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痔鉗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醫(yī)療器械,特別是一種用于治療痔的痔鉗。
背景技術:
幾個世紀以來,一直認為痔是一種常見病、多發(fā)病,可采用手術、結扎等將痔核去除的方法治療。奧地利肛腸病學專家Longo根據(jù)英國外科專家Thomson 1975年提出的痔為襯墊學說即痔不是疾病為正常結構的觀點,1998年創(chuàng)用一種新的痔手術方法,稱為“痔上粘膜環(huán)切釘合手術”英文縮寫為PPH。此術在治療技術上不切除痔核本身,僅切除痔上2-4cm寬環(huán)繞直腸一周的正常粘膜,然后將上下兩周粘膜切緣進行釘合。由于切除了痔上部分正常腸粘膜,破壞了痔的血液供給,再加向上牽拉痔區(qū),近期可使痔體縮小。這種治療痔的方法是不去除痔本身,但需去除痔上相當寬度的環(huán)周正常腸粘膜,不符合人體的生理特點,這也是此術的最大缺點,另外如操作不當可引起直腸狹窄等并發(fā)癥和后遺癥。此術近年引進我國,正在廣泛推廣。PPH所用器械由美國生產(chǎn),為一次用吻合器,每套價值4000元人民幣,加手術費每位病人住院治療約需7000-8000元人民幣,患者經(jīng)濟負擔太重,更不適合于在廣大農(nóng)村應用。傳統(tǒng)的內(nèi)痔切除連續(xù)縫合術,是將鉗夾痔的鉗連同殘存的痔組織縫合在一起,但不能一次緊線,需邊退鉗,邊緊線,直到鉗夾鉗退出,才能完成最后緊線程序。如縫合一次緊線,鉗夾鉗連同其鉗夾的痔組織就會被縫緊,鉗子不能取下,手術無法繼續(xù)進行。目前還沒有治療痔的專用鉗,大多是采用血管鉗,用血管鉗鉗夾容易使痔組織損傷壞死。
發(fā)明內(nèi)容本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可減輕組織損傷、實現(xiàn)一次縫合緊線的痔鉗。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包括鉗體和鉗柄,所述鉗體的兩咬合面內(nèi)設有溝槽。
為了縫合操作方便,所述鉗體的一側面設有呈鋸齒狀的縫合軌跡。
為了使鉗體長度適中,所述的縫合軌跡共有11個齒。
為了既能減輕痔組織損傷,又能方便縫合操作,所述鉗體呈板狀,鉗體上設有由多個并排排列的長條孔,多個長條孔組成縫合軌跡。
為了便于鉗夾,所述鉗體向帶縫合軌跡的一側彎曲。
為了使夾持后,鉗夾能保持鉗夾狀態(tài),所述的鉗柄上設有叩合齒。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fā)明在咬合面上設計的溝槽,便于對痔基部的鉗夾,既可減輕對組織的損傷又能實現(xiàn)可靠夾持,便于縫合,能實現(xiàn)一次縫合緊線;鉗體上設計的縫合軌跡使得縫合更加方便。使用本發(fā)明對痔進行鉗夾、縫合,可使痔在原位萎縮,操作簡單、無出血、痛苦小,無肛門狹窄等并發(fā)癥和后遺癥,療效確切,費用低廉。
圖1是本發(fā)明具體實施例1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1的左視圖(左側鉗體斷開);圖3是本發(fā)明具體實施例2的結構示意圖;圖4是圖3的左視圖(左側鉗體斷開);圖5是圖3的A-A剖視圖;圖中1、鉗體,2、縫合軌跡,3、叩合齒,4、鉗柄,5、溝槽。
具體實施方式
具體實施例1如圖1、圖2所示的具體實施例1,它包括鉗體1和鉗柄4,鉗體1用于鉗夾痔核,由左右兩部分構成。鉗體1上與咬合面相交的一側面呈鋸齒形,最好設計成11個齒,亦是設計的縫合軌跡2,縫線沿此軌跡縫合,鉗體1向帶縫合軌跡2的一側彎曲。鉗體1的兩個咬合面內(nèi)設有溝槽5,使得咬合面呈溝槽狀。鉗柄向上呈凸狀,手術時由醫(yī)生握持,可以控制咬合松緊。鉗柄4的尾部左右兩側設有3或4齒的叩合齒3,用于鎖止鉗體1咬合狀態(tài)。本具體實施例可用于較小痔核。
具體實施例2
如圖3、圖4和圖5所示的具體實施例2,它包括鉗體1和鉗柄4,鉗體1用于鉗夾痔核,其左右兩部分各呈片板狀,鉗體1上與咬合面相交的一側面上設有由多個并排排列的長條孔組成的縫合軌跡2,縫線沿此軌跡縫合,鉗體1向帶縫合軌跡2的一側彎曲。鉗體1的兩個咬合面內(nèi)設有溝槽5,使得咬合面呈溝槽狀。鉗柄向上呈凸狀,手術時由醫(yī)生握持。鉗柄4的尾部左右兩側設有3或4齒的叩合齒3,用于叩合。本具體實施例可用于較大痔核。
具體實施例1和具體實施例2分別稱為A型痔鉗或B型痔鉗。在手術中,按常規(guī)手術麻醉后將痔牽出肛門外,根據(jù)痔的大小選用A型痔鉗或B型痔鉗,于痔的基部進行鉗夾,用可吸收線沿A型或B型痔鉗設定的縫合軌跡2進行縫合,可一次縫合緊線,縫合完以后,取下痔鉗,手術結束。
權利要求
1.一種痔鉗,包括鉗體(1)和鉗柄(4),其特征在于所述鉗體(1)的兩咬合面內(nèi)設有溝槽(5)。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痔鉗,其特征在于所述鉗體(1)上與咬合面相交的一側面設有呈鋸齒狀的縫合軌跡(2)。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痔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縫合軌跡(2)共有11個齒。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痔鉗,其特征在于所述鉗體(1)呈板狀,鉗體(1)上與咬合面相交的一側面設有由多個并排排列的長條孔組成的縫合軌跡(2)。
5.根據(jù)權利要求2或3或4所述的痔鉗,其特征在于所述鉗體(1)向帶縫合軌跡(2)的一側彎曲。
6.根據(jù)權利要求1-4中任何一項所述的痔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鉗柄(4)上設有叩合齒(3)。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痔鉗,本發(fā)明包括鉗體和鉗柄,所述鉗體的兩咬合面內(nèi)設有溝槽。所述鉗體的一側面設有呈鋸齒狀的縫合軌跡。本發(fā)明在咬合面上設計的溝槽,便于對痔基部的鉗夾,既可減輕對組織的損傷又能實現(xiàn)可靠夾持,便于縫合,能實現(xiàn)一次縫合緊線;鉗體上設計的縫合軌跡使得縫合更加方便。使用本發(fā)明對痔進行鉗夾、縫合,可使痔在原位萎縮,操作簡單、無出血、痛苦小,無肛門狹窄等并發(fā)癥和后遺癥,療效確切,費用低廉。
文檔編號A61B17/03GK101091666SQ200710015398
公開日2007年12月26日 申請日期2007年7月20日 優(yōu)先權日2007年7月20日
發(fā)明者黃乃健 申請人:黃乃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