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種植方法,具體涉及一種三七土壤水旱輪作的方法。
背景技術(shù):
三七為五加科人參屬植物,以根、根狀莖入藥,具活血化瘀、消腫定痛等功效。三七起源于2500萬年前的第三紀古熱帶中國西南山區(qū),分布范圍僅局限于中國西南部海拔1500 ~1800 m、23.5°N附近的狹窄地帶?,F(xiàn)未發(fā)現(xiàn)野生群體,均為栽培種。云南省文山州為藥材三七原產(chǎn)地及道地產(chǎn)區(qū),是目前三七的主產(chǎn)區(qū),其栽培面積和產(chǎn)量均占全國90%以上。
與其他人參屬藥用植物一樣,三七種植忌地性極強,存在嚴重的連作障礙問題。連作障礙是指在同一塊土地中連續(xù)栽培同種或同科作物時,即使在正常的栽培管理條件下,也會出現(xiàn)生長勢變?nèi)酢a(chǎn)量降低、品質(zhì)下降、病蟲害加重的現(xiàn)象。
一般認為栽種過三七的地塊需要連續(xù)栽種玉米、旱稻、苜蓿等作物10年以上才能再次種植三七,在有些地塊甚至需要長達30年的輪作間隔時間才能再次種植三七。市場需求的驅(qū)動,加之連作障礙暫無有效克服辦法導(dǎo)致三七傳統(tǒng)產(chǎn)區(qū)的適宜土地逐漸緊張,種植區(qū)不斷外延,藥材生產(chǎn)的道地性難以保證?,F(xiàn)有技術(shù)中,也有采用輪作技術(shù)進行三七種植,但所需年限依然較長,且輪作后依然存在土壤的理化條件不利于三七生長的現(xiàn)象。
技術(shù)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三七土壤水旱輪作的方法,解決目前三七種植中為克服連作現(xiàn)象而采用一般輪作方法輪作周期長,效果不佳的問題。
為解決上述的技術(shù)問題,本發(fā)明采用以下技術(shù)方案:一種三七土壤水旱輪作的方法,包括以下流程:
(1)采挖:三七采挖后,三七采挖期一般為10~12月,拆挖后清除剩余的三七病殘體;
(2)改造田地、鋪設(shè)灌溉系統(tǒng),為后續(xù)的水稻種植做準備,對表層土進行深翻、暴曬,充分滅菌;
(3)第二年在田地中種植水稻,并進行田間管理;三七種植出現(xiàn)連作障礙的主要原因是土壤微生物引起的疾病,三七根系根的滲出物主要來自兩個途徑:一個是植物地上部的光合產(chǎn)物,大約有20%的合成物會以根分泌物形成進入土壤中,它們大多是可溶的;另一個途徑是根尖脫落的衰老細胞,釋放出黏液、黏膠等難溶有機物質(zhì)。這些滲出物和脫 落細胞釋放的物質(zhì)在根和土壤界面富集成營養(yǎng)帶,促進了微生物的生長發(fā)育和繁殖,而種植水稻,提供水淹環(huán)境和水淹時間,使部分對三七生長有害的微生物及病菌死亡,從而減輕連作障礙。
(4)水稻收獲后,在田地間種植旱作植物,填補水稻種植的空白期,避免土壤荒化,保持土壤活力。
(5)第三年待旱作植物收獲后,重新整地,進行第二次水稻種植;經(jīng)過兩次水稻種植,使得土壤中因種植三七所殘留的微生物及病菌進一步的減少,進一步減輕連作障礙。
(6)待第二次水稻種植收獲后,排水曬地,在田地中均勻施撒河沙,進行翻耕,種植完水稻后土地板結(jié),加入河沙可改良土壤,同時增加土壤的吸水性,利于三七的生長。
(7)第四年在田地中種植紫蘇,待7月上旬,紫蘇開花前,將其莖葉打碎,均勻布撒于地表,旋耕翻埋,讓其在土壤中腐熟。紫蘇發(fā)達的根系可以酥松土壤,防止土地板結(jié),其根系分泌物,有機酸、無機離子等改善了土壤微生物活性和酶活性,增加土壤養(yǎng)分的有效性,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紫蘇植株體內(nèi)含有揮發(fā)油、黃酮、酚、有機酸、香豆素內(nèi)酯等抗菌活性成分,可抑制部分病原真菌、細菌的生長,使得三七種植連作障礙再一步減??;另外補充土壤營養(yǎng)元素的同時增加了土壤有機質(zhì)含量,促進土壤團粒的形成。
(8)第四年十月開始對田地進行再次整地造園,開設(shè)灌溉排水系統(tǒng),再進行三七種植。即三七采挖后,僅需采摘后的第三年即可進行新三七苗的種植,大大縮短了為避免連作障礙而所需的連作間隔時間。
作為優(yōu)選,所述的旱作植物選用蠶豆或大麥。蠶豆和大麥的種植周期符合種植水稻后進行輪種。蠶豆或大麥為當?shù)爻R?guī)種植作物,易于管理,使之與水稻輪作,各種作物從土壤中吸收各種養(yǎng)分的數(shù)量和比例各不相同,可保證土壤養(yǎng)分的均衡利用,避免其片面消耗。另其發(fā)達的根系,可起到疏松土壤、改善土壤結(jié)構(gòu)的作用。
作為優(yōu)選,所述的施撒河沙,用量為2000~2500㎏/畝。按此比例加入河沙改進土壤,對三七種植最為有益,按此比例,土壤吸水性適中。
作為優(yōu)選,所述的種植紫蘇,在施撒河沙并進行翻耕后,到第四年四月中下旬播撒紫蘇籽前,向田地中施撒過磷酸鈣,并進行澆水,在播撒紫蘇籽后立即進行澆水,出苗后每隔5~7天進行施肥,所用肥料為氮肥,待植物出苗一個月后每隔15~20天施加磷肥及鉀肥,減少澆水。過磷酸鈣具有改良堿性土壤作用,可具有固氮作用,可減少田地氮的損失,能促進植物的發(fā)芽、長根,利于紫蘇出苗,出苗后施加氮肥,促進紫蘇葉子生長,促進光合作用,利于植物生長,之后改為磷肥及鉀肥,促進紫蘇根及莖的發(fā)育,使紫蘇疏松土壤的效果更佳,促進根部分泌物有機酸、無機離子。另促進莖的發(fā)育,使其內(nèi)揮發(fā)油、黃酮、酚、有機酸、香豆素內(nèi)酯等抗菌活性成分增多。另減少澆水可進一步促進紫蘇根的發(fā)育。
作為優(yōu)選,所述的過磷酸鈣用量為10~15㎏/畝,所述的氮肥用量為15~18㎏/畝,所述的磷肥用量為60~80㎏/畝,所述的鉀肥用量為30~50㎏/畝。出苗前的施加氮肥不用過多,出苗后,為促進根及莖的發(fā)育,磷肥及鉀肥的施加量應(yīng)較大。
作為優(yōu)選,所述的種植紫蘇,種植密度為16株/平方米。如果種植密度低,效果不佳,到如果密度高,造成植株徒長,不分枝或分枝的很少,同樣造成效果不佳。
作為優(yōu)選,所述的腐熟過程,將紫蘇莖葉打碎旋耕翻埋于田地后,每隔10~15天向田地進行澆水,并加入草木灰控制田地PH值為7~8.2。適當澆水及弱堿環(huán)境利于紫蘇莖葉在土壤里發(fā)酵。
與現(xiàn)有技術(shù)相比,本發(fā)明至少能產(chǎn)生以下一種有益效果:本發(fā)明可大大減輕三七種植的連作障礙,大大縮短了為避免連作障礙而所需的連作間隔時間;本發(fā)明在三七種植連作間隔期間兩次種植水稻以及種植紫蘇,能有效的除去土壤中的有害病菌及微生物,同時增加了土壤中的有機質(zhì),為三七種植提供了所需的微量元素;本發(fā)明在三七種植連作間隔期間采用水旱輪作,增加同一塊地所獲得作物總產(chǎn)量的同時,使土壤防止荒化以及板結(jié),保持其活力;本發(fā)明通過施撒河沙,對土壤進行改良,同時增加土壤的吸水性;本發(fā)明根據(jù)所需種植的作物,及時對田地進行整地改園,使得種植環(huán)境適應(yīng)每一作植物的生長。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發(fā)明的目的、技術(shù)方案及優(yōu)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jié)合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yīng)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發(fā)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fā)明。
實施例1:
一種三七土壤水旱輪作的方法,包括以下流程:
(1)采挖:三七采挖后,三七采挖期一般為10~12月,采挖后清除剩余的三七病殘體;
(2)改造田地、鋪設(shè)灌溉系統(tǒng),為后續(xù)的水稻種植做準備,對表層土進行深翻、暴曬,充分滅菌;
(3)第二年在田地中種植水稻,并進行田間管理;三七種植出現(xiàn)連作障礙的主要原因是土壤微生物引起的疾病,三七根系根的滲出物主要來自兩個途徑:一個是植物地上部的光合產(chǎn)物,大約有20%的合成物會以根分泌物形成進入土壤中,它們大多是可溶的;另一個途徑是根尖脫落的衰老細胞,釋放出黏液、黏膠等難溶有機物質(zhì)。這些滲出物和脫 落細胞釋放的物質(zhì)在根和土壤界面富集成營養(yǎng)帶,促進了微生物的生長發(fā)育和繁殖,而種植水稻,提高水淹環(huán)境和水淹時間,使部分對三七生長有害的微生物及病菌死亡,從而減輕連作障礙。
(4)水稻收獲后,在田地間種植旱作植物,填補水稻種植的空白期,避免土壤荒化,保持土壤活力。
(5)第三年待旱作植物收獲后,重新整地,進行第二次水稻種植;經(jīng)過兩次水稻種植,使得土壤中因種植三七所殘留的微生物及病菌進一步的減少,進一步減輕連作障礙。
(6)待第二次水稻種植收獲后,排水曬地,在田地中均勻施撒河沙,用量為2000㎏/畝,進行翻耕,種植完水稻后土地板結(jié),加入河沙可改良土壤,同時增加土壤的吸水性,利于三七的生長。
(7)第四年在田地中種植紫蘇,讓其自然生長,待7月上旬,紫蘇開花前,將其莖葉打碎,均勻布撒于地表,旋耕翻埋,讓其在土壤中自然腐熟。紫蘇發(fā)達的根系可以酥松土壤,防止土地板結(jié),其根系分泌物,有機酸、無機離子等改善了土壤微生物活性和酶活性,增加土壤養(yǎng)分的有效性,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紫蘇植株體內(nèi)含有揮發(fā)油、黃酮、酚、有機酸、香豆素內(nèi)酯等抗菌活性成分,可抑制部分病原真菌、細菌的生長,使得三七種植連作障礙再一步減?。涣硗庋a充土壤營養(yǎng)元素的同時增加了土壤有機質(zhì)含量,促進土壤團粒的形成。
(8)第四年十月開始對田地進行再次整地造園,開設(shè)灌溉排水系統(tǒng),再進行三七種植。即三七采挖后,僅需采摘后的第三年即可進行新三七苗的種植,大大縮短了為避免連作障礙而所需的連作間隔時間。經(jīng)試驗,如果僅進行一次水稻種植,即進行三七的種植,年底時三七存苗率為32%,而按此實施例進行操作后,年底時三七存活率為68%。
實施例2:
一種三七土壤水旱輪作的方法,包括以下流程:
(1)采挖:三七采挖后,三七采挖期一般為10~12月,采挖后清除剩余的三七病殘體;
(2)改造田地、鋪設(shè)灌溉系統(tǒng),為后續(xù)的水稻種植做準備,對表層土進行深翻、暴曬,充分滅菌;
(3)第二年在田地中種植水稻,并進行田間管理;三七種植出現(xiàn)連作障礙的主要原因是土壤微生物引起的疾病,三七根系根的滲出物主要來自兩個途徑:一個是植物地上部的光合產(chǎn)物,大約有20%的合成物會以根分泌物形成進入土壤中,它們大多是可溶的;另一個途徑是根尖脫落的衰老細胞,釋放出黏液、黏膠等難溶有機物質(zhì)。這些滲出物和脫 落細胞釋放的物質(zhì)在根和土壤界面富集成營養(yǎng)帶,促進了微生物的生長發(fā)育和繁殖,而種植水稻,提高水淹環(huán)境和水淹時間,使部分對三七生長有害的微生物及病菌死亡,從而減輕連作障礙。
(4)水稻收獲后,在田地間種植旱作植物,填補水稻種植的空白期,避免土壤荒化,保持土壤活力。
(5)第三年待旱作植物收獲后,重新整地,進行第二次水稻種植;經(jīng)過兩次水稻種植,使得土壤中因種植三七所殘留的微生物及病菌進一步的減少,進一步減輕連作障礙。
(6)待第二次水稻種植收獲后,排水曬地,在田地中均勻施撒河沙,用量為2500㎏/畝,進行翻耕,再向田地中施撒過磷酸鈣,用量為10㎏/畝,并進行澆水。
(7)第四年四月中下旬,向田地中播撒紫蘇籽,在播撒紫蘇籽后立即進行澆水,出苗后每隔5天進行施加氮肥,用量為15㎏/畝,待紫蘇出苗一個月后每隔15天施加磷肥及鉀肥,磷肥用量為80㎏/畝,所述的鉀肥用量為50㎏/畝,并減少澆水。待7月上旬,紫蘇開花前,將其莖葉打碎,均勻布撒于地表,旋耕翻埋,讓其在土壤中自然腐熟。
(8)第四年十月開始對田地進行再次整地造園,開設(shè)灌溉排水系統(tǒng),再進行三七種植。即三七采挖后,僅需采摘后的第三年即可進行新三七苗的種植,大大縮短了為避免連作障礙而所需的連作間隔時間。經(jīng)試驗,而按此實施例進行操作后,年底時三七存活率為75%。
實施例3:
一種三七土壤水旱輪作的方法,包括以下流程:
(1)采挖:三七采挖后,三七采挖期一般為10~12月,采挖后清除剩余的三七病殘體;
(2)改造田地、鋪設(shè)灌溉系統(tǒng),為后續(xù)的水稻種植做準備,對表層土進行深翻、暴曬,充分滅菌;
(3)第二年在田地中種植水稻,并進行田間管理;三七種植出現(xiàn)連作障礙的主要原因是土壤微生物引起的疾病,三七根系根的滲出物主要來自兩個途徑:一個是植物地上部的光合產(chǎn)物,大約有20%的合成物會以根分泌物形成進入土壤中,它們大多是可溶的;另一個途徑是根尖脫落的衰老細胞,釋放出黏液、黏膠等難溶有機物質(zhì)。這些滲出物和脫 落細胞釋放的物質(zhì)在根和土壤界面富集成營養(yǎng)帶,促進了微生物的生長發(fā)育和繁殖,而種植水稻,提高水淹環(huán)境和水淹時間,使部分對三七生長有害的微生物及病菌死亡,從而減輕連作障礙。
(4)水稻收獲后,在田地間種植旱作植物,填補水稻種植的空白期,避免土壤荒化,保持土壤活力。
(5)第三年待旱作植物收獲后,重新整地,進行第二次水稻種植;經(jīng)過兩次水稻種植,使得土壤中因種植三七所殘留的微生物及病菌進一步的減少,進一步減輕連作障礙。
(6)待第二次水稻種植收獲后,排水曬地,在田地中均勻施撒河沙,用量為2000㎏/畝,進行翻耕,再向田地中施撒過磷酸鈣,用量為15㎏/畝,并進行澆水。
(7)第四年四月中下旬,向田地中播撒紫蘇籽,在播撒紫蘇籽后立即進行澆水,出苗后每隔7天進行施加氮肥,用量為18㎏/畝,待紫蘇出苗一個月后每隔15天施加磷肥及鉀肥,磷肥用量為60㎏/畝,所述的鉀肥用量為30㎏/畝,并減少澆水。待7月上旬,紫蘇開花前,將其莖葉打碎,均勻布撒于地表,旋耕翻埋,每隔10~15天向田地進行澆水,并加入草木灰控制田地PH值為7~8.2,讓其在土壤中腐熟。
(8)第四年十月開始對田地進行再次整地造園,開設(shè)灌溉排水系統(tǒng),再進行三七種植。即三七采挖后,僅需采摘后的第三年即可進行新三七苗的種植,大大縮短了為避免連作障礙而所需的連作間隔時間。經(jīng)試驗,而按此實施例進行操作后,年底時三七存活率為79%。
實施例4:
一種三七土壤水旱輪作的方法,包括以下流程:
(1)采挖:三七采挖后,三七采挖期一般為10~12月,采挖后清除剩余的三七病殘體;
(2)改造田地、鋪設(shè)灌溉系統(tǒng),為后續(xù)的水稻種植做準備,對表層土進行深翻、暴曬,充分滅菌;
(3)第二年在田地中種植水稻,并進行田間管理;三七種植出現(xiàn)連作障礙的主要原因是土壤微生物引起的疾病,三七根系根的滲出物主要來自兩個途徑:一個是植物地上部的光合產(chǎn)物,大約有20%的合成物會以根分泌物形成進入土壤中,它們大多是可溶的;另一個途徑是根尖脫落的衰老細胞,釋放出黏液、黏膠等難溶有機物質(zhì)。這些滲出物和脫 落細胞釋放的物質(zhì)在根和土壤界面富集成營養(yǎng)帶,促進了微生物的生長發(fā)育和繁殖,而種植水稻,提高水淹環(huán)境和水淹時間,使部分對三七生長有害的微生物及病菌死亡,從而減輕連作障礙。
(4)水稻收獲后,在田地間種植旱作植物,填補水稻種植的空白期,避免土壤荒化,保持土壤活力。
(5)第三年待旱作植物收獲后,重新整地,進行第二次水稻種植;經(jīng)過兩次水稻種植,使得土壤中因種植三七所殘留的微生物及病菌進一步的減少,進一步減輕連作障礙。
(6)待第二次水稻種植收獲后,排水曬地,在田地中均勻施撒河沙,用量為2000㎏/畝,進行翻耕,再向田地中施撒過磷酸鈣,用量為15㎏/畝,并進行澆水。
(7)第四年四月中下旬,向田地中播撒紫蘇籽,在播撒紫蘇籽后立即進行澆水,出苗后每隔5天進行施加氮肥,用量為18㎏/畝,待紫蘇出苗一個月后每隔15天施加磷肥及鉀肥,磷肥用量為60㎏/畝,所述的鉀肥用量為50㎏/畝,并減少澆水。待7月上旬,紫蘇開花前,將其莖葉打碎,均勻布撒于地表,旋耕翻埋,每隔15天向田地進行澆水,并加入草木灰控制田地PH值為7~8.2,讓其在土壤中腐熟。
(8)第四年十月開始對田地進行再次整地造園,開設(shè)灌溉排水系統(tǒng),再進行三七種植。即三七采挖后,僅需采摘后的第三年即可進行新三七苗的種植,大大縮短了為避免連作障礙而所需的連作間隔時間。經(jīng)試驗,而按此實施例進行操作后,年底時三七存活率為80%。
最優(yōu)實施例:
一種三七土壤水旱輪作的方法,包括以下流程:
(1)采挖:三七采挖后,三七采挖期一般為10~12月,采挖后清除剩余的三七病殘體;
(2)改造田地、鋪設(shè)灌溉系統(tǒng),為后續(xù)的水稻種植做準備,對表層土進行深翻、暴曬,充分滅菌;
(3)第二年在田地中種植水稻,并進行田間管理;三七種植出現(xiàn)連作障礙的主要原因是土壤微生物引起的疾病,三七根系根的滲出物主要來自兩個途徑:一個是植物地上部的光合產(chǎn)物,大約有20%的合成物會以根分泌物形成進入土壤中,它們大多是可溶的;另一個途徑是根尖脫落的衰老細胞,釋放出黏液、黏膠等難溶有機物質(zhì)。這些滲出物和脫 落細胞釋放的物質(zhì)在根和土壤界面富集成營養(yǎng)帶,促進了微生物的生長發(fā)育和繁殖,而種植水稻,提高水淹環(huán)境和水淹時間,使部分對三七生長有害的微生物及病菌死亡,從而減輕連作障礙。
(4)水稻收獲后,在田地間種植旱作植物,填補水稻種植的空白期,避免土壤荒化,保持土壤活力。
(5)第三年待旱作植物收獲后,重新整地,進行第二次水稻種植;經(jīng)過兩次水稻種植,使得土壤中因種植三七所殘留的微生物及病菌進一步的減少,進一步減輕連作障礙。
(6)待第二次水稻種植收獲后,排水曬地,在田地中均勻施撒河沙,用量為2300㎏/畝,進行翻耕,再向田地中施撒過磷酸鈣,用量為15㎏/畝,并進行澆水。
(7)第四年四月中下旬,向田地中播撒紫蘇籽,種植密度為16株/平方米,在播撒紫蘇籽后立即進行澆水,出苗后每隔5天進行施加氮肥,用量為18㎏/畝,待紫蘇出苗一個月后每隔15天施加磷肥及鉀肥,磷肥用量為60㎏/畝,所述的鉀肥用量為50㎏/畝,并減少澆水。待7月上旬,紫蘇開花前,將其莖葉打碎,均勻布撒于地表,旋耕翻埋,每隔10天向田地進行澆水,并加入草木灰控制田地PH值為7~8.2,讓其在土壤中腐熟。
(8)第四年十月開始對田地進行再次整地造園,開設(shè)灌溉排水系統(tǒng),再進行三七種植。即三七采挖后,僅需采摘后的第三年即可進行新三七苗的種植,大大縮短了為避免連作障礙而所需的連作間隔時間。經(jīng)試驗,而按此實施例進行操作后,年底時三七存活率為88%。
在本說明書中所談到多個解釋性實施例,指的是結(jié)合該實施例描述的具體方法包括在本申請概括性描述的至少一個實施例中。在說明書中多個地方出現(xiàn)同種表述不是一定指的是同一個實施例。進一步來說,結(jié)合任意一實施例描述一個方法時,所要主張的是結(jié)合其他實施例來實現(xiàn)這種方法落在本發(fā)明的范圍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