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治療中風的藥物及其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屬于中藥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腦血管性疾病是臨床上內(nèi)科的常見病和多發(fā)病,中醫(yī)學統(tǒng)稱為中風,腦血栓形成(血瘀證)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其主要發(fā)病學基礎是腦血管血栓形成而導致的腦梗塞產(chǎn)生腦損傷,為腦血管病中最常見的一種。而多發(fā)于中老年,無顯著的性別差異,流行病學調(diào)查表明,該病有低齡化傾向,也是目前死亡率和致殘率較高的疾病,特別在我國因此病致死、致殘人數(shù)眾多,使人們的生存質(zhì)量明顯下降。我國此類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速度更是驚人,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作壓力的增加,社會競爭的激烈,城市人群中腦中風的發(fā)病人數(shù)和住院人數(shù)已升至內(nèi)科疾病的首位。
腦血栓形成是指由于腦動脈壁病損,血液成分改變或血液流變學異常、血液動力學改變等因素而形成的血栓,致使腦動脈腔明顯狹窄甚至閉塞,引起的閉塞血管供應范圍的局部腦組織梗死,是急性腦血管病中最常見的,發(fā)病率最高的類型,約占全部急性腦血管病的40%,有腦動脈硬化、高血脂癥和糖尿病者最易發(fā)病,多在安靜休息狀態(tài)或夜間睡眠中發(fā)病,常有暫短性腦缺血發(fā)作癥狀,以后進展為偏癱,大多數(shù)病人發(fā)病時無明顯的意識障礙,無頭痛,惡心、嘔吐等癥狀,病情可進行性加重,當大面積腦梗死發(fā)生或病變累及腦干時可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如合并腦水腫,可出現(xiàn)顱內(nèi)壓增高癥狀。
因此腦血管性疾病的預防和治療任務十分艱巨,開發(fā)用于腦血管疾病治療的藥物,滿足臨床的需要,不僅有直接的經(jīng)濟效益,通過改善病人健康狀況,提高人口健康水平同樣具有廣泛的社會效益。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治療中風的藥物及其制備方法,以滿足腦血管性疾病的預防和治療的臨床需要,適用于腦血栓形成瘀血阻絡、中經(jīng)絡證的治療。
本發(fā)明中藥藥物,方中君藥抱莖苦荬菜為長白山特有的中藥材之一,性味苦,辛平、具有散瘀止痛、活血、鎮(zhèn)痛、鎮(zhèn)靜、解痙等功能,含有黃酮類化合物,對心管系統(tǒng)具有明顯的影響。藥理實驗研究表明,苦蝶子可明顯增加腦血流量,改善腦循環(huán),對微循環(huán)障礙有明顯的治療作用,能使毛細血管血流加速,使已停滯的血流重新恢復流動,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體外給藥對ADP和膠原誘導的血小板聚集有顯著的抑制作用,增強纖維蛋白溶解酶的活性,并具有明顯的抗炎、鎮(zhèn)痛、鎮(zhèn)靜作用,毒性較低,大鼠口服生藥32g/kg,長期給藥未見毒性反應。方中赤芍為臣藥,味苦,性涼,具有活血通絡之功效,是治療血瘀證的特選藥物之一,赤芍主破散,主通利,除血痹,破堅積,祛凝滯之血,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表明,赤芍中含有芍藥苷,具有顯著的擴血管作用,對ADP和膠原誘導的家兔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對體外血栓形成具明顯的抑制作用;明顯延長兔血漿復鈣時間,降低高脂家兔血小板胞漿游離鈣的含量,提高紅細胞膜Ca2+-ATP活性。紅花為佐藥味辛、苦、性溫,功能,活血通經(jīng)、祛瘀止痛,紅花為破血、行血、和血、調(diào)血之藥,善通利經(jīng)脈,為血中之氣藥,能瀉而又能補。藥理實驗研究表明紅花具有明顯的抗凝血作用,紅花中的紅花黃色素對ADP和膠原誘導的血小板聚集有顯著的抑制作用,對大鼠體外纖維蛋白血栓形成有明顯的抑制作用,能明顯延長家兔血漿復鈣時間,凝血酶原時間性和凝血酶時間。并能明顯提高動物的耐缺氧能力,對急性乏氧性腦病動物模型有保護作用,不僅能提高其生存率,病理學、腦組織化學檢查均有明顯的改善作用。并可明顯的減輕腦梗塞后動物腦水腫,減少腦組織Ca2+、Na+的增加,減輕梗塞腦組織的損傷程度。紅花毒性較低,小鼠口服LD50為20g/kg以上,長期毒性試驗研究未見明顯的毒性反應。水蛭為使藥味咸苦,性平,具有破血通經(jīng),逐瘀消栓等功效,主要藥效學物質(zhì)為水蛭素,藥理實驗研究表明,水蛭具有明顯的抗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作用,水蛭素能抑制凝血酶同血小板的結合,促進凝血酶與血小板的解離,抑制血小板受凝血酶刺激和誘導的反應,對血栓形成有明顯的抑制作用,能明顯的延長電刺激大鼠頸動脈閉塞性血栓形成的時間,對靜脈血栓形成也有明顯的抑制作用。水蛭還有明顯的溶栓作用,給家兔靜脈注射水蛭素,對已形成的的血栓有溶解作用,水蛭對血液流變學也有明顯的影響,能使血流流變學異常大鼠的全血粘度、血漿粘度及纖維蛋白原含量下降,對實驗性腦缺血損傷動物的腦水腫有明顯的改善作用,緩解顱內(nèi)壓升高,改善腦循環(huán),促進腦神經(jīng)功能的恢復。
本發(fā)明藥物組分的用量也是經(jīng)過發(fā)明人進行大量摸索總結得出的,各組分用量為在下述重量范圍內(nèi)都具有較好療效抱莖苦荬菜550份~650份,赤芍550份~650份,紅花350份~450份,水蛭70份~90份。
優(yōu)選為抱莖苦荬菜600份,赤芍600份,紅花400份,水蛭80份。
本發(fā)明藥物可以采用中藥制劑的常規(guī)方法制備成任何常規(guī)內(nèi)服制劑。優(yōu)選地本發(fā)明藥物活性組分的制備方法如下四味中藥,取水蛭及30%量紅花粉碎成細粉;抱莖苦菜、赤芍加7~9倍量水煎煮2~3次,每次2~3小時,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減壓濃縮至50℃時相對密度1.10-1.15的清膏,加入乙醇使醇濃度達60%~70%,攪拌均勻,于4℃靜置24小時,濾過,備用;剩余紅花加入8~10倍量80%~90%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1小時,合并提取液,與上述水煎醇沉提取液合并,減壓回收乙醇并濃縮至50℃測相對密度1.30-1.35的稠膏;水蛭及紅花細粉與上述稠膏混勻,減壓干燥,粉碎成細粉。
優(yōu)選為取水蛭及30%量紅花粉碎成細粉。抱莖苦荬菜、赤芍加8倍量水煎煮3次,每次2小時,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減壓濃縮至相對密度1.10-1.15(50℃)的清膏,加入乙醇使醇濃度達65%,攪拌均勻,靜置24小時(4℃),濾過,備用。剩余紅花加入10倍量80%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1小時,合并提取液,與上述水煎醇沉提取液合并,減壓回收乙醇并濃縮至相對密度1.30-1.35(50℃)的稠膏。水蛭及紅花細粉與上述稠膏混勻,減壓干燥,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分裝,制成1000粒,即得。
本發(fā)明藥物的活性組分可以加入制備不同劑型時所需的各種常規(guī)輔料,如崩解劑、潤滑劑、粘合劑等以常規(guī)的中藥制劑方法制備成任何一種常用口服劑型,如顆粒劑、丸劑、散劑、片劑、膠囊劑、口服液等。
本發(fā)明在中醫(yī)理論指導下,以活血化瘀,通經(jīng)活絡為組方原則,以抱莖苦荬菜為君藥,輔以赤芍、紅花等中藥組成處方,主要用于腦血栓形成(瘀血阻絡,中經(jīng)絡證)的治療,處方中藥對腦血栓形成及腦缺血所致的腦組織損傷均有明顯改善作用,同時具有明顯的鎮(zhèn)痛、抗炎、鎮(zhèn)靜等作用,這些功能對于腦組織損傷的治療和恢復是比較的重要的。本發(fā)明組方合理,工藝合理可行,藥效作用明確、毒副作用低、臨床服用量小,可靠、方便。臨床成人口服劑量成藥為3.6g/天,即70kg體重成人0.5g0.28g·kg-1體重/天(折合生藥量0.28g0.28g·kg-1體重)。療程為4周。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通過有關具體的實施例和試驗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的闡述,但不受限于此。
實施例1本發(fā)明顆粒劑的制備抱莖苦荬菜550克,赤芍550克,紅花350克,水蛭70克。
四味中藥,取水蛭及30%量紅花粉碎成細粉。抱莖苦菜、赤芍加7倍量水煎煮2次,第一次3小時,第二次2小時,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減壓濃縮至50℃時相對密度1.10-1.15的清膏,加入乙醇使醇濃度達60%,攪拌均勻,于4℃靜置24小時,濾過,備用;剩余紅花加入8倍量90%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1小時,合并提取液,與上述水煎醇沉提取液合并,減壓回收乙醇并濃縮至50℃測相對密度1.30-1.35的稠膏;水蛭及紅花細粉與上述稠膏混勻,減壓干燥,粉碎成細粉,加入常規(guī)輔料制粒。
實施例2本發(fā)明膠囊劑的制備抱莖苦荬菜600克,赤芍600克,紅花400克,水蛭80克。
取水蛭及30%量紅花粉碎成細粉。抱莖苦荬菜、赤芍加8倍量水煎煮3次,每次2小時,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減壓濃縮至相對密度1.10-1.15(50℃)的清膏,加入乙醇使醇濃度達65%,攪拌均勻,靜置24小時(4℃),濾過,備用;剩余紅花加入10倍量80%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1小時,合并提取液,與上述水煎醇沉提取液合并,減壓回收乙醇并濃縮至相對密度1.30-1.35(50℃)的稠膏。水蛭及紅花細粉與上述稠膏混勻,減壓干燥,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分裝入膠囊,制成1000粒。
實施例3本發(fā)明片劑的制備抱莖苦荬菜650克,赤芍650克,紅花450克,水蛭90克。
四味中藥,取水蛭及30%量紅花粉碎成細粉。抱莖苦菜、赤芍加9倍量水煎煮3次,第一次3小時,第二次2小時,第三次2小時,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減壓濃縮至50℃時相對密度1.10-1.15的清膏,加入乙醇使醇濃度達70%,攪拌均勻,于4℃靜置24小時,濾過,備用;剩余紅花加入9倍量85%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1小時,合并提取液,與上述水煎醇沉提取液合并,減壓回收乙醇并濃縮至50℃測相對密度1.30-1.35的稠膏;水蛭及紅花細粉與上述稠膏混勻,減壓干燥,粉碎成細粉,加入片劑的常規(guī)輔料,壓片。
本發(fā)明藥效學研究結果及評價。
實驗動物(1)小鼠由長春高新醫(yī)學動物實驗研究中心提供。SCXK-(吉)2003-0004。
(2)大鼠由長春高新醫(yī)學動物實驗研究中心提供。SCXK-(吉)2003-0004。
(3)犬普通健康家犬,雌雄不限,體重12-15kg.由長春高新醫(yī)學動物實驗研究中心提供。
實驗藥品1、本發(fā)明藥品(以下簡稱蝶脈通栓膠囊)長春中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新藥中心藥學實驗室提供,規(guī)格0.3g/粒。批號0307052、腦栓康復膠囊吉林省長源藥業(yè)有限公司產(chǎn)品,規(guī)格0.3g/粒。批號200311023、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ATP酶測試藥盒由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提供。
4、TXB2、6-Keto-PGF1a測試藥盒解放軍總醫(yī)院科技開發(fā)中心放免所提供,批號20030228。。
5、ADP上海伯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產(chǎn)品,批號030619。
6、血漿凝血酶原(PT)和血漿凝血酶(TT)試劑由上海醫(yī)科大學華山醫(yī)院技協(xié)試劑所提供。
7、枸櫞酸鈉北京化工廠,批號20020306。
8、戊巴比妥鈉上?;瘜W試劑分裝廠,批號20000612。
9、肝素上海衛(wèi)輝試劑廠,批號20012010。
10、鹽酸腎上腺素北京市永康藥業(yè)有限公司,批號020813。
實驗儀器1、八道生理記錄儀RM-6000,日本光電。
2、電磁血流量計HFV-3200,日本光電。
3、腦立體定位儀江灣二型,上海第四軍醫(yī)大學產(chǎn)品。
4、電子天秤MP-120-1,上海第二天秤儀器廠。
5、7550-紫外-可見光分光度計上海分析儀器廠產(chǎn)品。
6、96智能血液凝集儀上海通用機電技術研究所產(chǎn)品。
7、實驗性體內(nèi)血栓形成測定儀BT87-3型,包頭醫(yī)學院產(chǎn)品。
8、微量電子天秤D-225,德國賽多利斯。
9、BV-100血液流變儀北京泰諾德新技術研究所。
10、DDL-5冷凍離心機上海安亭科學儀器廠。
11、FJ-2003PS γ放免記數(shù)儀西安核儀器廠。
實驗例1、蝶脈通栓膠囊對缺血再灌注大鼠腦損傷的影響本實驗采用大鼠四血管阻斷法復制大鼠全腦缺血再灌注腦損傷模型,觀察了蝶脈通栓膠囊對模型大鼠腦水腫的影響、腦組織Na-ATP酶的活性影響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的影響。
1、實驗方法取Wistar大鼠,雌雄各半,按四血管阻斷法復制大鼠腦缺血模型(即雙側椎動脈和雙側頸總動脈阻斷),麻醉下,將動物固定于腦立體定位儀的耳桿上,將頭向下30°,使動物頸部伸展,椎板處于水平位,分離椎旁肌,暴露第一頸翼孔,用小型電烙鐵(針狀),插入椎間孔灼燒椎動脈。另設假手術對照組(手術過程同上,但不灼燒椎動脈)。
術后24小時,取椎動脈結扎的大鼠50只,稱量并記錄體重后隨機分組,并按實驗設計劑量經(jīng)灌胃給藥。給藥劑量分別為(1)腦缺血模型組蒸餾水10mlkg-1體重;(2)陽性對照組(腦栓康復膠囊)1gkg-1體重;(3)蝶脈通栓膠囊高劑量組2gkg-1體重;(4)蝶脈通栓膠囊中劑量組1gkg-1體重。(5)蝶脈通栓膠囊低劑量組0.5gkg-1體重。另取10只大鼠(假手術)作為對照組,給予同體積蒸餾水。
連續(xù)給藥14天,給藥結束后,所有動物乙醚下麻醉,固定在大鼠手術臺上,手術分離雙側頸總動脈,并在大鼠清醒狀態(tài)下,用動脈夾夾住雙側頸總動脈造成大鼠全腦完全性缺血。15分鐘后放開,30分鐘后將動物處死,取腦,沿腦正中溝切開平分。一側腦用于測定腦組織ATP活力。測試時,取腦組織制成2%的組織勻漿液,分光光度法測定腦組織勻漿液ATP酶的活力和SOD活力,另一側腦稱濕重后,將腦放入烤箱內(nèi),100℃烤2小時,稱干重。分別計算腦指數(shù)(腦指數(shù)=腦重÷100克體重)和腦含水量〔(腦濕重-腦干重)/體重×100%〕。
統(tǒng)計學方法各組數(shù)據(jù)經(jīng)計算機處理,以均數(shù)加減標準差(x±s)表示,組間差異的顯著性檢驗用t檢驗。
2、實驗結果2.1蝶脈通栓膠囊對腦缺血再灌注大鼠腦組織ATP酶活力的影響蝶脈通栓膠囊2gkg-1體重和1gkg-1體重大鼠腦組織Na-ATP酶、Ca-ATP酶活力明顯高于模型對照組(P<0.05,0.01,0.001)。提示蝶脈通栓膠囊可以提高缺血腦組織的ATP酶活力,從而改善缺血腦組織的能量代謝。在減輕腦缺血對腦組織的損傷方面有一定意義。結果見表1。
表1 蝶脈通栓膠囊對腦缺血大鼠腦組織ATP酶活力的影響(x±s n=10)
與模型組比較*P<0.05,**P<0.01,***P<0.001。
2.2蝶脈通栓膠囊對腦缺血再灌注大鼠腦指數(shù)和腦含水量的影響結果表明,腦缺血模型組大鼠腦指數(shù)和腦含水量明顯高于假手術對照組(P<0.001)。蝶脈通栓膠囊高劑量組(2gkg-1體重)和中劑量組(1gkg-1體重)大鼠腦指數(shù)和腦含水量顯著低于腦缺血模型組(P<0.01,0.05)。提示蝶脈通栓膠囊對大鼠腦缺血所致的腦組織水腫有明顯的改善作用。結果見表2。
表2 對腦缺血動物腦組織含水量及腦指數(shù)的影響(x±s n=10)
與模型組比較*P<0.05,**P<0.01,***P<0.001。
2.3蝶脈通栓膠囊對腦缺血再灌注大鼠腦組織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的影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能夠催化超氧化物自由基,對機體細胞具有保護作用。實驗結果表明,蝶脈通栓膠囊對缺血大鼠腦組織SOD活力有明顯的影響。與假手術對照組比較,模型組大鼠腦組織SOD活力顯著下降(P<0.001)。蝶脈通栓膠囊給藥組大鼠腦組織SOD活力均明顯高于腦缺血模型組(P<0.001,0.05)。表明蝶脈通栓膠囊能夠明顯提高組織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從而對缺血組織細胞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結果見表3。
表3 蝶脈通栓膠囊對腦缺血大鼠腦組織SOD活力的影響(x±s n=10)
與模型組比較*P<0.05,**P<0.01,***P<0.001.
實驗例2、蝶脈通栓膠囊對動物腦血流量及腦血管阻力的影響1、實驗方法犬30只,雌雄各半,體重12-15kg,隨機分為對照組、蝶脈通栓膠囊高劑量組、蝶脈通栓膠囊中劑量組、蝶脈通栓膠囊低劑量組,每組6只。
3%戊巴比妥鈉,1ml·kg-1靜脈給藥麻醉。頸部手術分離氣管、一側頸總動脈及分枝,保留頸內(nèi)動脈,結扎其它分枝,剝離椎動脈。將電磁流量計探頭分別放置于頸總動脈上和椎動脈上,測量血流量,分離股動脈,插管接通八道生理記錄儀記錄血壓,心率等,連續(xù)記錄3小時變化。切開腹腔,分離十二指腸,插管以備給藥,經(jīng)十二指腸給藥,給藥劑量如下(1)蝶脈通栓膠囊高劑量組1.5gkg-1體重;(2)蝶脈通栓膠囊中劑量組1gkg-1體重;(3)蝶脈通栓膠囊低劑量組0.5gkg-1體重;(4)陽性對照組(腦栓康復膠囊)1gkg-1體重;(5)對照組等體積蒸餾水。
分別記錄動物頸動脈、椎動脈血流量,血壓變化。連續(xù)記錄3小時。實驗結束,處死動物,開顱取出全腦稱重,將全腦重量除以2,得一側腦重,按公式計算腦血流量。
腦血流量(ml/100gmin)=(頸動脈血流量ml/min+椎動脈血流量ml/min).100g/一側腦重(g)腦血管阻力(kPa.ml/100gmin)=血壓(kPa)/腦血流量(ml/100gmin)各組數(shù)據(jù)以均數(shù)加減標準差(x±s)表示.組間差異的顯著性檢驗用t檢驗。
2、實驗結果(1)對動物血壓、心率的影響結果表明,蝶脈通栓膠囊1.5g·kg-1體重給藥組,在給藥后30分、60分、120分時動物血壓較給藥前有明顯下降,蝶脈通栓膠囊1g·kg-1體重給藥組,在給藥后60分和120分時動物血壓與給藥前比較明顯下降,蝶脈通栓膠囊0.5g·kg-1體重給藥組動物血壓也有下降趨勢,但統(tǒng)計學未見顯著性差異。結果提示,蝶脈通栓膠囊有輕度降低血壓的作用。各組動物心率與給藥前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表明蝶脈通栓膠囊對動物心率無明顯的影響。
(2)蝶脈通栓膠囊對動物腦血流量及腦血管阻力的影響結果表明,蝶脈通栓膠囊1.5g·kg-1體重給藥組在給藥后(30-120分鐘)腦血流量明顯增加,腦血管阻力下降,蝶脈通栓膠囊1g·kg-1體重給藥組在給藥后(60-120分鐘)后腦血流量明顯增加,腦血管阻力下降。蝶脈通栓膠囊0.5g·kg-1體重給藥組動物腦血流量與腦血管阻力與給藥前比較未見顯著性差異。結果提示,一定劑量的蝶脈通栓膠囊能不同程度的增加腦血流量,降低腦血管阻力,對血壓有一定的調(diào)節(jié)作用。見表4。
表4 蝶脈通栓膠囊對動物腦血流量及腦血管阻力的影響(x±s n=6)
與給藥前比較*P<0.05,**P<0.01,***P<0.001.
實驗例3、蝶脈通栓膠囊對血小板功能及凝血酶活性的影響本試驗通過血小板聚集儀及血液凝集儀觀察了蝶脈通栓膠囊體外給藥對大鼠血小板聚集率(PAG-1、PAG-5、PAG-M)及血漿凝血酶原時間(PT)和血漿凝血酶時間(TT)的影響。
1、實驗方法(1)實驗動物的準備選用大鼠,雌雄兼用,體重200-250g。
(2)富含血小板血漿的準備大鼠乙醚麻醉下,腹腔主動脈取血,3.8%枸緣酸鈉抗凝,1000轉(zhuǎn)/分離心5分鐘,取富含血小板血漿(PRP)備用。
(3)ADP為促凝劑的準備血小板促凝劑的準備用1/10000天秤精確稱取ADP5mg,用PH 7.4的0.2M磷酸鹽緩沖液溶解,最終配制成濃為度2uM。
(4)受試藥物的準備蝶脈通栓膠囊,實驗時配制濃度30%的混懸液,超聲震蕩充分溶解,用雙層濾紙過濾。濾液再用0.45μm微孔濾膜抽濾,備用。陽性對照藥(腦栓康復膠囊)同樣方法制成混懸液備用。
(5)血液凝集儀的準備將TYXN-96智能型血液凝集儀按實驗操作步驟,取富含血小板血漿100μl,加入試驗測藥品10μl(濃度分別為蝶脈通栓膠囊300mg/ml、200mg/ml、100mg/ml,腦栓康復膠囊200mg/ml),對照組加同體積生理鹽水,測試時再加入促凝劑ADP 11μl,觀測血小板聚集曲線變化,每組測試10例,分別計算各組1分鐘、5分鐘(PAG-1、PAG-5)的血小板聚集性率及血小板聚集性最大峰值(PAG-M)。
余下血液以3000rpm離心15分鐘,取血漿,按說明書方法測定血漿凝血酶原時間(PT)和血漿凝血酶時間(TT)。
(6)實驗數(shù)據(jù)以均數(shù)加減標準差表示,組間差異的顯著性檢驗用t檢驗。
2、實驗結果2.1蝶脈通栓膠囊對血小板聚集率的影響結果表明,與對照組比較,蝶脈通栓膠囊300mg/ml和200mg/ml及100mg/ml給藥,血小板聚集率在1分鐘、5分鐘時與對照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0.01),血小板聚集最大峰值也明顯低于對照組(P<0.01)。提示蝶脈通栓膠囊體外給藥對ADP所致的血小板聚集有明顯的抑制作用。詳見表5。
表5 各組血小板聚集性的比較(x±s,n=10)
與對照組比較*P<0.05,**P<0.01,***P<0.001。
2.2蝶脈通栓膠囊對血漿凝血酶原時間(PT)和血漿凝血酶時間(TT)的影響實驗結果表明,蝶脈通栓膠囊300mg/ml和200mg/ml體外給藥對大鼠血漿凝血酶原時間和血漿凝血酶時間有一定的影響,與對照組比較,300mg/ml組和200mg/ml組給藥可明顯處長PT和TT時間。提示蝶脈通栓膠囊對凝血酶功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結果見表6。
表6 各組血漿凝血酶原時間PT和血漿凝血酶時間TT的比較(x±s,n=10)
與對照組比較*P<0.05, ** P<0.01,***P<0.001。
實驗例4、蝶脈通栓膠囊對血栓形成的影響(一)蝶脈通栓膠囊對靜脈血栓形成的影響本試驗經(jīng)結扎大鼠腹腔靜脈,阻斷血流,血液停留于局部,以致于缺氧導致血管內(nèi)皮損傷,激活凝血系統(tǒng),致使局部形成血栓。比較給藥組與對照組體內(nèi)靜脈血栓形成的重量。
1、實驗方法(1)實驗動物及分組選用大鼠50只,體重200-250g,雌雄各半。實驗時隨機分為5組,具體分組如下對照組、陽性藥對照組、蝶脈通栓膠囊高、中、低劑量組。每組10只。
(2)給藥途徑與劑量所有動物口服(灌胃)給藥,每天給藥一次。給藥劑量分別為蝶脈通栓膠囊高劑量組2.0gkg-1體重;蝶脈通栓膠囊中劑量組1gkg-1體重;蝶脈通栓膠囊低劑量組0.5gkg-1體重;陽性對照組(腦栓康復膠囊)1gkg-1體重;對照組給予同劑量蒸餾水灌胃。
(3)靜脈血栓模型的復制及觀察方法動物按上述劑量分批灌胃給藥,連續(xù)給藥5天。末次給藥后30分鐘,大鼠以3%戊巴比妥鈉腹腔給藥麻醉。腹部正中切開腹腔,剝離下腔靜脈,與左腎靜脈下方用粗絲線結扎下腔靜脈,縫合腹腔,結扎4小時后,處死大鼠,打開腹腔,在結扎下方2cm處夾閉管腔,取出瘀血段血管,剖開管腔,取出血栓,放在濾紙上,吸干血液,用微量電子天秤稱取血栓濕重(mg),然后將血栓在室溫下放置24小時,稱取血栓干重(mg)。
(4)統(tǒng)計學處理各組血栓的濕重、干重的實驗數(shù)據(jù)以均數(shù)加減標準差表示組間差異的顯著性檢驗用t檢驗。
2、實驗結果結果表明,蝶脈通栓膠囊2gkg-1體重和1gkg-1體重給藥,對大鼠體內(nèi)血栓模型動物的血栓形成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其血栓濕重、干重與對照組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陽性對照組(腦栓康復膠囊)血栓濕重、干重與對照組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P<0.001)。蝶脈通栓膠囊低劑量組血栓重量與對照組比較未見顯著性差異(P>0.05)。與陽性對照藥比較,同劑量蝶脈通栓膠囊與同劑量腦栓康復膠囊比較未見顯著性差異(P>0.05)。結果見表7。
表7 實驗各組大鼠血栓濕重與干重的比較(x±s n=10)
與對照組比較*P<0.05,**P<0.01,***P<0.001。
(二)蝶脈通栓膠囊對大鼠動脈-靜脈旁路血栓形成作用的影響本實驗采用動脈-靜脈旁路血栓形成法,通過對旁路血流中絲線形成的血栓重量變化的比較,觀察了蝶脈通栓膠囊對動物體內(nèi)血栓形成的影響。
1、實驗方法(1)實驗動物與分組選用大鼠50只,體重200-250g,雌雄各半,實驗時隨機分為5組。具體分組如下對照組、陽性藥對照組、蝶脈通栓膠囊高、中、低劑量組。每組10只。
(2)給藥途徑與劑量所有動物口服(灌胃)給藥,每天給藥一次。連續(xù)給藥5天,給藥劑量分別為蝶脈通栓膠囊高劑量組2.0gkg-1體重;蝶脈通栓膠囊中劑量組1gkg-1體重;蝶脈通栓膠囊低劑量組0.5gkg-1體重;陽性對照組(腦栓康復膠囊)1gkg-1體重;對照組,給予同劑量蒸餾水灌胃。
(3)血栓形成測試方法血栓形成管的準備準備內(nèi)徑1mm,長10cm聚乙烯管2根,內(nèi)徑2mm,長8cm聚乙烯管1根,將兩根內(nèi)徑1mm聚乙烯管分別套接于內(nèi)徑2mm的聚乙烯管上,同時在粗管段上放入1根5cm長的4號絲線,絲線固定端方向為動脈血流方向。
動物按上述劑量分批灌胃給藥結束后,未次給藥后30分鐘,大鼠以3%戊巴比妥鈉腹腔給藥麻醉。頸部正中切口,剝離氣管、右側頸總動脈、左側頸外靜脈,先做氣管插管,以保持氣流通暢,然后分別進行血栓管插管(插入前管內(nèi)充滿肝素生理鹽水)。先將一端插入靜脈,插入后從插管注射肝素5u/kg。另一端插入頸動脈。開啟動脈,血流由動脈端流入頸靜脈,15分鐘后中斷血流,取出絲線用微量電子天秤稱取血栓濕重(mg),總重量減去絲線重量既為血栓濕重(mg)。
(4)觀察指標與結果處理對各組動物以血栓濕重為觀察指標,分別對各組動物動脈血栓的濕重進行比較,并計算血栓形成的抑制率。各組實驗數(shù)據(jù)以均數(shù)加減標準差表示,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組間差異的顯著性檢驗用t檢驗。
2、實驗結果結果表明蝶脈通栓膠囊高、中、低三個劑量組及陽性對照組大鼠動脈血栓濕重與對照組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P<0.001)。提示蝶脈通栓膠囊對大鼠體內(nèi)動脈血栓形成具有抑制作用。蝶脈通栓膠囊與同劑量腦栓康復膠囊比較血栓重量未見顯著性差異。結果見表8。
表8 實驗各組大鼠動脈血栓重量的比較(x±s,n=10)
與對照組比較*P<0.05,**P<0.01,***P<0.001。
(三)蝶脈通栓膠囊對大鼠動脈血栓形成作用的影響本實驗采用血栓形成儀,通過電刺激大鼠頸總動脈血栓形成法,觀察不同劑量受試藥物對動脈內(nèi)血栓形成(堵塞動脈)時間(OT)的影響。
(1)實驗動物與分組選用大鼠50只,體重200-250g,雌雄各半。實驗時隨機分為5組,具體分組如下對照組、陽性藥對照組、蝶脈通栓膠囊高、中、低劑量組。每組10只。
(2)給藥途徑與劑量所有動物口服(灌胃)給藥,每天給藥一次,連續(xù)給藥5天。給藥劑量分別為蝶脈通栓膠囊高劑量組2.0gkg-1體重;蝶脈通栓膠囊中劑量組1gkg-1體重;蝶脈通栓膠囊低劑量組0.5gkg-1體重;陽性對照組(腦栓康復膠囊)1gkg-1體重;對照組,給予同劑量蒸餾水灌胃。
(3)血栓形成測試方法于末次給藥后30分鐘腹腔注射3%戊巴比妥鈉(1.2ml/kg體重)麻醉。切開頸部皮膚,剝離左側頸總動脈,在動脈近心端下放刺激電極,遠心端下放連接儀器之溫度探頭,打開儀器開關,通過刺激電極給予1.5mv直流電刺激5分鐘。當儀器報警時,記錄從刺激開始至報警時間(OT值)。
(4)觀察指標及統(tǒng)計學處理觀察比較各組動物頸動脈血栓形成的時間,各組數(shù)據(jù)以均數(shù)加減標準差表示(x±s),組間差異的顯著性檢驗用t檢驗。
2、實驗結果蝶脈通栓膠囊(2gkg-1體重、1gkg-1體重)給藥組動物頸動脈血栓形成時間明顯長于對照組,蝶脈通栓膠囊0.5gkg-1體重給藥頸動脈血栓形成時間也有延長趨勢,但統(tǒng)計學未見顯著性差異。表明一定劑量的蝶脈通栓膠囊對電刺激大鼠頸總動脈血栓形成有抑制作用。結果見表9。
表9 實驗各組大鼠動脈血栓形成時間的比較(x±s,n=10)
與對照組比較*P<0.05,**P<0.01,***P<0.001。
(四)蝶脈通栓膠囊對犬體外血栓形成的影響本試驗采用體外旋轉(zhuǎn)環(huán)內(nèi)模擬體內(nèi)血流狀態(tài)的方法,通過體外血栓形成儀觀察了蝶脈通栓膠囊對犬體外血栓形成的影響。
1、實驗方法(1)動物選擇與實驗分組選用健康家犬,體重12-15kg,雌雄兼用。
(2)藥品的準備蝶脈通栓膠囊,實驗時配制濃度40%、20%、10%的混懸液,超聲震蕩充分溶解,用雙層濾紙過濾。濾液再用0.45μm微孔濾膜抽濾,配制成不同濃度,備用。陽性對照藥(腦栓康復膠囊)同樣方法制成混懸液備用。
(3)實驗觀察方法犬戊巴比妥鈉靜脈給藥麻醉,頸部正中切口,手術剝離一側頸總動脈,做頸動脈插管,經(jīng)動脈每次取血3.6ml,迅速注入兩根血栓管內(nèi)(每根管內(nèi)注射1.8ml,每只動物復管進行)。在加入血液前每管中加入蝶脈通栓膠囊濾過液0.2ml(分別含蝶脈通栓膠囊40mg、20mg、10mg),陽性對照組加入腦栓康復膠囊混懸液,對照組加入同體積生理鹽水。然后將血栓管環(huán)狀套在體外血栓形成儀轉(zhuǎn)動圓盤上,開動儀器,使圓盤以17轉(zhuǎn)/分速度轉(zhuǎn)動,15分鐘后停轉(zhuǎn),并迅速取下血栓管,把管內(nèi)血液及形成的血栓倒在培養(yǎng)皿內(nèi),用眼科鑷子輕輕夾住血栓一端提起使其自然下垂,然后放到干濾紙上用分規(guī)測量其長度,吸干表面鮮血后,放在稱量過的紙片上,用精密微電子天稱其重量,減去紙片重量后記錄血栓濕重。將濕血栓連同紙片放入烤箱(溫度64℃)20分鐘,取出稱其重量,減去紙片重量,即為血栓干重。分別計算各組體外形成血栓的長度、濕重、干重。
(4)觀察指標及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學處理測量和稱量各組動物體外形成的血栓濕重及干重。各組數(shù)據(jù)以均數(shù)加減標準差表示(x±s),組間差異的顯著性檢驗用t檢驗。
2、實驗結果結果表明蝶脈通栓膠囊40mg、20mg體外給藥可降低體外血栓長度、血栓濕重和干重(P<0.05,0.01),表明蝶脈通栓膠囊對動物體外血栓形成有明顯的抑制作用。蝶脈通栓膠囊與同劑量的陽性對照藥(腦栓康復膠囊)比較,在血栓長度值、血栓濕重、干重方面均無顯著性差異。結果見表10。
表10 實驗各組大鼠動脈體外血栓長度、濕重及干重的比較(x±s,n=10)
與對照組比較*P<0.05,**P<0.01,***P<0.001。
實驗例5、蝶脈通栓膠囊對血瘀證模型動物血液流變學、血漿TXB2和6-Keto-PGF1a含量的影響1、實驗方法(1)試驗動物選用Wistar大鼠60只,雌雄各半,體重250-300g。隨機分為6組,每組10只。
(2)給藥途徑、方法及劑量所有動物灌胃給藥,每天灌胃給藥一次。給藥劑量分別為蝶脈通栓膠囊高劑量組,2gkg-1體重;蝶脈通栓膠囊中劑量組,1gkg-1體重;蝶脈通栓膠囊低劑量組,0.5gkg-1體重;陽性對照組(腦栓康復膠囊),1gkg-1體重;對照組和模型組,給予同劑量蒸餾水灌胃。各組動物按上述劑量連續(xù)灌胃給藥14天。
(3)血瘀證模型的復制于末次給藥后30分鐘造模,除空白組外,其它各組動物經(jīng)皮下注射鹽酸腎上腺素1mg/kg。2小時后,將動物放入冰水中(4℃)浸泡5分鐘,取出,2小時后再次注射同劑量鹽酸腎上腺素。然后禁食20小時后,在乙醚麻醉下經(jīng)腹主動脈穿刺取血5ml,其中3ml注入裝有肝素抗凝劑的試管中,其余2ml注入裝有消炎痛-EDTANa2(0.18ml)的試管中。
在裝有肝素抗凝劑試管中吸取1ml加入BV-100血液流變儀中測定不同切變率下的全血黏度,剩余2ml全血以3000轉(zhuǎn)/分離心10分鐘,吸取上層血漿1ml加入BV-100血液流變儀測定血漿黏度。
將裝有消炎痛-EDTANa2(0.18ml)試管中的2ml血,4℃、3500轉(zhuǎn)/分離心15分鐘,吸取上層血漿-20℃保存。按照TXB2和6-Keto-PGF1a試劑盒要求,用γ記數(shù)儀對TXB2和6-Keto-PGF1a含量進行測定。
(4)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學處理各組測試結果數(shù)據(jù)以均數(shù)加減標準差表示,組間差異的顯著性檢驗用t檢驗。
2、實驗結果2.1蝶脈通栓膠囊對血瘀證模型動物血液流變學的影響見表11,結果表明,血瘀證模型動物組的各切變率下的全血粘度均明顯高于空白對照組(P<0.01),提示皮下注射鹽酸腎上腺素加冰水刺激可造成動物急性血瘀現(xiàn)象,并能使模型大鼠血液粘滯性增高。
蝶脈通栓膠囊對血瘀證模型動物全血粘度影響表明,高劑量組和陽性對照組動物各切變率下全血粘度與模型組比較均明顯降低,中劑量組動物在100/S和180/S切變率下的全血粘度與模型組有顯著性差異,低劑量組與模型組比較未見顯著性差異。表明蝶脈通栓膠囊對模型動物全血粘度升高有改善作用。
血漿粘度觀察表明,與模型組比較,給藥各組動物的全血粘度均明顯降低,表明蝶脈通栓膠囊模型動物血漿粘度升高有改善作用。
2.2蝶脈通栓膠囊對血瘀證模型動物血漿TXB2、6-Keto-PGF1a水平及6-Keto-PGF1a/TXB2比值的影響見表12,結果表明,與模型組比較,蝶脈通栓膠囊高劑量組動物血漿TXB2的含量明顯降低,中劑量組和低劑量組動物血漿TXB2水平也有下降趨勢,但統(tǒng)計學未見顯著性差異。對6-Keto-PGF1a水平影響觀察表明,各給藥組6-Keto-PGF1a水平與模型組比較均有下降趨勢,但無統(tǒng)計學意義。與模型組比較,蝶脈通栓膠囊高劑量組6-Keto-PGF1a/TXB2比值明顯升高,中劑量組和低劑量組升高不明顯。表明蝶脈通栓膠囊可明顯抑制血瘀證模型動物血漿TXB2水平,從而對血栓形成起到抑制作用。
表11 蝶脈通栓膠囊對瘀血動物模型血流變的影響(x±s,n=10)
與模型組比較*P<0.05,**P<0.01,***P<0.001。
表12 蝶脈通栓膠囊對瘀血動物模型血漿TXB2和6-Keto-PGF1a含量的影響(x±s,n=10)
與模型組比較*P<0.05,**P<0.01,***P<0.001。
(一)蝶脈通栓膠囊動物急性毒性試驗為了解蝶脈心通膠囊一天內(nèi)大劑量給藥對實驗動物安全性的影響,根據(jù)毒理學試驗觀察的要求,進行相關的試驗觀察,試驗中根據(jù)預試驗情況,分組給藥,小鼠高劑量組未見死亡,因此無法計算該制劑的半數(shù)致死量(LD50)。試驗改為動物的最大耐受量(MTD)的測定。試驗中小鼠按最大灌胃容量(40ml/kg)給予最大濃度蝶脈通栓膠囊(最大濃度45%)給藥,為提高給藥劑量,采用一日2次給藥法給藥,因受藥物濃度及灌胃體積所限給藥劑量已無法再增加,故給藥劑量已達最大耐受劑量,結果受試動物24小時內(nèi)給藥劑量累積為36g·kg-1體重(折合生藥量為201.6g生藥·kg-1)。
脈通栓膠囊臨床給藥量為成品藥3.6g·kg-1體重,相當于每公斤體重0.05g·kg-1體重(折合生藥量0.28g·kg-1體重)。
經(jīng)計算蝶脈通栓膠囊小鼠口服最大耐受量(MTD)以達成人每日用量(0.05g·kg-1體重,折合生藥量0.28g·kg-1體重)的720以上。給藥后連續(xù)觀察七天,所有受試小鼠均未見有異常表現(xiàn),無一死亡。
根據(jù)統(tǒng)計學Wright化法則,可以推測出蝶脈通栓膠囊口服給藥的LD50必大于36g·kg-1。
(二)蝶脈通栓膠囊動物長期毒性試驗本試驗用Wistar大鼠,經(jīng)口服(灌胃)分別給予蝶脈通栓膠囊6g·kg-1體重,折合生藥量33.6g·kg-1體重;4g·kg-1體重,折合生藥量22.4g·kg-1體重;2g·kg-1體重,折合生藥量11.2g·kg-1體重。分別相當于臨床擬用劑量(生藥量0.28g·kg-1體重)的120倍、80倍和40倍。連續(xù)灌胃給藥26周,可逆性觀察2周。結果表明,經(jīng)給藥期及停藥后可逆性觀察,受試動物一般狀態(tài)良好,給藥期間四組大鼠食量和體重增長基本一致。血常規(guī)及血液生化檢測均表明該制劑對受試動物造血系統(tǒng)、肝功能、腎功能均無不良影響。肉眼及鏡下病理學檢查未見與毒性有關的病理變化。停藥后無繼發(fā)性毒性反應發(fā)生。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中風的藥物,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藥制成的抱莖苦荬菜550份~650份,赤芍550份~650份,紅花350份~450份,水蛭70份~90份。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治療中風的藥物,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藥制成抱莖苦荬菜600份,赤芍600份,紅花400份,水蛭80份。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治療中風的藥物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四味中藥,取水蛭及30%量紅花粉碎成細粉;抱莖苦菜、赤芍加7~9倍量水煎煮2~3次,每次2~3小時,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減壓濃縮至50℃時相對密度1.10-1.15的清膏,加入乙醇使醇濃度達60%~70%,攪拌均勻,于4℃靜置24小時,濾過,備用;剩余紅花加入8~10倍量80%~90%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1小時,合并提取液,與上述水煎醇沉提取液合并,減壓回收乙醇并濃縮至50℃測相對密度1.30-1.35的稠膏;水蛭及紅花細粉與上述稠膏混勻,減壓干燥,粉碎成細粉。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治療中風的藥物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取水蛭及30%量紅花粉碎成細粉;抱莖苦荬菜、赤芍加8倍量水煎煮3次,每次2小時,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減壓濃縮至相對密度1.10-1.15(50℃)的清膏,加入乙醇使醇濃度達65%,攪拌均勻,靜置24小時(4℃),濾過,備用,剩余紅花加入10倍量80%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1小時,合并提取液,與上述水煎醇沉提取液合并,減壓回收乙醇并濃縮至相對密度1.30-1.35(50℃)的稠膏;水蛭及紅花細粉與上述稠膏混勻,減壓干燥,粉碎成細粉。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治療中風的藥物及其制備方法,屬于中藥領域。它是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藥制成的抱莖苦荬菜550份~650份,赤芍550份~650份,紅花350份~450份,水蛭70份~90份。本發(fā)明在中醫(yī)理論指導下,以活血化瘀,通經(jīng)活絡為組方原則,以抱莖苦荬菜為君藥,輔以赤芍、紅花等中藥組成處方,主要用于腦血栓形成的治療,處方中藥對腦血栓形成及腦缺血所致的腦組織損傷均有明顯改善作用,同時具有明顯的鎮(zhèn)痛、抗炎、鎮(zhèn)靜等作用。本發(fā)明組方合理,工藝合理可行,藥效作用明確、毒副作用低、臨床服用量小,可靠、方便。
文檔編號A61P9/00GK101062122SQ20071005568
公開日2007年10月31日 申請日期2007年5月25日 優(yōu)先權日2007年5月25日
發(fā)明者張永和, 于秀華, 黃曉巍, 王明星, 歐喜燕, 鄧毅峰, 周鳴, 付春, 張玉東, 李煥榮 申請人:長春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