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大蒜手工種植輔助工具。
背景技術:
隨著時代經(jīng)濟的發(fā)展,農村種植經(jīng)濟作物的興趣越來越高,大蒜就是一種收入較高的經(jīng)濟作物,在全國農村存在很大的種植面值。在種植大蒜時,農民常常是手工作業(yè),手工作業(yè)不僅勞動強度較大且持續(xù)時間較久,從而導致種植效率低?,F(xiàn)在市場上存在一些自動化的大蒜播種機實現(xiàn)了高效率種植大蒜,但是由于結構都較復雜且種蒜質量無法保證,一程度上影響了大蒜產(chǎn)量,這些自動化播種機并沒有得到農民的認可,所以對于大蒜種植技術有待進一步改進。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大蒜手工種植輔助工具,利用該輔助工具進行大蒜種植時,勞動者無需大幅度彎腰或者蹲在地面上,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勞動強度,同時,通過按壓本工具中的下壓板便可將多個蒜瓣同時壓入到蒜地里,從而大大提高了大蒜種植效率。
本發(fā)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取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大蒜手工種植輔助工具,其特征是,包括支撐底板、下壓板和至少一組種蒜機構,所述種蒜機構位于所述支撐底板和下壓板之間,所述種蒜機構包括壓蒜機構和儲蒜機構,所述壓蒜機構包括蒜瓣種植管和壓蒜桿,所述蒜瓣種植管底端固定套置在所述支撐底板上開設的一通孔內,所述壓蒜桿套置在所述蒜瓣種植管內,且所述壓蒜桿的上端與所述壓蒜板相連接,在所述壓蒜桿及蒜瓣種植管上部套置一第一彈簧,在所述蒜瓣種植管上部外側設置一擋環(huán),所述第一彈簧位于所述擋環(huán)與所述下壓板之間;
所述儲蒜機構包括蒜瓣儲存管、壓蒜板、擋蒜板和驅動板,所述蒜瓣儲存管上部的軸線與所述蒜瓣種植管的軸線相平行,所述蒜瓣儲存管的底端與所述蒜瓣種植管的下部相貫通,在所述蒜瓣儲存管上部開設有上下相鄰的壓蒜孔和擋蒜孔,在所述蒜瓣儲存管的上設置有位于所述壓蒜孔上下兩側的導向管,在所述壓蒜板的外側壁上下兩端各設置一第一導向桿,所述壓蒜板與所述壓蒜孔相配合且所述第一導向桿套置在所述導向管內,在所述第一導向桿上套置一第二彈簧,在所述壓蒜板外側壁中部還設置一驅動連接板,在所述擋蒜孔外側設置擋蒜板支架,所述擋蒜板套置在所述擋蒜板支架上且擋蒜板的頂端穿過所述擋蒜孔位于所述蒜瓣儲存管內,在所述擋蒜板后端設置一第二導向桿,在所述第二導向桿上套置一第三彈簧;
在所述驅動板設置有第一楔形板和第二楔形板,且所述第一楔形板位于所述第二楔形板上方,在所述驅動連接板上設置有與所述第一楔形板相配合的第一楔形孔,在所述擋蒜板上設置有與所述第二楔形板相配合的第二楔形孔,所述驅動板貫穿在所述第一楔形孔和第二楔形孔內且驅動板上端通過一連桿與所述下壓板相連接。
優(yōu)選的,在所述壓蒜板的上端和下端各設置一限位支耳,且所述限位支耳與所述壓蒜板之間存在一臺階且限位支耳內側壁與壓蒜板內側壁相平齊,所述第一導向桿與所述限位支耳固定相連,當所述壓蒜板位于原位時,所述壓蒜板內側壁與所述蒜瓣儲存管內側壁相平齊。
進一步地,在所述壓蒜板的內側壁上設置一層海綿墊。
優(yōu)選的,在所述蒜瓣種植管底部設置有三個沿其圓周方向均勻分布的輔助桿。
優(yōu)選的,在所述蒜瓣儲存管上部外側設置一導向板,所述驅動板上部套置在所述導向板內開設的一導向槽內。
優(yōu)選的,所述壓蒜桿下端設置一活塞頭,所述活塞頭底部設置一倒錐形凹槽。
優(yōu)選的,在所述支撐底板上設置有與所述蒜瓣種植管相對的定位桿。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fā)明結構簡單、操作方便,通過按壓下壓板可依次實現(xiàn)蒜瓣在蒜瓣儲存管內的放行、壓緊及蒜瓣在蒜瓣種植管被壓蒜桿壓入蒜地的過程,從而保證了單個蒜瓣的有序種植,蒜瓣在蒜瓣存儲管及蒜瓣種植管內始終保持蒜瓣尖向上,從而提高了大蒜種植質量;本發(fā)明具有多組種蒜機構,按壓一次下壓板可實現(xiàn)一次性種植多個蒜瓣,從而提高了種植效率;壓蒜板內側壁上設置的海綿墊可保證不同個頭大小的蒜瓣都能被壓蒜板壓緊,從而為多個蒜瓣在蒜瓣儲存管內的一一分離提供了保障;活塞頭上設置的倒錐形凹槽及蒜瓣種植管底部設置的輔助桿可有效保證在蒜瓣脫離蒜瓣種植管進入到蒜地時蒜瓣的蒜尖始終向上。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fā)明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是本發(fā)明的部分優(yōu)選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jù)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發(fā)明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種蒜結構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3為壓蒜板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4為壓蒜桿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5為擋蒜板支架及擋蒜板組合結構示意圖;
圖6為定位桿在支撐底板上分布示意圖;
圖7為蒜瓣儲存管中上部結構示意圖;
圖8儲蒜機構縱行剖視圖;
圖中:1支撐底板、11輔助桿、12定位桿、2下壓板、3種蒜機構、31蒜瓣種植管、311擋環(huán)、312第一彈簧、313壓蒜桿、3131活塞、3132倒錐形凹槽、32蒜瓣儲存管、321驅動板、3211導向板、3212連接桿、3213第二楔形板、3214第一楔形板、322壓蒜板、3221驅動連接板、32211第一楔形孔、3222限位支耳、3223第一導向桿、3224導向管、3225第二彈簧、3226海綿墊、323擋蒜板支架、324擋蒜板、3241第二導向桿、3242第二楔形孔、3243第三彈簧、325壓蒜孔、326擋蒜孔。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具體實施例及附圖1-8,對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fā)明的一部分優(yōu)選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在不違背本發(fā)明內涵的情況下做類似變形,因此本發(fā)明不受下面公開的具體實施例的限制。
如圖1所示,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大蒜手工種植輔助工具,包括支撐底板1、下壓板2和至少一組種蒜機構3,在本具體實施例中,該輔助工具包含有六組種蒜機構3,所述種蒜機構3位于所述支撐底板1和下壓板2之間,所述種蒜機構3包括壓蒜機構和儲蒜機構,所述壓蒜機構包括蒜瓣種植管31和壓蒜桿32,所述蒜瓣種植管31底端固定套置在所述支撐底板11上開設的一通孔內,在種植大蒜時,蒜瓣直接從蒜瓣種植管31內進入到蒜地里,所述壓蒜桿313套置在所述蒜瓣種植管31內,且所述壓蒜桿313的上端與所述下壓板2相連接,在所述壓蒜桿313及蒜瓣種植管31上部套置一第一彈簧312,在所述蒜瓣種植管31上部外側設置一擋環(huán)311,所述第一彈簧311位于所述擋環(huán)311與所述下壓板2之間;
所述儲蒜機構包括蒜瓣儲存管32、壓蒜板322、擋蒜板324和驅動板321,所述蒜瓣儲存管32上部的軸線與所述蒜瓣種植管31的軸線相平行,所述蒜瓣儲存管32的底端與所述蒜瓣種植管31的下部相貫通,在所述蒜瓣儲存管32的上部開設有上下相鄰的壓蒜孔325和擋蒜孔326(如圖7所示),在所述蒜瓣儲存管32上設置有位于所述壓蒜孔325上下兩側的導向管3224,在所述壓蒜板322的外側壁上下兩端各設置一第一導向桿3223,所述壓蒜板322與所述壓蒜孔325相配合且所述第一導向桿3223套置在所述導向管3224內,為實現(xiàn)壓蒜板322的內側壁與蒜瓣儲存孔32的內側壁在其軸線方向上相平齊,在此,在所述壓蒜板322的上端和下端各設置一限位支耳3222,且所述限位支耳3222與所述壓蒜板322之間存在一臺階且限位支耳3222內側壁與壓蒜板322內側壁相平齊,所述第一導向桿3223與所述限位支耳3222固定相連,限位支耳3222起到一限位作用,當所述壓蒜板322位于原位時,所述壓蒜板322內側壁與所述蒜瓣儲存管32內側壁相平齊,在所述第一導向桿3223上套置一第二彈簧3225,第二彈簧3225使得壓蒜板322始終受到一個沿著第一導向桿3223軸線方向向外的一拉力,在所述壓蒜板322外側壁中部還設置一驅動連接板3221,在所述擋蒜孔326外側設置擋蒜板支架323,所述擋蒜板324套置在所述擋蒜板支架323上且擋蒜板324的頂端穿過所述擋蒜孔326位于所述蒜瓣儲存管32內,在所述擋蒜板324后端設置一第二導向桿3241,在所述第二導向桿3241上套置一第三彈簧3243,擋蒜板324可在擋蒜板支架3內來回滑動,且第三彈簧3243始終給擋蒜板324一個推力。
在所述驅動板321設置有第一楔形板3214和第二楔形板3213,且所述第一楔形板3214位于所述第二楔形板3213上方,在所述驅動連接板3221上設置有與所述第一楔形板3214相配合的第一楔形孔32211,在所述擋蒜板324上設置有與所述第二楔形板3213相配合的第二楔形孔3242,所述驅動板321貫穿在所述第一楔形孔3214和第二楔形孔3213內且驅動板321上端通過一連桿3212與所述下壓板2相連接,在按壓下壓板2時,驅動板321與下壓板321同步運動,在驅動板321向下運動過程中,第一楔形板3214可使得壓蒜板322向內運動,第二楔形板3213可使得擋蒜板324向外運動,在下壓過程中,壓蒜板322的壓緊過程早于擋蒜板324的阻擋接觸過程,即先壓緊后解除阻擋,在驅動桿321回位過程中,壓蒜板322的壓緊過程晚于擋蒜板324的阻擋啟動過程,即先啟動阻擋后解除壓緊。為保證驅動板321上下運動穩(wěn)定,在此,在所述蒜瓣儲存管32上部外側設置一導向板3211,所述驅動板321上部套置在所述導向板3211內開設的一導向槽內。
在種植大蒜過程中,蒜瓣有大有小,為保證在種植過程中,位于蒜瓣儲存管32內的大蒜被壓蒜板322有效壓緊,在此,在所述壓蒜板322的內側壁上設置一層海綿墊3226,海綿墊3226有一定的壓縮性,可保證不同大小的蒜瓣被壓緊,為保證蒜瓣在進入蒜地時,蒜尖也是向上的,在此,在所述蒜瓣種植管31底部設置有三個沿其圓周方向均勻分布的輔助桿11,在所述壓蒜桿313下端設置一活塞頭3131,所述活塞頭3131底部設置一倒錐形凹槽3132,在蒜瓣入土過程中,輔助桿11和倒錐形凹槽3132對蒜瓣具有限位作用,可使其不會發(fā)生歪倒。為提高每一次大蒜種植的間隔精度,在此,在所述支撐底板1上設置有與所述蒜瓣種植管31相對的定位桿12,定位桿12可預先頂壓處一個小坑,在種植過程中,將蒜瓣種植管31與小坑對準即可保證種植間隔精度。
利用本發(fā)明種植大蒜流程為:在使用該工具之前,壓蒜板322處于放松工位,即壓蒜板322不會對蒜瓣進行壓緊,擋蒜板324處于阻擋工位,即擋蒜板324的頂端穿插在蒜瓣儲存管32內,對蒜瓣有阻擋作用,在使用時,首先將該工具放置在蒜瓣種植區(qū),然后向蒜瓣儲存管32內放入多個蒜瓣,每一個蒜瓣要保證蒜瓣的蒜尖向上,蒜瓣被擋蒜板324阻擋在蒜瓣儲存管內,放完蒜瓣之后,按壓下壓板2,下壓板2下壓驅動壓蒜桿313和驅動板321向下運動,驅動板321在向下運動時,首先驅動壓蒜板322使其壓緊與之相對的蒜瓣,在此過程中,與擋蒜板324相接觸的一個蒜瓣不會被壓蒜板322壓緊,隨著驅動板321繼續(xù)運動,擋蒜板324被推開,位于其上的蒜瓣則在重力的作用下有蒜瓣儲存管32進入到蒜瓣種植管31底部,隨著下壓板2的繼續(xù)運動,壓桿313則將蒜瓣壓入到蒜地里,蒜瓣被壓入蒜地之后,松開下壓板2,下壓板2在第一彈簧312的作用下回位,同時驅動板321也回位,在驅動板321回位過程中,是擋蒜板324先回到阻擋工位,然后是壓蒜板322回到放松工位。
除說明書所述的技術特征外,均為本專業(yè)技術人員的已知技術。
以上所述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和實施例作了詳述,但是本發(fā)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實施方式和實施例,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fā)明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變型,這些改進和變型也應視為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