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脫型谷物收獲機用收割臺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梳脫型谷物收獲機用收割臺,包括:撥禾滾筒、機罩、弓齒滾筒、脫出物輸送器、莖桿粉碎裝置、機架、分禾器,所述撥禾滾筒安裝在機架前端,撥禾滾筒下方安裝有分禾器,撥禾滾后側安裝有弓齒滾筒,弓齒滾筒上端外側設有機罩,弓齒滾筒與撥禾滾筒之間設有喂入口,弓齒滾筒下方安裝有凹板篩,凹板篩下方設有脫出物輸送器,脫出物輸送器連接有脫出物收集輸送裝置,脫出物輸送器前端安裝有莖桿粉碎裝置。本實用新型可與小型聯(lián)合收割機傾斜輸送槽連成一個整體,使用該收割臺后,原收獲機的二組脫粒滾筒及相關機構均可省去,只需承擔清糧及谷物儲存工作,整機重量也將有所下降,且操作方法與原收獲機相同,節(jié)約人員培訓費用。
【專利說明】梳脫型谷物收獲機用收割臺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中小型全喂入和半喂入谷物收獲機械【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梳脫型谷物收獲機用收割臺。
【背景技術】
[0002]目前,我國在水稻、小麥收獲作業(yè)中普遍采用的收獲機,按作物進入收獲機的狀態(tài)不同,分為全喂入和半喂入兩種。其共同特點:收獲機作業(yè)時,谷物均需先經(jīng)過位于其前端的割刀割倒,然后輸送到不同的脫粒裝置進入脫粒作業(yè)。在全喂入式機型中,為了滿足不同品種水稻的脫粒要求,其脫粒裝置還選用了切流式+軸流式功耗很大的“雙滾筒”脫粒部件。以割幅2m的履帶式全喂入小型收獲機為例,功耗均在50kw以上,同時收獲機本身無莖桿粉碎還田的功能;而在半喂入式收獲機中,采用的是立式割臺加應用梳刷脫粒原理工作的弓齒型脫粒裝置,不僅因結構復雜,造價較高,而且生產(chǎn)率的提高受到諸多因素限制,目前主要以水稻收獲為主。
[0003]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國東北一單位受英國五十年代研制并不成功的梳脫式收獲裝置啟發(fā),研制開發(fā)一種讓作物在站立狀態(tài)進行梳刷脫粒的收獲機,該機脫粒工作是在一開放空間完成的。經(jīng)小范圍推廣試用,因出現(xiàn)谷粒飛濺、拋撒損失過多,性能測試不能過關的問題沒有解決,研制很快就終止了。
【發(fā)明內(nèi)容】
[0004]本實用新型所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梳脫型谷物收獲機用收割臺,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的問題。
[0005]本實用新型所解決的技術問題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xiàn):梳脫型谷物收獲機用收割臺,包括:撥禾滾筒、機罩、弓齒滾筒、脫出物輸送器、莖桿粉碎裝置、機架、分禾器,由機罩、弓齒滾筒、喂入口、防濺擋板、凹板篩組成脫粒室,所述撥禾滾筒安裝在機架前端,撥禾滾筒下方安裝有分禾器,撥禾滾后側安裝有弓齒滾筒,弓齒滾筒上端外側設有機罩,弓齒滾筒與撥禾滾筒之間設有喂入口,喂入口靠近撥禾滾筒的一側上設有活動防濺擋板,弓齒滾筒下方安裝有凹板篩,凹板篩下方設有脫出物輸送器,脫出物輸送器連接有脫出物收集輸送裝置,脫出物輸送器前端安裝有莖桿粉碎裝置,莖桿粉碎裝置連接有莖桿粉碎還田裝置,機架后端設有安裝固定架,整個裝置通過安裝固定架安裝在收獲機上。
[0006]所述撥禾滾筒通過輻輪安裝在滾筒固定軸上,滾筒固定軸通過軸承安裝固定在支架上,撥禾滾筒外側通過傳動裝置連接于傳動軸,傳動軸連接到動力裝置上。
[0007]所述撥禾滾筒外側設有若干撥禾翅片,撥禾翅片在撥禾滾筒外側呈同心圓分布。
[0008]所述喂入口上設有阻流齒、柵格條,喂入口上端設有連接板,喂入口兩側設有導流罩。
[0009]所述分禾器上等距設有若干撥禾桿。
[0010]所述凹板篩為圓弧形結構。[0011]與已公開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存在以下優(yōu)點:本實用新型可與小型聯(lián)合收割機傾斜輸送槽連成一個整體,使用該收割臺后,原收獲機的二組脫粒滾筒及相關機構均可省去,只需承擔清糧及谷物儲存工作,整機重量也將有所下降,且操作方法與原收獲機相同,節(jié)約人員培訓費用。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2]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13]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喂入口結構示意圖;
[0014]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喂入口的側視圖。
[0015]圖中:1、撥禾滾筒;2、機罩;3、弓齒滾筒;4、凹板篩;5、脫出物輸送器;6、喂入口 ;
7、莖桿粉碎裝置;8、機架;9、活動防濺擋板;10、分禾器;11、輻輪;12、滾筒固定軸;13、傳動裝置;14、傳動軸;15、安裝固定架;61、連接板;62、阻流齒;63、柵格條;64、導流罩。
【具體實施方式】
[0016]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手段、創(chuàng)作特征、工作流程、使用方法達成目的與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緦嵱眯滦椭械膶嵤├绢I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0017]如圖1所示,梳脫型谷物收獲機用收割臺,包括:撥禾滾筒1、機罩2、弓齒滾筒3、脫出物輸送器5、莖桿粉碎裝置7、機架8、分禾器10,由機罩2、弓齒滾筒3、喂入口 6、防濺擋板9、凹板篩4組成脫粒室,所述撥禾滾筒I安裝在機架8前端,撥禾滾筒I下方安裝有分禾器10,撥禾滾筒I后側安裝有弓齒滾筒3,弓齒滾筒3上端外側設有機罩2,弓齒滾筒3與撥禾滾筒I之間設有喂入口 6,喂入口 6靠近撥禾滾筒I的一側上設有活動防濺擋板9,弓齒滾筒3下方安裝有凹板篩4,凹板篩下方設有脫出物輸送器5,脫出物輸送器5連接有脫出物收集輸送裝置,脫出物輸送器前端安裝有莖桿粉碎裝置7,莖桿粉碎裝置7連接有莖桿粉碎還田裝置,機架8后端設有安裝固定架15,整個裝置通過安裝固定架15安裝在收獲機上。
[0018]所述撥禾滾筒I通過輻輪11安裝在滾筒固定軸12上,滾筒固定軸12通過軸承安裝固定在支架上,撥禾滾筒I外側通過傳動裝置13連接于傳動軸14,傳動軸14連接到動力
裝置上。
[0019]所述撥禾滾簡I外側設有若干撥禾翅片,撥禾翅片在撥禾滾筒I外側呈同心圓分布。
[0020]所述喂入口 6上設有阻流齒62、柵格條63,喂入口 6上端設有連接板61,喂入口 6兩側設有導流罩64。
[0021]所述分禾器10上等距設有若干撥禾桿。
[0022]所述凹板篩4為圓弧形結構。
[0023]本實用新型工作流程為,工作開始時谷物在撥禾桿帶動下后傾45°?60°角,隨著收獲機向前運動,谷物則以相反方向運動。首先進入喂入口 6的上部,并隨著機器的不斷向iu運動,谷物被越來越深地喂入相對封閉的脫粒室內(nèi)。在弓齒滾筒3梳刷沖擊帶動下,谷物待脫粒部分在被梳脫掉大部分籽粒的同時,還將沿著柵格條63圍繞滾筒不斷向下移動,繼續(xù)進行脫粒及谷粒分離工作,直至運動到滾筒最下方。與此同時,處于脫粒室外的作物下部莖桿開始與粉碎裝置外殼接觸,莖桿運動方向開始改變,由向內(nèi)運動變?yōu)橄蛲獗磺羞\動,并被逐漸拖到機外。在莖桿被向外拖出過程中,因接觸到粉碎裝置切割刀而斷粉碎。作物被梳刷沖擊脫落下來的脫出物收集后送到收獲機經(jīng)改裝的傾斜輸送槽入口,從而完成對谷物的收獲脫粒工作。
[0024]由于脫粒工作是在相對封閉的脫粒室進行的,因此不會出現(xiàn)谷粒飛濺損失過大的問題。另外,因谷物在脫粒過程中莖桿的運動軌跡是由二個運動決定的,這就要求機器必須具有一定的前進速度才能保證高質量完成整個脫粒工作。所以該實用新型收割臺可使收獲機在能耗下降30 %的同時生產(chǎn)率較之原機型提高50 %以上。
[0025]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及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點。本行業(yè)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實用新型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實用新型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實用新型范圍內(nèi)。本實用新型的要求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效物界定。
【權利要求】
1.一種梳脫型谷物收獲機用收割臺,包括:撥禾滾筒、機罩、弓齒滾筒、脫出物輸送器、莖桿粉碎裝置、機架、分禾器,由機罩、弓齒滾筒、喂入口、防濺擋板、凹板篩組成脫粒室,其特征在于:所述撥禾滾筒安裝在機架前端,撥禾滾筒下方安裝有分禾器,撥禾滾后側安裝有弓齒滾筒,弓齒滾筒上端外側設有機罩,弓齒滾筒與撥禾滾筒之間設有喂入口,喂入口靠近撥禾滾筒的一側上設有活動防濺擋板,弓齒滾筒下方安裝有凹板篩,凹板篩下方設有脫出物輸送器,脫出物輸送器連接有脫出物收集輸送裝置,脫出物輸送器前端安裝有莖桿粉碎裝置,莖桿粉碎裝置連接有莖桿粉碎還田裝置,機架后端設有安裝固定架,整個裝置通過安裝固定架安裝在收獲機上。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梳脫型谷物收獲機用收割臺,其特征在于:所述撥禾滾筒通過輻輪安裝在滾筒固定軸上,滾筒固定軸通過軸承安裝固定在支架上,撥禾滾筒外側通過傳動裝置連接于傳動軸,傳動軸連接到動力裝置上。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梳脫型谷物收獲機用收割臺,其特征在于:所述撥禾滾筒外側設有若干撥禾翅片,撥禾翅片在撥禾滾筒外側呈同心圓分布。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梳脫型谷物收獲機用收割臺,其特征在于:所述喂入口上設有阻流齒、柵格條,喂入口上端設有連接板,喂入口兩側設有導流罩。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梳脫型谷物收獲機用收割臺,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禾器上等距設有若干撥禾桿。
6.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梳脫型谷物收獲機用收割臺,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板篩為圓弧形結構。
【文檔編號】A01D41/14GK203814203SQ201420238883
【公開日】2014年9月10日 申請日期:2014年5月5日 優(yōu)先權日:2014年5月5日
【發(fā)明者】涂明華 申請人:涂明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