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具有抗病毒感染作用的中藥制劑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應用一種新資源中藥材,具體的說是蟾蜍自然蛻下的角質衣膜即蟾蜍殼來治療病毒感染,其中該蟾蜍殼根據(jù)需要可以制成膠囊、沖劑、片劑、滴劑及口服液等劑型。
背景技術:
病毒感染是危險人類生命健康的一大疾患,傳統(tǒng)的西藥療法只能使其病癥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暫時的緩解,還遠遠不能達到完全治愈的目的,中藥療法和保健療法正憑借其獨特的療效在病毒感染的治療過程中逐漸引起人們的關注,然而介于中藥材的資源有限性,合理利用現(xiàn)有資源必須加以考慮。
蟾蜍具有藥用價值是由來已久的不爭事實,這一點可在《名醫(yī)別錄》、《中華大辭典》等著作中找到依據(jù),但傳統(tǒng)的方法是以干蟾(除去內脹的干燥蟾蜍尸體)、蟾酥(蟾蜍的耳后腺和背部皮膚分泌物的白色乳漿加工品)入藥。這些方法前者會殺死蟾蜍后者會給蟾蜍帶來殘忍的傷害,不利于保護動物和維護生態(tài)平衡。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以蟾蜍自然蛻下的衣膜,即蟾蜍殼入藥或功能食品,不殘害蟾蜍的生命。蟾蜍廣泛分布于我國各地,其除冬眠期外,每隔一段時間便將表皮自然脫落一次,全程約5-10分鐘,健康的蟾蜍每年蛻皮20多次,一生可蛻皮數(shù)百張,每次蛻下的皮帶有大量的無色分泌物。蟾蜍的這種自然脫落的蟾皮為角質衣膜,是其生理性皮膚更新?lián)Q代的代謝產物,以此入藥或功能食品,不但有效利用了蟾蜍資源,還保護了蟾蜍生命。
本發(fā)明的主要目的之二是用蟾蜍殼來治療困擾人類的一大疾患-病毒感染。從各種文獻資料考據(jù),均沒有人詳細披露蟾蜍殼在治療病毒感染方面的信息,本發(fā)明人經過幾年的不懈專研,令人驚訝的發(fā)現(xiàn)蟾蜍殼在治療病毒感染方面有顯著療效。
本發(fā)明的目的之三是用蟾蜍殼來提高病毒感染病人的體能。
本發(fā)明的主要目的之四是制備服用方便、生產運輸高效的蟾蜍殼制劑。本發(fā)明人在生產實踐中發(fā)現(xiàn),將蟾蜍殼制備成常用劑型如膠囊、片劑、沖劑、滴劑或口服液的形式可方便病人服用。當然這些制劑可以作為藥物服用也可以作為功能食品服用。
具體實施例方式
本發(fā)明用蟾蜍殼制劑來治療病毒感染,其中所述病毒感染為肝炎病毒,單純皰疹病毒,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流感病毒,人免疫缺陷病毒等;其中優(yōu)選肝炎病毒,如乙型肝炎病毒、甲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和戊型肝炎病毒,進一步優(yōu)選乙型肝炎病毒。
本發(fā)明的蟾蜍殼制劑可以制作成本領域技術人員通常所見的各種劑型,如膠囊、沖劑、片劑、滴劑和口服液等,其中為了更便于機體吸收,一般選擇粒徑在1200目至5000目的蟾蜍殼超微粉加劑型所需要的載體和/或附形劑構成,并消毒滅菌。粒徑在1200目-5000目的蟾蜍殼超微粉可通過下列方式獲得,當然這種獲得的方式在本發(fā)明中僅起到舉例說明的作用,并不對本發(fā)明構成任何技術上的限制取采集到的天然蟾蜍殼,除去雜質,放在6 0攝氏度干燥箱內連續(xù)干燥,當含水量小于10%,優(yōu)選小于5%,更優(yōu)選小于2%時進行粉碎,過50目至100目篩,得蟾蜍殼粗粉,取過50目至100目篩的蟾蜍殼粗粉再做進一步粉碎,得1200目至5000目蟾蜍殼超微粉,優(yōu)選1200目至2000目蟾蜍殼超微粉。
實施例實施例1 蟾蜍殼膠囊成品稱取蟾蜍殼2500克,除去雜質,放在60攝氏度的干燥箱內連續(xù)干燥,使含水量小于2%時進行粉碎,過50目至100目篩,得蟾蜍殼粗粉,取過50目至100目篩的蟾蜍殼粗粉再做進一步粉碎,得1200目至2000目蟾蜍殼超微粉,裝入塑料袋,密封,備用。稱取1200目至2000目蟾蜍殼超微粉1000克,加崩解劑適量,攪拌制成軟材,擠壓過6目至10目篩制成小顆粒,放在60攝氏度的干燥箱內連續(xù)干燥,使含水量小于2%,分裝成5000粒膠囊,每粒含生藥0.2克;將上述膠囊包裝,密封,用鈷60輻照滅菌,即為蟾蜍殼膠囊成品。
實施例2蟾蜍殼沖劑成品稱取實施例1所得的1200目至2000目蟾蜍殼超微粉1000克,加過80目篩的蔗糖粉2000克混合均勻;加崩解劑適量,混勻制成軟材,擠壓過8目至12目篩制成小顆粒,放在60攝氏度的干燥箱內連續(xù)干燥,使含水量小于2%,再過6目至10目篩,取過篩的顆粒,再用60目篩篩去細粉以整料,分裝入鋁塑復合材料包裝,每袋含生藥1.5克,密封,用鈷60輻照滅菌,即成蟾蜍殼沖劑成品。
實施例3、蟾蜍殼超微粉鴨乙型肝炎動物模型的藥物抑制試驗材料和方法一、實驗動物實驗動物為江浙地區(qū)特有的鴨禽種系麻鴨,經篩選確認為垂直傳播感染DHBV DNA檢測陽性的麻鴨,本實驗動物模型經國家“六五”肝炎攻關課題確立、實驗動物為上海市醫(yī)學實驗動物委員會認可。本實驗選用八齡雌性麻鴨,體重在850克和1050克之間。
二、受試物蟾蜍殼超微粉,用生理鹽水配制成10g/100ml的混懸液。
三、陽性對照藥物賀普丁片,每片含拉米夫定100mg,由英國葛蘭素威康藥業(yè)有限公司研制和提供。批號為8004966。該品是目前國內外公認并得到美國FDA和我國衛(wèi)生部認可的唯一抗乙肝病毒有效藥物,所以可以作為蟾蜍殼超微粉的陽性對照藥物。
四、受試藥的劑量選擇和給藥方法參考實驗藥品生物利用度、人和動物間體表面積等效劑量比率折算,確定本試驗的給藥劑量為300mg/3ml/kg、600mg/6ml/kg和1200mg/12ml/kg,因給藥周期較長,故采用隔日給藥一次以減少喂飼操作對實驗動物的剌激和影響。
五、試驗分組蟾蜍殼超微粉分為低、中、高三個劑量組,劑量分別為300mg/kg、600mg/kg、1200mg/kg,均為口服途徑給藥,每周三次給藥,連續(xù)給藥12周。賀普丁陽性對照組,劑量為100mg/kg,亦為口服途徑給藥,每周三次給藥,連續(xù)給藥12周。此外,實驗又設DHBV DNA(+)和(-)兩個對照組,在給藥同時給等劑量的生理鹽水。
六、觀察指標實驗組和對照組的麻鴨分別在給藥前、給藥后第四周、第八周、第十二周和停藥后第二周時靜脈采血,作血清的DHBV DNA水平的定量PCR檢測。在停藥后兩周,各組麻鴨同時放血處死取肝臟,福爾馬林固定液固定和2.5%戊二醛固定液保存,作鴨肝常規(guī)病理檢查。
結果一、各組麻鴨血清DHBV DNA含量變化從表1半定量數(shù)據(jù)可見,蟾蜍殼超微粉不同劑量組麻鴨血清DHBV DNA含量用藥后均出現(xiàn)DHBV DNA水平下降,個別動物血清DNA檢測呈陰性,實驗前后各組DHBV DNA平均含量分別下降65.99%(低劑量300mg/kg組)、66.42%(中劑量600mg/kg組)和35.46%(高劑量1200mg/kg組),其中以蟾蜍殼超微粉的中、低劑量組的抑制效果相對較好,各劑量組均有2個動物血清出現(xiàn)DHBV DNA轉陰。以上實驗結果提示蟾蜍殼超微粉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可抑制鴨乙肝病毒DNA的復制,降低血清DHBV DNA含量,有的實驗動物血清甚至出現(xiàn)DHBVDNA轉陰情況。同時發(fā)現(xiàn),血清DNA含量在蟾蜍殼超微粉停藥后第2周時未出現(xiàn)回升的情況,沒有明顯“反跳”的現(xiàn)象,提示中藥蟾蜍殼超微粉有較好的持續(xù)抑制效果。
本實驗中,DHBV DNA(+)組麻鴨的血清DHBV DNA含量雖略有變化,但與藥物組的變化相比有明顯差別,實驗前后的變化經統(tǒng)計學檢驗無顯著性意義。
在陽性藥物對照組可見賀普丁有明顯的抗病毒作用,但在停藥后2周時出現(xiàn)明顯的血清DNA水平的回升現(xiàn)象(表2)。
二、各組麻鴨光鏡下檢查結果見表4光鏡下DHBV(+)實驗對照組麻鴨肝組織炎性改變介于“±-+++”之間,平均加權為0.9545,出現(xiàn)較明顯炎癥改變,類似慢性遷延肝炎的變化,主要表現(xiàn)為肝組織匯管區(qū)炎癥和小葉實質炎癥明顯,肝細胞腫脹顯著,竇細胞活躍,匯管區(qū)膽管增生,并有明顯脂肪性變。從表2結果對比中可見,藥物的有效度由高到低依次為蟾蜍殼超微粉中劑量組、蟾蜍殼超微粉高劑量組和蟾蜍殼超微粉低劑量組。相對而言,病理觀察發(fā)現(xiàn)蟾蜍殼超微粉有一定的改善病理炎癥的藥物療效。
蟾蜍殼超微粉藥物治療中的中劑量組效果與有效藥物賀普丁對照組的相近。
本實驗DNA(+)對照組中可見有肝脂肪變性,肝脂肪變性情況隨藥物劑量增加而有所增多。
實施例4病案舉例乙肝病案舉例柏某,男,34歲,1996年起患乙型肝炎,不能正常工作,經多家醫(yī)院治療,肝功能一直不正常,DNA為陽性。2002年8月,肝功能中谷丙轉胺酶246,谷草轉胺酶342,DNA為9×109,AFP為803.74,且脾臟腫大。后試服蟾蜍殼超微粉,90天后檢查結果谷丙轉胺酶34,谷草轉胺酶31,DNA小于1×103,AFP為3.12,脾臟恢復,體能增加,經1年多隨訪,每月定期檢查,肝功能各項指標一直正常,且無“反跳”現(xiàn)象,現(xiàn)在南通某公司正常上班。
由上述可見,本發(fā)明的蟾蜍殼制劑在治療病毒感染方面顯示了獨特而顯著的療效,這表明,蟾蜍殼是一個有一定抗抗病毒感染作用的治療藥物,具有較大的開發(fā)前景。
表1 各給藥組麻鴨血清DHBV DNA含量測定結果*
*表中++++相當于DHBV DNA含量為100pg;+++為50pg;++為25pg;+為10pg。
**表列數(shù)據(jù)經自然對數(shù)轉換后作自身前后比較的方差分析,用藥前后有顯著性差異。
表2 各對照組麻鴨血清DHBV DNA含量測定結果*
表3 光鏡下肝炎病理分級標準
表4 光鏡下實驗組和對照組鴨肝病理炎證變化比較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于治療病毒感染的中藥制劑,其含有蟾蜍殼和藥學上可接受的載體。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中藥制劑,其中所治療的病毒感染為肝炎病毒感染。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中藥制劑,其中所治療的病毒感染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中藥制劑,其中蟾蜍殼以粒徑為1200目-5000目的超微粉形式存在。
5.一種用于乙型肝炎患者的功能食品,其含有蟾蜍殼和相應的附形劑。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功能食品,其中蟾蜍殼以粒徑為1200目-5000目的超微粉形式存在。
7.蟾蜍殼在用于治療病毒感染的制劑中的應用。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應用,其中所述的病毒感染為肝炎病毒感染。
9.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應用,其中所述的病毒感染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10.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應用,其中所述的蟾蜍殼作為功能食品。
11.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應用,其中所述的蟾蜍殼作為藥品。
12.一種用于治療病毒感染的蟾蜍殼超微粉,其特征在于是以下述方法制備而成取采集到的天然蟾蜍殼,除去雜質,放在60度干燥箱內連續(xù)干燥,當含水量小于10%,優(yōu)選小于5%,更優(yōu)選小于2%時進行粉碎,過50目至100目篩,得蟾蜍殼粗粉,取過50目至100目篩的蟾蜍殼粗粉再做進一步粉碎,得1200目至5000目蟾蜍殼超微粉,優(yōu)選1200目至2000目蟾蜍殼超微粉。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應用一種新資源中藥材,即蟾蜍自然蛻下的角質衣膜來治療病毒感染,其中所述感染的病毒為單純皰疹病毒、流感病毒、人免疫缺陷病毒和肝炎病毒,進一步優(yōu)選肝炎病毒,如乙型肝炎病毒、甲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即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和戊型肝炎病毒。本發(fā)明的蟾蜍殼制劑不但對困擾人類的一大疾患病毒感染顯示出令人驚異的治療效果,而且是只以蟾蜍自然蛻皮現(xiàn)象利用其蟾蜍殼,不但有效利用了資源,而且還保護了生態(tài)環(huán)境。
文檔編號A61K35/56GK1701796SQ200510055349
公開日2005年11月30日 申請日期2005年3月18日 優(yōu)先權日2005年1月24日
發(fā)明者唐霞, 楊俊杰, 楊忠政, 顧洪珍, 楊鳴澤 申請人:上海蟾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