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室外生態(tài)綠化墻及其安裝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建筑物墻面綠化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室外生態(tài)綠化墻及其模塊化安裝方法,該室外生態(tài)綠化墻尤其適用于屋頂等室外墻體。
背景技術:
隨著我國經濟發(fā)展及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人口集中,可供綠化的城市用地緊之又緊,人均綠化占有面積越來越少,傳統(tǒng)的地面平面綠化方式很難達到城市綠化量的要求,因此,適用于室內/外綠化的墻面綠化/垂直綠化技術成為改善 城市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有效途徑之一。墻面生態(tài)綠化是將植物垂直種植于墻面,以達到吸收有毒物質、釋放氧氣、減少灰塵、凈化空氣、降低噪聲等效果,同時,還可以美化環(huán)境,提高墻面視覺效果。近年來,出現了各種以安裝架和植物種植袋組合而成的垂直綠化墻技術,這些垂直綠化墻一般是通過將安裝架固定在墻體上,安裝架上設置植物種植袋,在種植袋內種植各類植物,達到墻體垂直綠化的目的。但是,現有的這種室外綠化墻技術存在以下缺點1、各種培養(yǎng)基質本身的重量對墻體本身是個負擔,墻體承重大;2、植物的養(yǎng)護成本較大,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綠化墻技術的實施與推廣;3、各種植袋營養(yǎng)環(huán)境不均一,植物容易死亡,影響綠化墻的整體視覺效果;4、綠化墻的安裝相對復雜,人工成本高。
發(fā)明內容
針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上述不足,本發(fā)明一方面提供一種室外生態(tài)綠化墻,另一方面提供一種室外生態(tài)綠化墻的安裝方法,減輕綠化墻對被安裝墻體的負擔,同時,實現室外生態(tài)墻種植模塊的統(tǒng)一種植和養(yǎng)護以及模塊化安裝,降低其養(yǎng)護和安裝成本,提高綠化墻的整體視覺效果。為此,本發(fā)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室外生態(tài)綠化墻,包括固定框架、植物模塊和給水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框架沿垂直方向上設置有若干水平支架,在每一水平支架上設置有水平隔板,所述的植物模塊安裝于水平隔板上,所述植物模塊包括敞口種植框、填充于該種植框內的種植基質以及種植于該基質中的植物,所述種植框的敞口以塑料網覆蓋,種植框外以繩狀物包扎;所述的給水系統(tǒng)包括設置于固定框架頂部的向下傾斜的斜頂、位于該斜頂下方的集水槽以及開口于該集水槽的若干根給水管道,所述給水管道沿整個長度方向開有若干開口,給水管道穿插于所述種植框內。本專利中,每一種植模塊作為一整體,便于對植物進行模塊化的集中管理,及時剔除生長不良的植株,待到整個種植模塊生長性良好時,再進行安裝,這樣,就避免了因個別植株長勢不佳破壞整體效果;同時,種植模塊相較于傳統(tǒng)的種植單個或數個植株的植物種植袋具有運輸體積小、質量輕、施工方便速度快,可形成裝卸模塊化施工,降低綠化墻的安裝及養(yǎng)護的人工成本;同時,配合收集雨水的給水系統(tǒng),使得本專利完全可依賴天然雨水完成給水過程,無需人工干預,進一步降低室外綠化墻的養(yǎng)護成本。作為優(yōu)選,所述水平支架的頂面和底面分別設置有上水平隔板和下水平隔板,所述植物模塊安裝于相鄰兩水平支架的上水平隔板與下水平隔板之間,所述上、下水平隔板的外側分別具有上翻邊和下翻邊,該上翻邊和下翻邊的高度不等,所述種植框的外側具有與其對應的第一、第二凹槽。上、下水平隔板以及隔板外側的上、下翻邊的設置,配合種植框上對應設置的凹槽,在安裝植物模塊時,只需將種植框上的凹槽與隔板上的翻邊對應,插入植物模塊即可,使得植物模塊的安裝更加快速、定位準確,實現模塊化安裝,降低施工成本;同時,也使得安裝好的植物模塊更加穩(wěn)定,防止其從固定框架上掉落。作為優(yōu)選,所述上水平隔板的內側具有上翻邊,所述種植框的底面具有開口。上水平隔板內側的上翻邊,可在每個植物模塊的底部形成槽道,蓄積給水管道流出的雨水,并通過種植框底面的開口的虹吸作用完成種植模塊的補水過程。作為優(yōu)選,所述給水管道穿插于兩相鄰種植框的交接處。在每個種植框內側的兩個角上設置貫穿的開口,給水管道穿插于兩相鄰種植框的交接處,這樣,既可以節(jié)省給水管道的數量,又可以達到充分的補水效果。作為優(yōu)選,所述種植框的各框面上設置有若干長條形開口。各框面上設置的長條形開口有利于增加種植基質的吸水性和透氣性,同時,利于將多余的水分排出。作為優(yōu)選,所述水平隔板、種植框采用PVC (聚氯乙烯Poly Vinyl Chloride)材料制作。PVC材料相較于傳統(tǒng)的鐵質或陶質材料具有更輕的質量,同時具有較好的硬度和可塑性,減輕綠化墻對墻面的負擔,并可根據需要設計種植框的尺寸、大小,利于綠化墻的模塊化施工。作為優(yōu)選,所述植物為觀葉類植物或草花,所述的觀葉類植物為吊蘭、常春藤、綠蘿、八角金盤、三色蔓、金魚草,所述的草花為萬壽菊、金盞菊、月季,預先種植于種植基質中或者將生長良好的植物在所述塑料網開口并種植于種植基質中。上述植物均為環(huán)境耐受能力強,易養(yǎng)護。作為優(yōu)選,所述種植基質為如下配比的下列物質草炭土 腐熟鋸木屑或廢棄的菌菇種植材料微生物有機肥珍珠巖,體積比為5 :3 :1 :1。草炭土有機質含量70%-80%,腐殖酸40%-50%,PH值為5. 0-5. 5呈偏酸性,天然無菌,保水通氣,有機緩釋,是優(yōu)良的植物栽培介質和土壤改良產品;腐熟鋸木屑或廢棄的菌菇種植材料是園林廢棄材料,易取得,有機質含量50%,氮0. 6%,磷2. 2%,鉀0. 67%,PH
5.47,是花木、育苗的良好基質;在保證種植基質保水性的同時珍珠巖可以增強透氣性,避免植物爛根,亦可使種植基質重量減輕。作為優(yōu)選,在所述種植框內,沿種植框整個框壁鋪設有一層海綿。在框壁內鋪設海綿可以吸水、阻根和防止種植基質流失。同時,本發(fā)明還提供一種安裝上述室外生態(tài)綠化墻的方法
一種室外生態(tài)綠化墻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A.根據擬安裝綠化墻墻面的尺寸,預先設計固定框架,將該固定框架固定安裝于墻面
上;
B.安裝雨水分配系統(tǒng)安裝斜頂及集水槽,再將給水管道固定于固定框架上;
C.安裝上水平隔板將上水平隔板固定于固定框架的水平支架上,并使上水平隔板與墻體之間留出2-5厘米的間隙;上水平隔板在每根給水管道處具有相應的開口,將所述給水管道卡在該開口內;、D.準備植物模塊首先在種植框內鋪設一層海綿層;再在種植框內填充入種植基質,該種植基質為為如下配比的下列物質草炭土 腐熟鋸木屑或廢棄的菌菇種植材料微生物有機肥珍珠巖,體積比為5 3 1 1 ;然后,將種植框的敞口以塑料網覆蓋;之后,用繩狀物捆扎固定植物模塊;
E.安裝植物模塊及下水平隔板首先將種植框上的第一凹槽與上水平隔板外側的上翻邊對應,將植物模塊置于上水平隔板上,直至將整層水平隔板上裝滿植物模塊;然后插入下水平隔板,并將下水平隔板外側的下翻邊置入種植框上的第二凹槽內;再將下水平隔板固定于固定框架上;重復上述操作,將整個固定框架的水平隔板上都安裝滿植物模塊。本發(fā)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I、本專利中,每一種植模塊作為一整體,便于對植物進行模塊化的集中管理,及時剔除生長不良的植株,待到整個種植模塊生長性良好時,再進行安裝,這樣,就避免了因個別植株長勢不佳破壞整體效果;同時,種植模塊相較于傳統(tǒng)的種植單個或數個植株的植物種植袋具有運輸體積小、質量輕、施工方便速度快,可形成裝卸模塊化施工,降低綠化墻的安裝 及養(yǎng)護的人工成本。2、配合可收集雨水的給水系統(tǒng),在雨水較充足的地方或季節(jié)里,完全可依賴天然雨水完成給水過程,無需人工干預;在雨水不足的場合下,亦可配合人工給水;每一上水平隔板可形成蓄水凹槽,使本專利具有更好的保水、蓄水能力,可減少室外生態(tài)綠化墻的人工給水次數,降低室外綠化墻的養(yǎng)護成本。3、固定框架可根據需安裝的墻面大小進行調整,實用性強;同時,框架總體重量輕,可應用于屋頂綠化或在不拆除原有老墻的基礎上即可適用。4、本專利使用的種植箱、水平隔板,相較于現有技術中空心砌塊形成的綠化墻具有易成型、質量輕、運輸體積小、施工方便、速度快等優(yōu)點,可形成裝卸模塊化施工,鋪設工期短、后期維護的成本低,綠化效果好,具有良好的市場前景。
圖I為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 圖2為圖I的A-A向剖視 圖3為本發(fā)明固定框架的結構示意 圖4為本發(fā)明固定框架、水平隔板、給水系統(tǒng)的組合狀態(tài)示意 圖5為本發(fā)明種植模塊的結構示意 圖6為圖5的F向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發(fā)明的結構和特點做進一步詳細的描述,本發(fā)明中與現有技術相同的部分將參考現有技術。如圖1-4所示,本發(fā)明的室外生態(tài)綠化墻,包括固定框架I、植物模塊2和給水系統(tǒng)3,所述固定框I沿垂直方向上設置有若干水平支架11,在每一水平支架11頂面和底面分別設置有上水平隔板4和下水平隔板5,所述植物模塊2安裝于相鄰兩水平支架的上水平隔板4與下水平隔板5之間,所述上、下水平隔板4和5的外側分別具有上翻邊41和下翻邊51,該上翻邊41和下翻邊51的高度不等,分別為5厘米和2厘米。如圖5、圖6所示,所述的植物模塊2包括敞口種植框21、填充于該種植框內的種植基質以及種植于該種植基質中的植物22。在本實施例中,種植框21為一敞口的長方體狀,具有前、后 、左、右、上、下六個端面,前端面敞開,后端面與左、右端面的交接處具有開口。在種植框21內,沿種植框壁鋪設有一層約I厘米厚的海綿,用于吸水、阻根和防止種植基質流失,所述種植框的敞口以塑料網23覆蓋,種植框21外以鐵絲包扎;種植框21的上、下端面上、靠近前端面處分別具有與所述上翻邊41和下翻邊51對應的第一凹槽21a和第二凹槽21b,所述植物模塊2安裝于相鄰兩水平支架11的上、下水平隔板之間,隔板的上、下翻邊41及51分別插入種植框21上的第一凹槽21a和第二凹槽21b內。所述種植基質為如下配比的下列物質草炭土 腐熟鋸木屑或廢棄的菌菇種植材料微生物有機肥珍珠巖,體積比為5 3 1 :1。所述植物為觀葉類植物或草花,所述的觀葉類植物為吊蘭、常春藤、綠蘿、八角金盤、三色蔓、金魚草,所述的草花為萬壽菊、金盞菊、月季,,預先將上述植物的種子散播于種植基質中。如圖4所示,所述的給水系統(tǒng)3包括設置于固定框架I頂部的向下傾斜的斜頂31、位于該斜頂31下方的集水槽32以及開口于該集水槽的若干根給水管道33,所述給水管道33沿整個長度方向開有若干開口,給水管道33穿插于兩相鄰種植框21的交接處,容納于種植框21后端面的開口內。所述上水平隔板4的內側還具有內上翻邊42,使上水平隔板4呈一個槽狀結構,可收集從給水管道33輸送過來的雨水,所述種植框21的各框面上均設置有若干長條形開口 21c,該些開口可增加種植基質22的吸水性和透氣性。所述上、下水平隔板4和5以及種植框21均采用PVC材料制作,所述固定框架I為空心不銹鋼鋼管內穿插鋼筋的不銹鋼框架。本發(fā)明的室外生態(tài)綠化墻安裝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A.根據擬安裝綠化墻墻面的尺寸,預先設計固定框架,將該固定框架固定安裝于墻面
上;
B.安裝雨水分配系統(tǒng)安裝斜頂及集水槽,再將給水管道固定于固定框架上;
C.安裝上水平隔板將上水平隔板固定于固定框架的水平支架上,并使上水平隔板與墻體之間留出3厘米的間隙;上水平隔板在每根給水管道處具有相應的開口,將所述給水管道卡在該開口內;
D.準備植物模塊首先在種植框內鋪設一層海綿層;再在種植框內填充入種植基質,該種植基質為為如下配比的下列物質草炭土 腐熟鋸木屑或廢棄的菌菇種植材料微生物有機肥珍珠巖,體積比為5 3 1 1 ;然后,將種植框的敞口以塑料網覆蓋;之后,用鐵絲捆扎固定植物模塊;
E.安裝植物模塊及下水平隔板首先將種植框上的第一凹槽與上水平隔板外側的上翻邊對應,將植物模塊置于上水平隔板上,直至將整層水平隔板上裝滿植物模塊;然后插入下水平隔板,并將下水平隔板外側的下翻邊置入種植框上的第二凹槽內;再將下水平隔板固定于固定框架上;重復上述操作,將整個固定框架的水平隔板上都安裝滿植物模塊。當然,本發(fā)明還有其他的實施方式,如水平隔板也可以僅設置在水平支架的上方,植物也可培育好后再種植于種植模塊中等等,上文所列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并非用來限定本發(fā)明的實施范圍,凡依本申請專利范圍的內容所作的等效變化與修飾,都應為本發(fā)明的技 術范疇。
權利要求
1.一種室外生態(tài)綠化墻,包括固定框架、植物模塊和給水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框架沿垂直方向上設置有若干水平支架,在每一水平支架上設置有水平隔板,所述的植物模塊安裝于水平隔板上,所述植物模塊包括敞口種植框、填充于該種植框內的種植基質以及種植于該基質中的植物,所述種植框的敞口以塑料網覆蓋,種植框外以繩狀物包扎;所述的給水系統(tǒng)包括設置于固定框架頂部的向下傾斜的斜頂、位于該斜頂下方的集水槽以及開口于該集水槽的若干根給水管道,所述給水管道沿整個長度方向開有若干開口,給水管道穿插于所述種植框內。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室外生態(tài)綠化墻,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支架的頂面和底面分別設置有上水平隔板和下水平隔板,所述植物模塊安裝于相鄰兩水平支架的下水平隔板與上水平隔板之間,所述上、下水平隔板的外側分別具有上翻邊和下翻邊,該上翻邊和下翻邊的高度不等,所述種植框的外側具有與其對應的第一和第二凹槽。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室外生態(tài)綠化墻,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水平隔板的內側具有上翻邊,所述種植框的底面具有開口。
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室外生態(tài)綠化墻,其特征在于所述給水管道穿插于兩相鄰種植框的交接處。
5.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室外生態(tài)綠化墻,其特征在于所述種植框的各框面上均設置有若干長條形開口。
6.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室外生態(tài)綠化墻,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隔板、種植框均采用PVC材料制作。
7.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室外生態(tài)綠化墻,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物為觀葉類植物或草花,所述的觀葉類植物為吊蘭、常春藤、綠蘿、八角金盤、、三色蔓、金魚草,所述的草花為萬壽菊、金盞菊、月季,預先種植于種植基質中或者將生長良好的植物在所述塑料網開口并種植于種植基質中。
8.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室外生態(tài)綠化墻,其特征在于所述種植基質為如下配比的下列物質草炭土 腐熟鋸木屑或廢棄的菌菇種植材料微生物有機肥珍珠巖,體積比為5 3 I I o
9.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室外生態(tài)綠化墻,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種植框內,沿種植框壁鋪設有一層海綿。
10.一種安裝權利要求2所述的室外生態(tài)綠化墻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A.根據擬安裝綠化墻墻面的尺寸,預先設計固定框架,將該固定框架固定安裝于墻面上; B.安裝雨水分配系統(tǒng)安裝斜頂及集水槽,再將給水管道固定于固定框架上; C.安裝上水平隔板將上水平隔板固定于固定框架的水平支架上,并使上水平隔板與墻體之間留出2-5厘米的間隙;上水平隔板在每根給水管道處具有相應的開口,將所述給水管道卡在該開口內; D.準備植物模塊首先在種植框內鋪設一層海綿層;再在種植框內填充入種植基質,該種植基質為為如下配比的下列物質草炭土 腐熟鋸木屑或廢棄的菌菇種植材料微生物有機肥珍珠巖,體積比為5 3 1 1 ;然后,將種植框的敞口以塑料網覆蓋;之后,用繩狀物捆扎固定植物模塊;E.安裝植物模塊及下水平隔板首先將種植框上的第一凹槽與上水平隔板外側的上翻邊對應,將植物模塊置于上水平隔板上,直至將整層水平隔板上裝滿植物模塊;然后插入下水平隔板,并將下水平隔板外側的下翻邊置入種植框上的第二凹槽內;再將下水平隔板固定于固定框架上;重復上述 操作,將整個固定框架的水平隔板上都安裝滿植物模塊。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室外生態(tài)綠化墻,包括固定框架、植物模塊和給水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框架沿垂直方向上設置有若干水平支架,在每一水平支架上設置有水平隔板,所述的植物模塊安裝于水平隔板上,所述植物模塊包括敞口種植框、填充于該種植框內的種植基質以及種植于該基質中的植物,所述種植框的敞口以塑料網覆蓋,種植框外以繩狀物包扎;所述的給水系統(tǒng)包括設置于固定框架頂部的向下傾斜的斜頂、位于該斜頂下方的集水槽以及開口于該集水槽的若干根給水管道,所述給水管道沿整個長度方向開有若干開口,給水管道穿插于所述種植框內。同時,本發(fā)明還提供安裝上述墻的方法。本發(fā)明具有墻體負擔輕、綠化效果好、成本低等優(yōu)點。
文檔編號A01G31/02GK102657068SQ201210161128
公開日2012年9月12日 申請日期2012年5月20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5月20日
發(fā)明者雙興棋, 鐘江波 申請人:杭州中藝園林工程有限公司