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白蛾黑基嚙小蜂生物防治楊小舟蛾的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白蛾黑基嚙小蜂生物防治楊小舟蛾的方法,屬于森林保護生物防治技術領域,更具體說是一種操作簡便、系統(tǒng)高效的利用寄生性天敵昆蟲白蛾黑基嚙小蜂防治林業(yè)害蟲的新方法。
背景技術:
我國目前天敵昆蟲達到規(guī)?;敝澈歪尫爬玫闹挥谐嘌鄯洹⒐苁夏[腿蜂和瓢蟲類,但這些天敵昆蟲主要應用于防治害蟲卵和幼蟲,并且大多用于農業(yè)害蟲的防治中,成功用于害蟲蛹期防治的寄生蜂僅有專利號為CN1511450A的發(fā)明專利,它公開了一種利用柞蠶蛹繁殖白蛾周氏哨小蜂(Chouioia cuneaYang)生物防治美國白蛾的方法,但該寄生蜂用于防治楊小舟蛾的寄生效果較差,主要原因是該蜂與本發(fā)明的白蛾黑基嚙小蜂在分類上屬于嚙小蜂亞科的不同屬種,兩者個體形態(tài)與寄生性能差異較大。同時,利用白蛾黑基嚙小蜂 生物防治楊小舟蛾是一項包含優(yōu)良種蜂采集、規(guī)模化繁蜂替代寄主篩選、保存、繁殖、復壯和釋放防治及持續(xù)控制等多個技術要素的系統(tǒng)技術,目前國內楊小舟蛾防治尚無該技術。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白蛾黑基嚙小蜂防治楊小舟蛾方法,主要是利用一種天敵昆蟲新
種-白蛾黑基卩齒小蜂(Tetrastichus nigricoxae Yang)防治我國楊樹人工林重要害蟲
楊小舟蛾。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是以如下技術方案實現(xiàn)的一種白蛾黑基嚙小蜂生物防治楊小舟蛾的技術,包括以下步驟(I)蜂種的采集和保存;(2)人工繁蜂替代寄主的選擇和保存;(3)白蛾黑基嚙小蜂的人工大量繁殖;(4)蜂種的復壯;(5)白蛾黑基嚙小蜂的釋放;(6)持續(xù)控制;所述的蜂種的采集和保存是在楊小舟蛾蛹期進行采集,并于_5°C條件下保存;所述的替代寄主的選擇包括柞蠶、家蠶、美國白蛾、楊毒蛾和楊扇舟蛾中的一種或幾種,保存條件為_5°C 5°C。替代寄主的選擇優(yōu)選柞蠶、家蠶和美國白蛾中的一種或幾種。所述的白蛾黑基嚙小蜂的人工大量繁殖采用指形管或塑料廣口瓶繁蜂法或開放式繁殖法,每頭蛹接蜂數(shù)量視替代寄主種類和蛹的個體大小不同而不等,每頭蛹接蜂3 100頭,用“羽化”出后2天的雌蜂接蜂,2 3天后將已被小蜂寄生的寄主蛹放入恒溫箱中或溫室中培養(yǎng),采用有效積溫為379. 00±8. 77日度,濕度為75%左右的條件進行繁殖,保證按時出蜂用于防治;
所述的蜂種復壯是在室內人工繁殖4 5代后進行,于楊小舟蛾第2 4代化蛹盛期,將楊小舟蛾新鮮蛹放入廣口瓶中,掛于林間6 7天后收回飼養(yǎng)或用紗網(wǎng)罩住楊樹枝條,內投放多頭楊小舟蛾幼蟲,待其化蛹,自然界中的白蛾黑基嚙小蜂產卵寄生這些蛹后取回飼養(yǎng);或者于每年楊小舟蛾越冬蛹期在當年未放蜂林分內采集楊小舟蛾越冬蛹,進行室內或野外越冬保存,翌年取其中羽化出的小蜂作當年繁蜂的蜂種;所述的白蛾黑基嚙小蜂的釋放是在楊小舟蛾越冬蛹和第二代蛹期進行,越冬蛹期放一次蜂,每hm2林地釋放30枚柞蠶蛹所繁出的小蜂,第二代蛹期放二次蜂,初次是在楊小舟蛾化蛹初期,第二次在初次放蜂后4 5天,即化蛹盛期進行,每hm2林地每次的釋放量為45枚柞蠶蛹;放蜂時選擇氣溫25°C以上的晴天,在一天中的10 16時放蜂;放蜂時將即將羽化出蜂的柞蠶蛹用厚紙包成紙包,固定在樹干上,讓小蜂羽化而出,尋找寄主產卵寄·生,用指形管或廣口瓶繁殖的直接將管或瓶放在樹干基部,拔開棉塞,讓小蜂自行飛出,最后回收備用;所述的持續(xù)控制是指在我國大多數(shù)地區(qū),楊小舟蛾一年發(fā)生五代,每年于楊小舟蛾的低蟲口期即越冬代和第二代放蜂三次,防治二代楊小舟蛾蛹,發(fā)揮寄生蜂對害蟲自然持續(xù)控制作用,能基本控制夏季害蟲第三、四代危害,實現(xiàn)全年有蟲無災的防治目標。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是操作簡便,高效系統(tǒng),篩選出優(yōu)秀的繁蜂替代寄主,解決了人工大量繁蜂的技術難題,研究出了適宜的放蜂技術,楊小舟蛾寄生效果顯著。實踐表明,只要認真掌握放蜂期、放蜂次數(shù)和足夠的放蜂量,在低蟲口期補充林間天敵種群數(shù)量,發(fā)揮天敵持續(xù)寄生作用,一般可基本控制夏季害蟲危害。
圖1為白蛾黑基嚙小蜂發(fā)育歷期(理論值)與溫度的函數(shù)關系曲線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實施方式進一步說明本發(fā)明的方法和效果。(I)蜂種的采集和保存在楊小舟蛾越冬蛹期,采集楊小舟蛾蛹進行飼養(yǎng),以得到蜂種。被小蜂寄生的楊小舟蛾蛹的特征是蛹質量較輕,顏色深暗,無光澤;節(jié)間膜拉長,不能回縮;蛹殼較薄,易碎。根據(jù)上述特征從采集的楊小舟蛾蛹中挑選出被寄生蛹飼養(yǎng),可以育出白蛾黑基嚙小蜂的成蜂。冬季采集的含有小蜂老熟幼蟲的楊小舟蛾蛹在-5°C條件下保存。繁蜂前取出置于室內25°C左右室溫下,待其羽化。(2)人工繁蜂替代寄主的選擇和保存用楊小舟蛾蛹繁蜂費時費工,而且繁蜂量小,不能滿足防治生產的大量需要。實驗篩選出人工繁蜂的替代寄主為柞蠶、家蠶和美國白蛾三種,其中應用越冬代柞蠶蛹和家蠶蛹為替代寄主,因其取材容易,價格低廉,繁殖出的小蜂量大,健壯,十分經(jīng)濟;另外利用美國白蛾蛹繁蜂可變害為利,因為它是我國十分重要的檢疫性害蟲,可在防治時人工采集美國白蛾蛹用于繁殖白蛾黑基嚙小蜂。柞蠶繭和家蠶繭于-5V 5°C條件下保存360天后,白蛾黑基嚙小蜂仍可正常寄生繁殖。(3)白蛾黑基嚙小蜂的人工大量繁殖人工繁蜂采用指形管或塑料廣口瓶繁蜂法和開放式繁殖法,用“羽化”出后2天的雌蜂接蜂,2 3天后將已被小蜂寄生的寄主蛹放入恒溫箱中或溫室中培養(yǎng)。每頭蛹接蜂數(shù)量視替代寄主種類和蛹的個體大小不同而不等,用楊小舟蛾蛹繁蜂時,每頭蛹接蜂3 4頭,家蠶蛹接蜂20頭,柞蠶蛹接蜂100頭。人工大量繁蜂選取柞蠶蛹為替代寄主,首先將柞蠶繭從冷藏室中取出,剝繭,并根據(jù)蛹的顱腚板顏色選出健壯新鮮蛹用于繁蜂。塑料廣口瓶繁蜂時將2 3頭替代寄主蛹放入管中,然后接入種蜂,塞上棉塞即可。開放式繁蜂是將多個替代寄主蛹集中放在較大的密閉箱中,接入蜂種,置于繁蜂室即可。溫度的控制根據(jù)距楊小舟蛾化蛹的時間計算,經(jīng)我們研究,白蛾黑基嚙小蜂的發(fā)育起點溫度為7. 87±0. 54°C,有效積溫為379. 00±8. 77日度,可用期距法計算繁蜂時所需溫度,也可利用我們根據(jù)研究所作出的小蜂發(fā)育歷期(理論值)與溫度的函數(shù)關系曲線圖確定(圖1)。在利用該曲線圖時,根據(jù)放蜂防治時間(天數(shù),即楊小舟蛾蛹期出現(xiàn)期),從縱坐標上引一直線到達曲線,曲線下方對應的溫度值即為人工繁蜂時應采用的溫度。人工繁蜂時的室內濕度一般控制在75%左右,繁蜂效果良好。
·
(4)蜂種的復壯在室內人工繁殖4 5代后進行,否則會造成蜂種退化,從而直接影響所繁殖出的小蜂質量和林間防治效果。采用兩種方法進行蜂種復壯一是于楊小舟蛾第2 4代化蛹盛期,將楊小舟蛾新鮮蛹放入廣口瓶中,掛于林間6 7天后收回飼養(yǎng)或用紗網(wǎng)罩住楊樹枝條,內投放多頭楊小舟蛾幼蟲,待其化蛹,自然界中的白蛾黑基嚙小蜂產卵寄生這些蛹后取回飼養(yǎng);二是于每年楊小舟蛾越冬蛹期在當年未放蜂林分內采集楊小舟蛾越冬蛹,進行室內或野外越冬保存,翌年取其中羽化出的小蜂作當年繁蜂的蜂種。試驗證明,這兩種方法都十分成功。(5)白蛾黑基嚙小蜂的釋放在楊小舟蛾越冬蛹期和第二代蛹期進行,越冬蛹期放一次蜂,每hm2林地釋放30枚柞蠶蛹所繁出的小蜂,第二代蛹期放二次蜂,初次是在楊小舟蛾化蛹初期,第二次在初次放蜂后4 5天,每hm2林地每次的釋放量為45枚柞蠶蛹。放蜂時選擇氣溫25°C以上的晴天,在一天中的10 16時放蜂。放蜂時將即將羽化出蜂的柞蠶蛹用牛皮紙包成三角形紙包,用圖釘釘在樹干上,讓小蜂羽化而出,尋找寄主產卵寄生,用指形管或廣口瓶繁殖的可直接將管放在樹干基部,拔開棉塞,讓小蜂飛出。(6)持續(xù)控制技術于每年楊小舟蛾的低蟲口期(越冬代和第二代)放蜂三次,防治二代楊小舟蛾蛹,發(fā)揮寄生蜂對害蟲自然持續(xù)寄生作用。以楊小舟蛾蛹為寄主進行室內人工繁蜂,寄主蛹的被寄生率達75 85%,每頭蛹出蜂量達75 120頭;以家蠶蛹為寄主的寄生率為80%左右,出蜂量為200 300頭;以柞蠶蛹為寄主的寄生率為70 80%,出蜂量為2000 3000頭。于每年楊小舟蛾低蟲口期在林間放蜂三次防治二代楊小舟蛾蛹,釋放后小蜂對越冬蛹的平均寄生率高達36. 2%,最高達42. 7% ;對第二代蛹的平均寄生率高達41. 7%,最高達48. 0%,包括其它天敵在內的平均總寄生率達48. 1%,最高達57. 1%。釋放防治試驗證明,白蛾黑基嚙小蜂對楊小舟蛾蛹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放蜂區(qū)可基本控制夏季第三、四害蟲的危害,實現(xiàn)全年有蟲無災的控制目標。
權利要求
1.一種白蛾黑基嚙小蜂生物防治楊小舟蛾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1)蜂種的采集和保存; (2)人工繁蜂替代寄主的選擇和保存; (3)白蛾黑基嚙小蜂的人工大量繁殖; (4)蜂種的復壯; (5)白蛾黑基嚙小蜂的釋放; (6)持續(xù)控制; 所述的蜂種的采集和保存是在楊小舟蛾蛹期進行采集,并于_5°C條件下保存; 所述的替代寄主的選擇包括柞蠶、家蠶、美國白蛾、楊毒蛾和楊扇舟蛾中的一種或幾種,保存條件為_5°C 5°C ; 所述的白蛾黑基嚙小蜂的人工大量繁殖采用指形管或塑料廣口瓶繁蜂法或開放式繁殖法,每頭蛹接蜂數(shù)量視替代寄主種類和蛹的個體大小不同而不等,每頭蛹接蜂3 100頭,用“羽化”出后2天的雌蜂接蜂,2 3天后將已被小蜂寄生的寄主蛹放入恒溫箱中或溫室中培養(yǎng),采用有效積溫為379. 00±8. 77日度,濕度為75%左右的條件進行繁殖,保證按時出蜂用于防治; 所述的蜂種復壯是在室內人工繁殖4 5代后進行,于楊小舟蛾第2 4代化蛹盛期,將楊小舟蛾新鮮蛹放入廣口瓶中,掛于林間6 7天后收回飼養(yǎng)或用紗網(wǎng)罩住楊樹枝條,內投放多頭楊小舟蛾幼蟲,待其化蛹,自然界中的白蛾黑基嚙小蜂產卵寄生這些蛹后取回飼養(yǎng);或者于每年楊小舟蛾越冬蛹期在當年未放蜂林分內采集楊小舟蛾越冬蛹,進行室內或野外越冬保存,翌年取其中羽化出的小蜂作當年繁蜂的蜂種; 所述的白蛾黑基嚙小蜂的釋放是在楊小舟蛾越冬蛹和第二代蛹期進行,越冬蛹期放一次蜂,每hm2林地釋放30枚柞蠶蛹所繁出的小蜂,第二代蛹期放二次蜂,初次是在楊小舟蛾化蛹初期,第二次在初次放蜂后4 5天,即化蛹盛期進行,每hm2林地每次的釋放量為45枚柞蠶蛹;放蜂時選擇氣溫25°C以上的晴天,在一天中的10 16時放蜂;放蜂時將即將羽化出蜂的柞蠶蛹用厚紙包成紙包,固定在樹干上,讓小蜂羽化而出,尋找寄主產卵寄生,用指形管或廣口瓶繁殖的直接將管或瓶放在樹干基部,拔開棉塞,讓小蜂自行飛出,最后回收備用; 所述的持續(xù)控制是指在我國大多數(shù)地區(qū),楊小舟蛾一年發(fā)生五代,每年于楊小舟蛾的低蟲口期即越冬代和第二代放蜂三次,防治二代楊小舟蛾蛹,發(fā)揮寄生蜂對害蟲自然持續(xù)控制作用。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白蛾黑基嚙小蜂生物防治楊小舟蛾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替代寄主的選擇優(yōu)選柞蠶、家蠶和美國白蛾中的一種或幾種。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白蛾黑基嚙小蜂生物防治楊小舟蛾的方法,屬于森林保護生物防治技術領域。包括以下技術步驟(1)蜂種的采集和保存;(2)替代寄主的選擇和保存;(3)白蛾黑基嚙小蜂的繁殖;(4)蜂種的復壯;(5)白蛾黑基嚙小蜂的釋放;(6)楊小舟蛾持續(xù)控制。本發(fā)明操作簡便,高效系統(tǒng),篩選出優(yōu)秀的繁蜂替代寄主,攻克了人工規(guī)?;狈涞募夹g難題,研究出適宜的放蜂技術,防治效果顯著。一般于每年楊小舟蛾低蟲口期放蜂三次防治二代楊小舟蛾蛹,可基本控制害蟲危害,實現(xiàn)全年有蟲無災的控制目標。
文檔編號A01G13/00GK102986600SQ20121057053
公開日2013年3月27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25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12月25日
發(fā)明者郭同斌, 王光標, 張發(fā)光, 杜偉, 顏學武, 王虎誠, 梁波, 錢桂芝 申請人:徐州市林業(yè)技術指導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