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紫擬青霉航天誘變突變株Sd-m-16及其微生物制劑和應用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公開了淡紫擬青霉航天誘變突變株Sd-m-16及其微生物制劑和應用。本發(fā)明將淡紫擬青霉菌株20-7、山東菌株搭載“神舟”8號飛船進行航天誘變,以未搭載的原始菌株為對照,比較航天搭載菌株在表形、色素變化、生長速度、產孢量和致病力等方面變異性,以篩選生長性能有所改善以及對根結線蟲卵致病力有顯著提高的突變株。本發(fā)明對航天搭載菌株通過生長速度、產孢量和致病力的篩選發(fā)現(xiàn),山東菌株航天誘變株Sd-m-16在生長特性以及對根結線蟲卵致病力等方面發(fā)生了較大幅度的正向變異,尤其是在致病力上相比于原始菌株有了非常顯著的提升。本發(fā)明進一步提供了含有所述航天誘變菌株的微生物制劑及其在防治根結線蟲生物中的應用。
【專利說明】淡紫擬青霉航天誘變突變株Sd-m-16及其微生物制劑和應用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淡紫擬青霉(Paecilomyces Iilacinus)航天誘變突變株,尤其涉及淡紫擬青霉山東株航天誘變突變株Sd-m-16及其微生物制劑,本發(fā)明進一步涉及該突變株在生物防治根結線蟲中的應用,屬于淡紫擬青霉突變株的篩選及其應用領域。
【背景技術】
[0002]航天誘變育種(Space Mutation Breeding),又叫空間誘變育種,就是將航天技術與傳統(tǒng)的物理、化學誘變及分子技術等相結合的新育種技術,利用衛(wèi)星搭載微生物等生物體樣品,經特殊的空間環(huán)境條件(微重力、強宇宙射線、高真空、微重力等)的作用,引起生物體的染色體畸變,進而導致生物體遺傳變異,經地面選育試驗后,能快速而有效地育成生物新品種(系),供生產和研究使用(張玲華,田興山.微生物空間誘變育種的研究進展[J].核農學報,2004,18 (4):294~296)。因此法能引起大幅度的生理變異和遺傳變異,所以成為高效率育種的新途徑。已有研究表明,一些農作物和微生物經過航天誘變,正向突變率和變異幅度大大高于常規(guī)誘變(宋滿剛,張滿貴,繆美鎖,紅曉祥,梁虹,羅寶君,.我國太空育種成果顯著[J].種子世界,2004,7:57)。
[0003]太空環(huán)境具有較好的誘變作用,可以產生改善菌種的有利性狀、創(chuàng)造新品種等有益變異,還可發(fā)誘發(fā)與產量有關的數(shù)量性狀變異,但很多變異具有一定的隨機性。搭載微生物的主要目的就是通過設計最佳方案篩選那些產量高、價值大的變異生產菌株,而為了選擇得到性狀穩(wěn)定的新品種或品系,需要進行大量繁重的篩選和檢測試驗(張世成,林作楫,楊會民,賴菁茹.航天誘變條件下小麥若干性狀的變異[J].空間科學學報,1996,增刊:103~107 ;邊銀丙,翁曼麗,孫勇,王斌,趙培新,閔家順.香菇菌絲太空誘變效應研究I太空環(huán)境對香菇菌絲生長特性的影響[J].食用菌學報,1999,6 (4):11~14)。
[0004]淡紫擬青霉(Paecilomyces Iilacinus)是許多重要農作物病蟲的生防菌,能在土壤中習居并宿存,能夠寄生控制多種植物根結線蟲,還是多種非土棲害蟲如荔枝蝽蟓、稻黑蝽、稻葉蟬等的天敵。其能夠產生幾丁質酶和絲氨酸蛋白酶,并通過這兩種酶的作用破壞根結線蟲卵殼,從而菌絲侵入根結線蟲的卵并寄生于卵內,因此淡紫擬青霉菌株被認為是最具有應用前景的線蟲生防真菌(Khan A, Willianms K L, and Nevalainen HKM.Effectof Paecilomyces lilacius protease and chitinase on the eggshell structuresand hatching of Meloidogyne javanica juveniles[J].Biological Control,2004,3:346-352)。
[0005]現(xiàn)有的淡紫擬青霉菌株在生長速度、產孢量等生長性能以及對根結線蟲卵的致病力上都有待提高,將淡紫擬青霉菌株通過航天誘變篩選得到在生產性能或對根結線蟲卵的致病力上有顯著提高的突變菌株,這對于根結線蟲的生物防治將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發(fā)明內容】
[0006]本發(fā)明的主要目的是將淡紫擬青霉(Paecilomyces lilacinus)進行航天誘變獲得一株對根結線蟲卵的致病能力有顯著提高的突變株;
[0007]本發(fā)明的另一目的是將所獲得的突變株應用于根結線蟲的生物防治。
[0008]本發(fā)明的上述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xiàn)的:
[0009]—株對根結線蟲卵的致病能力有顯著提高的淡紫擬青霉(Paecilomyceslilacinus)山東航天誘變突變株Sd-m-16,其微生物保藏號是=CGMCC N0.7769 ;分類命名:淡紫擬青霉Paecilomyces lilacinus ;保藏時間:2013年6月20日;保藏單位是:中國微生物菌種保藏管理委員會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地址是:北京市朝陽區(qū)北辰西路I號院3號,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0010]本發(fā)明將淡紫擬青霉菌株20-7、山東(Sd)菌株各分為兩份,一份為原始菌株,留在地面常規(guī)保存用作對照(CK);另一份搭載“神舟”8號飛船進行航天誘變,航天搭載菌株返回地面后,以未搭載的原始菌株為對照,比較航天搭載菌株在表形、色素變化、生長速度、產孢量和致病力等方面的變異性,以篩選獲得對根結線蟲卵的致病能力有顯著提高的突變株。
[0011]本發(fā)明將航天搭載菌株通過5-6代繼代培養(yǎng)得到性狀穩(wěn)定菌株后,觀察航天誘變對菌落形態(tài)和色素變化的影響,觀察發(fā)現(xiàn),經航天誘變的20-7淡紫擬青霉菌株篩選得到的19個突變菌株,變異類型較多,且各菌株均出現(xiàn)比原始菌株明顯的輪紋,但產孢均比原始菌株少,與輪紋越明顯產孢越多的文獻中的結論不一致(王明祖.根結線蟲卵寄生真菌的研究
I1.淡紫擬青霉菌生長和產孢條件[J].華中農業(yè)大學學報,1992,11 (I):52-56)。菌落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隆起,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中心隆起,隆起或扁平。中心隆起和隆起菌株顏色均比原始菌株淺;扁平菌株顏色也比原始菌株淺,只有極少數(shù)菌株顏色加深呈紫色。菌落背后顏色一般呈炒米黃色,與原始菌株差異不大。
[0012]在山東(Sd)突變菌株中,菌落有明顯的形態(tài)分化,可將它們分為4種類型:1型菌落為性狀變化最大的一種,菌落正面為極淺淡紫色,接近白色,菌落背部色素初生長時為墨綠色,9d后由墨綠色變?yōu)楹?棕紅-白色的由深及淺的特征,菌落直徑均比原始菌株小,即生長速度較原始菌株慢,其中Sd-m-30生長速度最慢,培養(yǎng)15d的菌落直徑僅5.85cm, I型菌落共8株,占山東航天突變體菌落數(shù)的26.7%,其中Sd-m-3菌株邊緣不呈圓形而是呈現(xiàn)出類似花朵狀邊緣;另外兩種色素較原始菌株深,其中一種菌落中部為白色凸起外圍呈淡紫色,菌落輪紋明顯,為II型,共7株,占山東航天突變體菌落數(shù)的23.3% ;另一種菌落平展,中部無凸起并出現(xiàn)輻射狀分支,為III型,共5株占航天單孢菌落數(shù)的16.7%。其它菌落的大小均與原始菌株相近,其中12株菌株與原始菌株形態(tài)相似,為IV型,占山東航天突變體菌落數(shù)的40%。
[0013]本發(fā)明采用顯微鏡觀察航天誘變對菌絲及孢子形態(tài)的影響,觀察結果發(fā)現(xiàn)山東突變體I型菌落均出現(xiàn)菌絲纏繞形成的環(huán)狀菌絲結構,環(huán)狀結構的成因還不明確,有待于進一步的實驗研究。II型、III型和IV型菌株有輪狀分枝的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多數(shù)稍呈棱形,少數(shù)近橢圓形或圓形,單細胞,無色,表面光滑,形態(tài)與原始菌株基本無差異。20-7突變體菌株的菌絲及孢子形態(tài)基本無變化。
[0014]本發(fā)明還觀察了航天誘變對菌株的生長速度以及菌絲干重的影響,以篩選出生長速度比原始菌株有加快的突變菌株。觀察結果發(fā)現(xiàn),與原始菌株相比,淡紫擬青霉20-7航天誘變菌落生長速度無明顯加快的菌株;山東(Sd)突變菌株生長速度與山東(Sd)原始菌株相比,出現(xiàn)了正負雙向變異,變異幅度較大,說明航天誘變可使山東菌株的生長速度產生不同趨向和不同幅度的變異。培養(yǎng)15d后菌落直徑大于或等于原始菌株的菌株占突變菌株的26.7%,小于原始菌株的占73.3% ;其中,生長速度最快的菌株為Sd-m-16,培養(yǎng)15d后菌落直徑為8.39cm,生長速度最慢的為菌株Sd-m-30,培養(yǎng)15d后菌落直徑僅為5.85cm。
[0015]淡紫擬青霉菌株20-7和山東(Sd)菌株的突變體菌株培養(yǎng)過程菌絲干重總體均變化幅度較大,培養(yǎng)4d的航天突變菌株菌絲干重均在0.3g以下。在20-7突變菌株中,除H20-7-1菌絲干重為0.2592g,比20_7原始菌株的0.2555g重外,其它突變體均輕于原始菌株。山東突變體菌株菌絲干重最重的Sd-m-16為0.2647g ;總體上看,20_7和山東兩種菌株負變異率均大于正變異率。 [0016]本發(fā)明進一步的觀察了航天誘變對菌株產孢量的影響,觀察結果發(fā)現(xiàn),20-7原始菌株經航天誘變后,篩選得到的19株菌株中產孢量均少于原始菌株,其中產孢量最小的H20-7-4只有0.24X 107cfu/mL,說明航天誘變使菌落的產孢量較難在菌株本身產孢量較高的基礎上更優(yōu)而產生正向變異,而是更趨向于產生負向變異并且負向變異的幅度較大。相對于20-7菌株,山東菌株本身產孢量要小于20-7菌株,而經航天誘變后的菌株出現(xiàn)了不同趨向、不同幅度的變異。正向變異的幅度比較小,負向變異幅度較大。觀察結果發(fā)現(xiàn),山東航天誘變突變株Sd-m-16的產孢量相比于原始菌株有了顯著的提升。
[0017]為了篩選出對根結線蟲卵的致病能力有顯著提高的突變株,本發(fā)明對20-7、山東(Sd)菌株的航天搭載株進行了根結線蟲卵的致病力測定,測定結果發(fā)現(xiàn),20-7的各航天誘變菌株都保持了對根結線蟲卵的致病能力,但未見致病力提高的菌株,H20-7-16寄生率最低為4.0%。山東試驗菌株中,大部分航天誘變菌株保持了原始菌株的致病水平,寄生率提高菌株占突變菌株的46.7%。其中菌株Sd-m-16致病力顯著提高,其致病力達到了 93.3%,比原始菌株提高了 13.6%。寄生率最低的突變菌株為Sd-m-17,僅為16.3%。
[0018]生長速度、產孢量和致病力是篩選生物防治菌株的重要指標,航天誘變使這些特性表現(xiàn)出不同變異趨向和幅度,證明了航天誘變是非定點的、廣泛性的、正負雙向性的,且誘變位點多、誘變率高,所導致的生物體變異有生理性變異也可能有遺傳性變異(農向群,張澤華,胡攀,高松,張禮生.航天誘變對昆蟲病原真菌的生物學效應[J].菌物學報,2006,25(4):674~681)。兩株原始菌株相比,20_7無論是產孢量、生長速率還是致病力等方面均優(yōu)于山東(sd)菌株,經航天誘變后,20-7菌株只在生長速度、菌絲干重上出現(xiàn)了少量正向變異,產孢量、致病力等均無正向變異出現(xiàn),而山東菌株出現(xiàn)了正負雙向變異,說明在誘變率高低與出發(fā)菌株本身性狀的優(yōu)劣密切相關。
[0019]通過生長速度、產孢量和致病力的篩選發(fā)現(xiàn),山東菌株航天誘變菌株Sd-m-16在生長特性和致病力方面發(fā)生了較大幅度的正向變異,尤其是在致病力上相比于原始菌株有了非常顯著的提升。本發(fā)明將山東菌株航天誘變菌株Sd-m-16按照常規(guī)的微生物菌劑制備成可濕性粉劑,同時按照同樣的方法將山東原始菌株制備成可濕性粉劑,比較了二者對根結線蟲的生防效果;從實驗結果可見,用淡紫擬青霉山東航天誘變突變株Sd-m-16制備的可濕性粉劑對根結線蟲的相對防治效果高出對照菌劑(用淡紫擬青霉山東原始菌株制備的可濕性粉劑)32.3%,幼蟲減少百分率高出對照菌劑31.2% ;試驗結果表明,淡紫擬青霉山東航天誘變突變株Sd-m-16對于根結線蟲的生物防治效果要遠遠優(yōu)于原始菌株對于根結線蟲的生物防治效果。
[0020]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防治根結線蟲的淡紫擬青霉微微生物制劑,包括:淡紫擬青霉航天誘變突變株Sd-m-16的孢子粉或發(fā)酵液和載體。
[0021]作為參考,本領域技術人員可參考下述方法制備得到淡紫擬青霉航天誘變突變株Sd-m-16孢子粉:(I)制備淡紫擬青霉航天誘變突變株Sd-m-16發(fā)酵液;(2)從淡紫擬青霉航天誘變突變株Sd-m-16發(fā)酵液中回收孢子產物;(3)干燥所回收的淡紫擬青霉孢子產物,即得淡紫擬青霉粉。
[0022]本領域所屬技術人員可按照文獻中所公開的各種方法制備得到淡紫擬青霉發(fā)酵液;例如,采用三級培養(yǎng)方法,即:種子培養(yǎng)、二級液體擴大培養(yǎng)和液體發(fā)酵培養(yǎng),制備得到淡紫擬青霉菌航天誘變突變株Sd-m-16發(fā)酵液;其中,在液體發(fā)酵培養(yǎng)時,可以采用發(fā)酵罐發(fā)酵或采用搖瓶培養(yǎng)的方式進行發(fā)酵培養(yǎng);三級培養(yǎng)所用到的培養(yǎng)基及其培養(yǎng)條件均已在文獻中公開,作為參考,其中,所述的液體發(fā)酵培養(yǎng)基的組成成分包括碳源和氮源;所述的碳源包括但不限于葡萄糖、蔗糖、麥芽糖、可溶性淀粉或玉米粉中的任一種或多種。所述的氮源包括但不限于硝酸鈉、硫酸銨、蛋白胨或黃豆粉中的任一種或多種。
[0023]本發(fā)明進一步提供一種制備防治根結線蟲的淡紫擬青霉微生物制劑的方法,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將淡紫擬青霉航天誘變突變株Sd-m-16的孢子粉或發(fā)酵液和載體混合在一起,攪拌均勻,粉碎過篩,制備得到相應的微生物制劑,例如,可以是顆粒制劑、粉劑、可濕性粉劑或微膠囊菌劑等。
[0024]其中,所述的載體可以是硅藻土、高嶺土、木屑、活性碳、草炭、農作物秸桿、干燥的農家肥等;此外,本發(fā)明的淡紫擬青霉微生物制劑中還可加入輔料或/和助劑;所述的輔料可以是蟹殼粉或幾丁質等;所述的助劑可以是潤濕劑、分散劑或穩(wěn)定劑等。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5]圖1航天誘變20-7菌落形態(tài)變異菌株與20-7原始菌株。
[0026]圖2航天誘變山東菌株形態(tài)變異4種類型與山東原始菌株及花朵狀邊緣Sd-m-3菌株。
[0027]圖3航天誘變山東突變體I型菌落的環(huán)狀菌絲結構。
【具體實施方式】
[0028]通過下列實施例將更具體說明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但是應理解所述實施例僅是范例性的,不對本發(fā)明的范圍構成任何限制。本領域技術人員應該理解的是,在不偏離本發(fā)明的精神和范圍下可以對本發(fā)明技術方案的細節(jié)和形式進行修改或替換,但這些修改或替換均落入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
[0029]實施例1淡紫擬青霉可濕性粉劑的制備
[0030]—、淡紫擬青霉(P.lilacinus)航天誘變突變株Sd-m-16孢子粉的制備
[0031](一)、淡紫擬青霉發(fā)酵液的制備
[0032]1、將淡紫擬青霉航天誘變突變株Sd-m-16菌種活化后,進行搖瓶種子培養(yǎng);
[0033]搖瓶種子培養(yǎng)培養(yǎng)基的組成(按質量百分比計):
[0034]葡萄糖1.5-2%[0035]硝酸鈉0.4-0.6%
[0036]硫酸銨0.2-0.3%
[0037]黃豆粉0.2-0.3%
[0038]磷酸氫二鉀0.1-0.2%
[0039]硫酸鎂0.1-0.2%
[0040]水余量
[0041]液體發(fā)酵條件:500ml三角瓶中裝入種子培養(yǎng)基200ml,高壓滅菌后接種淡紫擬青霉孢子懸浮液,接種量為1.5-3%,置于24-28°C,搖床150_200r/min,培養(yǎng)18_36h。
[0042]2、二級液體擴大培養(yǎng)(按質量百分比計):
[0043]二級液體擴大培養(yǎng)的培養(yǎng)基組成:
[0044]葡萄糖3_5%
[0045]硝酸鈉0.4-0.6%
[0046]硫酸銨0.2-0.3%
[0047]黃豆粉0.2-0.3%
[0048]磷酸氫二鉀0.1-0.2%
[0049]硫酸鎂0.1-0.2%
[0050]水余量
[0051]將上述二級液體擴大培養(yǎng)基發(fā)酵罐中在位滅菌;
[0052]液體發(fā)酵條件:發(fā)酵溫度25_28°C,罐壓0.6-0.8bar,其通氧量可以是100-300L/h,轉速150-250rpm,起始 pH 值 5.5-6.0。
[0053]3、液體發(fā)酵培養(yǎng):
[0054]液體發(fā)酵培養(yǎng)的培養(yǎng)基組成:
[0055]葡萄糖10_18%
[0056]硝酸鈉0.2-0.3%
[0057]硫酸銨0.1-0.15%
[0058]黃豆粉0.1-0.15%
[0059]磷酸氫二鉀0.1-0.2%
[0060]硫酸鎂0.1-0.2%
[0061]土豆浸出液(20%) 10-30%
[0062]水余量
[0063]將上述液體培養(yǎng)基發(fā)酵罐中在位滅菌;
[0064]液體發(fā)酵條件:發(fā)酵溫度為28_30°C,其通氧量可以是100_300L/h,前24h,通氣量控制在100-150L/h,后期控制在 250-300L/h ;起始 pH:5.0-6.0 ;轉速:150-200r/min ;罐壓:0.6-0.8Mpa,發(fā)酵周期控制在6d,一般鏡檢孢子濃度達到IO9個/ml以上即可。
[0065](二 )、從發(fā)酵液中回收并干燥孢子產物
[0066]將發(fā)酵液離心,離心條件為:相對離心力為4000g,離心時間為40min,每100毫升發(fā)酵液中加入絮凝劑2.0g ;棄上清,將沉淀菌漿用硅藻土載體吸附后陰干至產品中的含水量低于10%,即得孢子粉。
[0067]二、可濕性粉劑的制備[0068]按下述質量百分配比稱取各組分:將上述制備的淡紫擬青霉孢子粉85%,硅藻土11%,潤濕劑PEG 2%、分散劑木鈉2% ;將淡紫擬青霉孢子粉和硅藻土混合均勻后粉碎過325目篩;將粉碎后的產物與潤濕劑和分散劑混合均勻后用氣流磨磨細,混合均勻,即得。
[0069]對比實施例淡紫擬青霉可濕性粉劑的制備
[0070]除了淡紫擬青霉菌種為淡紫擬青霉山東(Sd)原始菌株(即:沒有進行航天搭載誘變,留在地面常規(guī)保存用作對照(CK)的山東菌株)外,其余均與實施例1完全相同。
[0071]實驗例I淡紫擬青霉20-7航天誘變突變株的篩選及誘變效應的測定實驗
[0072]I實驗材料及方法
[0073]1.1 菌株
[0074]供試淡紫擬青霉(P.lilacinus)20_7、山東(Sd)菌株。航天誘變返地后,于本試驗室4°C保存,備用。
[0075]1.2航天搭載
[0076]將淡紫擬青霉20-7、山東(Sd)菌株分別分為兩份,一份留在地面常規(guī)保存用作對照(CK);另一份于2011年11月I日搭載“神舟”8號飛船,歷時6d20h。返回地面后,及時取出材料低溫保存。
[0077]1.3突變體篩選
[0078]將經航天誘變處理后的淡紫擬青霉菌株和野生型菌株(CK)分別制成孢子懸浮液,稀釋至IO3倍,涂布到PDA平板上(每皿加0.1mL孢子液),25°C恒溫培養(yǎng)4d_6d后,觀察單菌落大小、形態(tài)和正反面顏色,挑選出與野生型菌株(CK)差別較明顯的菌株。
[0079]1.4航天誘變效應的測定
[0080]以未搭載的原始菌株為對照,比較航天菌株在表形、色素變化、生長速度、產孢量和致病力等方面的變異性。
[0081]1.4.1突變菌株的形態(tài)和色素變化觀察
[0082]淡紫擬青霉菌株孢子活力極強,容易四周飛濺生長,故采用孢子液濾紙片接種法接種。從已生長好的平板上,用直徑為6mm的打孔器切菌落3塊于5mL含0.5%。吐溫的溶液中,充分震蕩,制成孢子懸浮液。用滅好菌的直徑為6mm的濾紙片蘸滿孢子液放在培養(yǎng)皿中央,置于25°C溫箱中培養(yǎng),每個菌株3皿,觀察菌落的形態(tài)、顏色。
[0083]1.4.2菌絲及孢子形態(tài)觀察
[0084]將蓋玻片斜插在正常生長的突變菌株邊緣,3-4d后,待菌絲生長延伸至蓋玻片上,顯微鏡觀察并拍照。
[0085]1.4.3菌落生長速度測定
[0086]用滅菌的直徑為6mm的濾紙片蘸滿孢子液放在培養(yǎng)皿中央,置于25°C溫箱中培養(yǎng),以十字交叉法每三天測菌落直徑,至有菌株長滿皿整(約15d)時停止測定。野生型菌株為對照,重復3次。
[0087]1.4.4菌絲干重測定
[0088]250mL錐形瓶裝50mL PD培養(yǎng)液,吸取0.2mL孢子懸浮液于每瓶培養(yǎng)基中,恒溫搖床溫度為25°C,轉速為110r/min。培養(yǎng)4d后,從三角瓶中倒出所有菌液,離心倒上清,將沉淀倒在濾紙上,60 V烘箱烘干,稱重。
[0089]1.4.5產孢量測定[0090]用直徑為6mm的打孔器切菌落3塊于5mL含0.5%。吐溫的溶液中,充分震蕩后在顯微鏡下用血球計數(shù)板計數(shù),計算產孢量,設3次重復。
[0091]2實驗結果
[0092]2.1航天誘變對菌落形態(tài)和色素變化的影響
[0093]通過5-6代繼代培養(yǎng)得到性狀穩(wěn)定菌株后,觀察發(fā)現(xiàn),經航天誘變的20-7淡紫擬青霉菌株篩選得到的19個突變菌株,變異類型較多,且各菌株均出現(xiàn)比原始菌株明顯的輪紋,但產孢均比原始菌株少,與輪紋越明顯產孢越多的文獻中的結論不一致(王明祖.根結線蟲卵寄生真菌的研究I1.淡紫擬青霉菌生長和產孢條件[J].華中農業(yè)大學學報,1992,11 (1):52-56)。據(jù)觀察,菌株色素越深產孢越多,說明產孢量的多少與色素之間的關系比與菌株輪紋的明顯程度更為密切(表1)。
[0094]菌落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隆起,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中心隆起,隆起或扁平。中心隆起和隆起菌株顏色均比原始菌株淺,如:Η20-7-1,H20-7-2, H20-7-3,H20-7-4,H20-7-5等;扁平菌株顏色也比原始菌株淺,只有極少數(shù)菌株顏色加深呈紫色,如:H20-7-7,H20-7-8,H20-7-16。菌落背后顏色一般呈炒米黃色,與原始菌株差異不大,特別的,H20-7-12和H20-7-16菌落背后中心為輻射狀棕黃色,H20-7-19呈偏轉輻射狀棕黃色(圖1,表1)。
[0095]表1淡紫擬青霉20-7突變體的形態(tài)學特征
【權利要求】
1.一株淡紫擬青霉(Paecilomyces Iilacinus)山東航天誘變突變株Sd-m_16,其特征在于,其微生物保藏號是=CGMCC N0.7769。
2.權利要求1所述的淡紫擬青霉航天誘變突變株Sd-m-16在防治植物害蟲中的應用。
3.按照權利要求2所述的應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植物害蟲是線蟲。
4.按照權利要求3所述的應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線蟲是根結線蟲。
5.一種防治植物害蟲的微生物制劑,其特征在于,包括:權利要求1所述的淡紫擬青霉航天誘變突變株Sd-m-16的孢子粉或發(fā)酵液以及載體。
6.按照權利要求5所述的微生物制劑,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載體是硅藻土、高嶺土、木屑、活性碳、草炭、農作物秸桿或干燥的農家肥。
7.按照權利要求5所述的微生物制劑,其特征在于:還含有輔料或助劑。
8.按照權利要求7所述的微生物制劑,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輔料是蟹殼粉或幾丁質;所述的助劑是潤濕劑、分散劑或穩(wěn)定劑。
9.一種制備權利要求5-8任何一項所述微生物制劑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將淡紫擬青霉航天誘變突變株Sd-m-16的孢子粉或發(fā)酵液和載體混合在一起,攪拌均勻,粉碎過篩,得到相應的微生物制劑。
10.按照權利要求5所述的微生物制劑,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植物害蟲是根結線蟲。
【文檔編號】C12N1/14GK103602593SQ201310538318
【公開日】2014年2月26日 申請日期:2013年11月4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11月4日
【發(fā)明者】王曦茁, 汪來發(fā), 王源, 郭志斌, 馬建偉 申請人: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森林生態(tài)環(huán)境與保護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