取草果果實粗粉,用50%乙醇室溫冷浸,合并提取液濃縮至無醇味,提取液加水稀 釋,正丁醇萃取,合并正丁醇萃取液濃縮至干即得正丁醇部位;②正丁醇部位經(jīng)ΑΒ-8型大孔吸附樹脂處理,50%乙醇洗脫部位干法上樣進行硅膠柱 色譜,以石油醚(60 90°C)、石油醚-丙酮、丙酮梯度洗脫,所得流分以不同洗脫劑進行反 復硅膠柱色譜,分離得到所述的化合物。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屬中藥制藥領域,涉及式1的苯二酚類化合物的藥物新用途。本發(fā)明從姜科豆蔻屬植物草果(Amomum tsao-ko Crevost et Lemaire)果實中提取活性物質苯二酚類化合物并通過體外抗補體活性評價試驗證實其對補體系統(tǒng)的經(jīng)典途徑和旁路途徑具有顯著的抑制作用。所述化合物對補體系統(tǒng)的經(jīng)典途徑抑制作用CH50為61±12μg/ml~91±19μg/ml,對旁路途徑抑制作用的AP50為58±17μg/ml~121±18μg/ml。本發(fā)明的苯二酚類化合物可制備抗補體藥物。
文檔編號A61P29/00GK102048714SQ200910197919
公開日2011年5月11日 申請日期2009年10月29日 優(yōu)先權日2009年10月29日
發(fā)明者金家宏, 陳道峰 申請人:復旦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